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4-03-22陈惠娜彭业仁陆元兆
陈惠娜,彭业仁,陆元兆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研究背景
广西的滨海旅游开发和海南等一些开发较好的省市相比,差距较大,这是广西滨海休闲旅游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广西滨海旅游的进一步发展[1]。其实,广西滨海地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也都具有内涵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果能作为滨海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加以开发和利用,无疑可以满足游客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促进滨海休闲旅游的特色化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
但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的实践研究往往缺乏理论依据。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自身理论体系繁杂、尚不够成熟,使得体育学者很难找到一个较好的研究视角去切入。旅游体验理论作为基础旅游研究中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现已被许多研究者应用于指导旅游实践活动[2]。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对广西滨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实践进行研究。
2 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2.1 愉悦性体验是旅游活动进行的根本目的
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是旅游者的内心活动与旅游课题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的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游戏这五种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愉悦性是其根本目的。通过这种体验过程,不同的旅游者得以分别或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即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
2.2 旅游资源的审美性是旅游者获取愉悦性体验的重要途径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其中,吸引力因素作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同时也是评判旅游资源质量良好与否的关键性指标。[3]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就是旅游体验的过程。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越突出,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它的体验功能也就越强。
2.3 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是其审美价值所在
旅游者的民族或文化差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所在,这种文化的差异越大,越能唤起旅游者内心的震撼和审美愉悦。换句话讲,也就是某一民族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体育则最具审美价值,也同时最具旅游开发和利用价值。因此,通过对滨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应选择性开发最能体现滨海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 广西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
课题组通过近两年对北海、钦州、防城的实地调研,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最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代表性的疍家、京族、瑶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大致归纳出三大类:生产技能类、宗教祭祀类、消闲娱乐类。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滨海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民族传统体育归类
通过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研究,认为广西滨海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文化特色:
3.1 海洋性
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的自然基础,决定着文化的类型,受环境影响滨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深深的烙上了海洋的印记,具有开放、包容、冒险等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这在生产技能性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如京族的踩高跷捕鱼、疍民的潜水采珠等。
3.2 民俗性
滨海地区的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节日庆典为载体,通过宗教祭祀或是纪念先祖、民族英雄等仪式,载歌载舞地出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具有欢快、喜庆、仪式性等民俗文化特征。如瑶族“盘王节”中 的打长鼓、 京族“哈节”中跳的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花棍舞等。
3.3 娱乐性
在滨海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性特征非常显著,这与当地人民乐观、随和的性格非常相容,这些娱乐活动常在劳动之余或是节日喜庆活动中进行,体现出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如疍家婚俗中的花艇拔河、颠船;京族的捉活鸭、摸鸭蛋以及瑶族的斗鸡、斗鸟等。
4 选择性开发最具滨海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海洋性、民俗性和娱乐性,是其最具审美价值的文化特征,也是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所在。因此,通过对滨海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整理后,应对最具审美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性开发。
4.1 对生产技能型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受地域的自然环境影响,滨海地区的人们过着“靠海吃海”的半自然经济生活,他们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浅海渔业,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海上生产有关的民间传统体育。这种生产技能类传统体育往往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冒险性。京族的“踩高跷捕鱼”和疍家的“潜水采珠”就是很有冒险性的生产技能类传统体育。
京族的踩高跷捕鱼原是传统浅海渔捞的一种作业方式,为了能在海水较深的浅滩上捕到车螺、沙虫等,又不至于被海水浸湿衣衫,就在脚底踩上木头的高跷进行作业。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在普通人开来很难操控的浅滩渔捞方式早已被淘汰,但作为京族人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生产技能,却极具审美价值,非常值得去进行开发和利用。
疍家的“潜水采珠”同样也是很传统的一种水中作业方式,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大海,这种作业方式具有很高的危险性,疍民常常也会受到鲨鱼、章鱼的攻击而丧命。因此,真正的以采珠为生的“珠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非凡的胆量,其次是能在深海中作业的工作能力,这也是疍民和普通渔民的区别所在。“潜水采珠”作为一种生产技能型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如果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游客既可以观赏到传统疍家高超的水中技能,又可以作为一项滨海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推广,使旅游者能亲身体验到“潜水采珠”的魅力[4]。
