APP下载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

2014-03-22王延婷许月云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泉州市体育场地泉州

王延婷,许月云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2.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中国“品牌之都”、“经济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还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体育场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小康社会体育的重要载体。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竞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体育人口的增长。本研究以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对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的比较研究,掌握当前泉州体育场地的发展状况,吸收和借鉴十年间泉州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探索泉州体育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求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地制定泉州市社会发展规划和体育事业发展战略,推进泉州市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依据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福建省泉州市进行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以泉州市体育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总体状况变化的比较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泉州市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符合普查要求各类体育场地共13 027个,用地面积1 595.18万m2,建筑面积达102.56万m2,场地面积1 178.57万m2,以2012年底,泉州市常住人口 829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个数为 15.7个,与福建每

万人拥有18个体育场地相比,还差2.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2 m2,与福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7m2相比还差0.15 m2。

与2003年相比,泉州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共增加544.18万m2,增长了51.78%;建筑面积增加51.65万m2,增长了101.27%;场地面积增加了350.57万m2,增长了42.34%;人均场地面积增加了0.32 m2,是原来的1.29倍。体育场地建设历年总投资73.94亿元,增加了57.87亿元,是十年前的4.6倍;人均投资金额达到829元,增加了651元,增长了304.2 %,与福建省人均投资756元相比高出75元。每万人体育场地数量已经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每万人体育场地数量10个(全国人口以13亿计算)的要求。虽然泉州市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是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1 近10年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总体状况变化一览表

2.1.1 10年来泉州市各县区体育场地规模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泉州市13个县(市、区)体育场总数增长幅度居前三位是晋江、安溪、南安;用地面积增长幅度居前三位的是安溪、南安和惠安;建筑面积增长幅度前三位的是丰泽、南安和晋江;场地面积增长幅度前三位的是南安、安溪、丰泽;人均场地面积增长幅度前三位的是南安、安溪和洛江;投资金额增长幅度前三位是惠安、丰泽、晋江;人均投资金额增长幅度前三位是惠安、丰泽和晋江。晋江,安溪、南安、惠安、丰泽、洛江6个市、区体育场地各项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余各县市增长水平,6个市、区的场地总数也远远高于其余县区市的发展水平,位居泉州市的前列。泉州体育场地行政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均场地面积最多的是洛江区2.71 m2/人,其次是南安、泉港区、丰泽区,分别为2.04 m2/人,1.47 m2/人,1.44 m2/人。四个县(市、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高于泉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2 m2/人。

晋江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县之一,2012年其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晋江常住人口203.15万人,占泉州市总人口的仅1/4,晋江被称为“品牌之都”。截至2012年,全市上市企业达37家,著名企业安踏、特步、361°、匹克、乔丹、鸿星尔克、德尔惠等多家知名企业落户晋江。随着中国沙滩排球巡回赛,首届全国自行车赛事,全国男篮职业联赛晋江分赛区、中国——古巴女排对抗赛等大型赛事进驻晋江,为满足各种赛事的实际需求,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及企业参与中,将旧体育场馆进行改建或扩建,一批批高质量体育场馆迅速涌现出来,这是晋江其他各项指标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丰泽区作为泉州市区的中心区域,拥有常住人口54.28万人,1997年将鲤城区调整为三个市辖区,分别为丰泽区和洛江区。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在泉州举办,这对泉州各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届农运会的比赛场馆有7个体育中心,其中海峡体育中心,侨乡体育中心均处于丰泽区。海峡体育中心不仅成为泉州这座历史名称的标志性建筑,而且体现了泉州市具备承办国内和国际比赛的能力。基于这种优势,国际网联女子巡回赛,以及一些大型的演唱会也在此举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加快了体育场地建设的进度。丰泽区拥有泉州师范学院、泉州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高校体育场地建设是丰泽区体育场地各项指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惠安县素有“雕艺之乡”、“建筑之乡”、“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之美誉。惠安拥有长达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斗尾港、崇武港、秀涂港等天然良港,具有良好的港口优势,吸引不少海外侨胞以及民营企业前来投资。这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意识,进一步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体育各项指标提高,这些因素影响了体育场地的发展:惠安体育场地数量增长率为79 %,体育场地投资金额增长率为2 011 %,人均投资金额增长2 375元,增长率为2 500 %。

由此可见,体育场地建设的增长速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学校数量、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2.1.2 泉州市各系统体育场地规模比较分析

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是衡量该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承办大型的运动会和国内外高水平竞技比赛能力的重要指标[2],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当地教育的结构、发展水平和规模[2],其他系统的体育场地反映了基层群众体育开展的基础条件的状况。调查显示(见图1):泉州市体育场地两次普查的场地在各系统分布中的比例不同,五普体育场地分布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他系统的比例分别为1 %,56 %,43 %;经过10年的变化,六普中调查比例分别为0.58 %,42 %,57.15 %。可见,体育系统所在比例改变相对较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49个。而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与2003年普查数据相比,增加了1954个,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泉州市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的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泉州市拥有泉州师院,华侨大学,仰恩大学,黎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闽南理工学院 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等13所高等院校。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为体育场地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教育系统所占比例的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在校学生不断减少。部分地区整合资源,将一些地区学校进行合并,造成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所占比例减少。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模式由传统单一消费向多元化转变。为满足不断扩增的消费需求,泉州市政府对群众健身场馆以及健身设施的投资力度有所增强,其他系统的体育场地数量增加4 741个,所占比例增加了14.15 %。一定程度上表明,泉州市基层群众体育开展基本条件得到保障。