4.2 对宗教祭祀型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尊崇祖先的特点,许多传统节日有很强的祖先崇拜、集聚宗族的功能。滨海地区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并更能体现出本民族宗教祭祀和祖先崇拜的文化特色。京族“哈节”和瑶族“盘王节”的民俗民间体育就体现出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哈节”是京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祭祀护佑神“海神”,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性活动,哈妹们跳的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花棍舞等,是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娱神活动,这是京族所独有的,具有文化符号的意味。“跳竹杠”作为京族人庆祝丰收时的娱乐活动,经过发展变化后形成了具有更高难度和观赏性的“踩高跷跳竹杠”,在1991年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了多人表演,并荣获表演项目的第一名。
瑶族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是瑶胞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打长鼓”是盘王节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俗话说“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的“打长鼓”打起来花样繁多,非常好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由于宗教祭祀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核心的文化,因此,在对此中的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不要轻易的去加工和改造,保持其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4.3 对消闲娱乐型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
在繁重的劳作之余进行一些文体的消闲娱乐活动,从古至今都是各民族人民的身心需要。这类传统体育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游戏特征,娱人是其主要功能,并在现代社会仍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5]。
滨海地区的各族人民,虽然海上劳作具有一定的风险,也非常的辛苦。但如果和他们接触的话,会发现海边生长的人大多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也很豁达、平和、乐观,非常尊重传统习俗,也很会“找乐子”。如“花艇拔河”和“颠船”就是疍家婚礼习俗中特别具有水上特色的娱乐活动。
疍家婚俗中有花艇迎亲的习俗,“花艇拔河”就是为了表示对新娘的不舍,新娘的家人会随着接亲小艇的离去,拉着接新娘花艇上的缆绳,尾随其后用力拉船,而这时男方为了表示很想把新娘娶回家,也要用力划船,双方人员就在水中、艇上形成了真正的“拔河”;而接亲后的“颠船”也很有水上文化特色,与汉族的“颠轿”相似,划船的艄公们通过一些划船技巧,使小艇转来转去,左右晃荡不停,从而考验新娘子将来海上作业的能力[6]。传统疍民大多饱受歧视、生活困苦,而“花艇拔河”、“颠船”不乏诙谐和趣味,充满了娱乐精神,这是传统疍家达观、宽容、务实精神的充分体现,是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
当然,京族的“捉活鸭”、“摸鸭蛋”和瑶族的“斗鸡”、“斗鸟”也非常具有趣味性,特别是十万大山的瑶民,至今逢年过节还要进行“斗鸡”、“斗鸟”活动,胜利者往往可以得到不菲的物质奖励,和自己的爱宠一起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5 保护性开发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滨海旅游产业和传统体育文化的互动发展
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许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通常认为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会形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果从旅游体验的角度进行理解,则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绝对不是对立的,这个过程应该是辩证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
5.1 保护性开发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旅游价值,保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这也充分说明了保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遵循保护性原则,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性,这种本真性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所在,是其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吸引旅游者,使他们产生审美体验的吸引力所在。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保护性原则应该贯彻其中,这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5.2 保护性开发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和发展
从文化生态学的来看,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该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7]。无论京族、瑶族、疍家还是滨海地区的其他民族,在现代社会都面临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由天然经济模式向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转变,使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这必然促使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发生变革。
因此,保护性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挖掘和整理其中最具审美特征的核心文化。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特色;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些陈旧的、糟粕类的东西,也会在文化的自觉过程中逐渐的被扬弃,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过程。
结束语
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愉悦性体验,这是一切旅游行为发生的缘由所在。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其文化特色是其旅游价值所在,是实现旅游体验愉悦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旅游体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就是挖掘其中最具审美特征的核心民族文化的过程。这事实上就是对文化的保护过程,也是旅游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过程。
[1]饶苗苗,张开城.北部湾滨海旅游业发展探讨——基于SWOT和“文化引入”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3):56-58.
[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29.
[3]高峻,吴国清,王昕.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0.
[4]彭业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之一北海疍家传统体育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2):132-134.
[5]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3-307.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海文史第十一辑[M].北海:北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7.
[7]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