图1 近10年泉州市各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变化

2.2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投资状况比较研究

2.2.1 泉州市体育场地总体投资金额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化的推进,体育场地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成为体育场地建设主要融资方式,社会捐助比例不断加大。泉州市是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为回报家乡,通过华侨网络在家兴办教育,兴办学校。20 世纪 50 年代,原晋江县(现泉州市)有 76 %的篮排球场是华侨捐资修建的。70 年代,华侨除了继续捐资恢复、重修在文革中破坏的体育场所外,还积极资助新体育场地的建设,仅晋江、南安两县侨乡侨校新建的灯光球场就有 30 多个[3]。改革开放初期至 90 年代中期,侨胞支持家乡体育事业热情更高,踊跃捐资兴建体育场馆,新建和改建体育馆 12座,小运动场 55 个(全市 106 个),全市篮排球场大部分是由侨胞捐资修建的[4]。来自海外华侨和民营企业的社会捐赠逐渐成为体育场地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泉州市累计投资73.89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26.69 %,单位自筹为61.55 %,社会捐赠为10.33 %,其他为1.44 %,各项投资力度均具有跨越式的发展。其中财政拨款是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重要补充,民营企业和华侨捐赠是社会捐赠的主要渠道[5]。对于体育场地的投资,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均是原来的5倍多,社会捐赠是十年前的2.57倍。在这些跳跃性文字的背后,表现了政府主导和社会支持这一模式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效应。社会捐赠数目的大幅度增加说明了泉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而晋江、石狮等县的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海外华侨以及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这体现了泉州市独特的人文特色。

数据显示(图2):经历10年变化,泉州市体育场地投资来源发生较大变化,单位自筹在两次普查数据中所占比重较大,可见单位自筹是泉州市体育场地投资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单位自筹比例比2003年增加了9.97 %,社会捐助资金来源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2008年奥运会之后,体育用品企业普遍面临着后奥运时代的萧条和高库存的窘境,出现供大于求的普遍现象,这造成以体育用品著称的晋江体育产业基地,受到严重的打击,体育用品市场持续下滑,导致部分小型企业倒闭,李宁,安踏等知名品牌均发出预警信号。这也是导致单位自筹和财政拨款相比2003年所占比例有一定程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图2 近10年泉州市体育场地投资情况变化

2.2.2 泉州市各系统体育场地投资状况比较研究

各系统体育场地投资金额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倾向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泉州市各系统体育场地投资分配存在不平衡性。与五普统计数据相比,其他系统所在比例大幅度提高,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与泉州市政府、体育局以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积极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不同系统资金来源看,大部分是来自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而社会捐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与泉州市大力推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场地建设格局,海外华侨回报家乡,并投资办厂,民营企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并投资公益事业具有密切的联系。

表2 泉州市各系统体育场地投资状况一览表(万元/%)

2.3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比较分析研究

调查显示(表3):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虽然体育场地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体育场地开放情况并不理想,不开放的体育场地占了总数的1/3,与十年前相比,比例有所增加。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比例大幅度下降。部分时段开放的体育场地比五普增加17%左右。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所占比例为42%,所占比例相比体育系统较大。由于考虑到学校安全与管理,以及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学校场地条件问题,仅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均未对外开放。教育系统共拥有体育场地5 490个,占泉州市总数的42 %,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75个,部分时段开放体育场地仅1091个,近75%的教育系统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然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社区群众占居较大比例,就造成想锻炼,没有场地没有设施的现状。对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等政策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阻碍,群众健身的基本体育场地及设施得不到有效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青少年体质下降,人们对运动需求不断增加。不同人群的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多数在校进行体育锻炼;老年人均选择早晨或者下午进行锻炼;以及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较少,多数选择下午或者傍晚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单位为投其所好则选择部分时段开放体育场地。然而有些项目也是季节性的,比如游泳,泉州市共56个游泳馆,56个游泳池,开放时间是每年6月至9月,每年开放三个月。这种季节性项目均是部分时段开放,以至于体育场馆部分时段的开放比例增加幅度较大。

表3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比较分析一览表

2.4 泉州市体育场地分布情况比较分析研究

体育场地的分布情况反映不同区域和不同阶层的居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反映了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经历十年变迁,泉州市体育场地分布比例依次为学校、乡镇/村、居民小区/街道、工矿、公园、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其他、宾馆商场饭店。与五普数据进行比较,乡镇/村,广场和公园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 自1995年《全面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泉州政府认真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并结合泉州市地域特色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场地的建设中,尽量缩小城乡差距。这与泉州属于区域经济,依托乡镇企业,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经济发展态势,海外华侨同胞捐赠的多数体育场馆以及泉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优先发展群众体育的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居民小区的规模,工矿的地理位置特殊性,闽南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留以及司法机关的执法和监督等因素,泉州市居民小区/街道,工矿的体育场地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表4 泉州市体育场地分布情况比较分析一览表

3 10年来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泉州市建设投资仍然不足,平均场地数量相对较少

2003—2013年,泉州市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有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横向来看,泉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投资金额,以及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不仅低于福建省中心城市,还低于经济落后于泉州市的部分城市。泉州市各项体育场地指标增长比率均低于福建省各项指标的增长比率,泉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2 m2,不仅低于厦门的2.02 m2、南平1.92 m2、福州和龙岩的均为1.72 m2、以及莆田的1.47 m2,还未达到福建省的1.5 m2的平均水平;泉州市人均投资金额为829元,但与厦门、三明、福州还存在一定差距。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的数量,落后于福建省多个市。可见,泉州市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泉州市仍然需要不断的努力,加大体育场地建设事业的进程。

3.2 体育场地空间布局不平衡

泉州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其中绝大部分体育场地分布在校园,占体育场地总数的42.53 %,其次是分布在乡镇/村,占体育场地总数的42.2 %,而广场,公园,工矿等公共场所所占体育场地总数比例还不足2 %,也正是这极少一部分场地承载着大部分锻炼人群。随着人们健身意识增强,全民健身的推进,中老年人热衷于广场舞和交际舞等,但由于周边公园及广场的体育场地较少,造成“大妈跳广场舞遭泼粪”的这种现象,这反映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

3.3 体育场地系统划分明确,但利用率不高

目前泉州市现有体育场地(不包括铁路系统,武警系统)中,各系统比例分布不均衡,教育系统所在比例较大,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校园,截止到2013年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泉州市体育场地总数的42 %,这么多个场地应该是一笔巨大资源,但实际上学校封闭性较强,对外开放状况不理想,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仅275个,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数的5.01 %,有75.12 %的体育场地是不对外开放的,这就导致学校内体育场地仅供在校学生使用,而忽视成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他系统体育场地比例有所增加,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也不理想。泉州市仅33.02 %的体育场地对外全天开放。可见,泉州市在体育场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占据相当大比重的教育系统体育场地资源并未得到挖掘,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不符合政府及部门建设体育场地的初衷。造成体育场地整体利用率不高。

3.4 体育场地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的调查中,不少地区负责人反映,针对学校及社区的体育场地的管理及维护并没有专业人员负责,均是教师监管或者社区艺体协管员进行管理。由于体育场地管理者一方面身兼数职,工作内容繁杂,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体育场地管理知识,不存在健全的管理制度。所以无法管理好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体育场地的多功能性,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无法将体育场地进行经营,只能以馆养馆,无形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

随着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经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一批批的全民健身路径以及篮球场入驻每个乡镇,但是仅满足部分群众健身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日本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即社区体育厅的体育设施标准必须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适用于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节的使用。主要附属设备必须包括:长凳、护球网、厕所、更衣室、夜间照明、散水设备、娱乐室、健身室、会议室等。主要提供的服务有:社交活动、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以及国家体质检测、还配备社会指导员和陪练员,并与医疗康复保健相结合等。可见,发达国家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的多样化,适应各阶层大众不同需求,涵盖了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众,将体育生活化,普及化。泉州市应适应国际性的发展,在社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质保量完成,满足大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的作用。

4.2 倡导资源共享,提高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利用率

打破系统之间互不干涉的分割状态,促进各系统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缓解公共体育场地的不足。教育系统体育场地作为泉州市体育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受重视。逐渐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如泉州师范学院明德体育馆、陈伟力体育馆以及菲华游泳池,均采用自主经营管理方式,除了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外,现在部分时段对外开放。既满足周边社区居民日常体育活动之外,还节省学校维护场馆以及工人工资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为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收。打破系统的封闭式管理,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仅解决了体育资源总体不足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还推进了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4.3 培育场馆管理人才,加强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3月出台的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中指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重点;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体育事业将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走产业化的道路。然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管理在提高体育场地的效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搞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场馆的效益应该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及服务;要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让闲置设施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以馆养馆,反哺体育;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两栖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对现有的体育场馆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可在具有体育学院的高校开设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三是要广泛开展国内外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体育场馆经济管理的经验和方法。

[1]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16-119.

[2]徐本力,顾爱斌.上海市体育场地系统的现状研究[J].体育科研,2003(6):8.

[3]许月云.海外华侨对侨乡泉州社会体育发展的历史绩效——侨乡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社会体育 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之一[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94-95.

[4]许月云.侨缘社会资本对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功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

[5]许月云.侨乡泉州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51-54.

猜你喜欢

泉州市体育场地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下运营服务的升级路径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