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须蝽对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2014-03-22吕洪涛王丽艳
吕洪涛+王丽艳
摘 要:斑须蝽是近几年大田作物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的对斑须蝽进行综合防治,进行了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壁嗅觉仪测定了斑须蝽对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的嗅觉反应,发现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最明显;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对5种作物均取食为害,但对不同寄主取食偏好性不同,5种寄主植物中,斑须蝽最喜食大豆,在其它4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论一致,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性更强。
关键词:斑须蝽;嗅觉反应;寄主选择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6-02
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又名细毛蝽,属于半翅目蝽科。斑须蝽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是多种农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1]。在黑龙江省主要危害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烟草等作物。斑须蝽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组织的汁液,导致叶片萎蔫,新生叶扭曲不展,有多处透明斑点,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2]。
关于斑须蝽的发生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如章士美、胡梅操曾报道斑须蝽按取食植物的嗜好程度、斑须蝽的发生与防治等[3-7];而对黑龙江特殊种植结构下斑须蝽寄主选择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选择北方常见的作物研究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可为进一步探寻斑须蝽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斑须蝽嗅觉反应室内测定方法 田间采集斑须蝽卵块,进行室内饲养,饲养所得成虫供室内嗅觉反应试验用。试验时将1头斑须蝽成虫用毛笔轻轻从嗅觉中心顶部引入,记录60s内斑须蝽停留于嗅觉仪各区的时间和进入次数。每测1头将嗅觉仪旋转90℃,之后先用无水乙醇,然后用蒸馏水擦拭测试区域,以斑须蝽进入处理区的次数及滞留时间作为判断其对所测定气味的趋性反应标准。每组样品测定10头,3次重复,以群体平均值来评价所测定植物对斑须蝽的吸引作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洗洁精彻底清洗嗅觉仪及其部件,晾干后用无水乙醇再擦拭1遍,进行另一样品的测试。
1.2 斑须蝽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田间调查
1.2.1 调查方法 分别在成虫、卵和若虫高峰期,选取大豆、烟草、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植物、采用5点式随机取样方法,每点调查50株,观察记录成虫、卵、若虫的数量,然后统计分析斑须蝽在不同植物上的数量及选择性。
1.2.2 数据处理 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斑须蝽嗅觉测定时的滞留时间、进入次数分别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须蝽对5种作物的嗅觉反应 表1结果表明,斑须蝽成虫在供试5种作物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是大豆>向日葵>对照>烟草>马铃薯>玉米;进入次数是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烟草>玉米,均少于对照;斑须蝽在大豆处理区的进入次数和滞留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4种作物,但斑须蝽进入其它4个处理区的滞留时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与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有差异,向日葵、烟叶和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无显著差异。
表1 斑须蝽对不同作物的嗅觉反应
[作物\&滞留时间(S)\&进入次数\&玉米\&8.50±1.52aA\&0.40±0.49aA\&向日葵\&12.21±1.70aAB\&0.58±0.55abAB\&烟草\&11.14±1.65aAB\&0.49±0.59abAB\&马铃薯\&10.49±1.56aAB\&0.50±0.56bAB\&大豆\&16.96±1.87bB\&0.61±0.58cC\&对照\&11.80±1.70bB\&0.67±0.65bB\&]
注:a、b、c代表0.05水平,A、B、C代表0.01水平。下同。
2.2 斑须蝽对田间寄主植物选择性调查 表2结果表明在卵盛期、若虫盛期、成虫盛期内,玉米上没有发现斑须蝽,在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出现的卵、若虫、成虫都较少。
表2、表3结果表明,7月7日卵盛期时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其它4种作物,在0.01和0.05水平上,大豆上的卵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的卵有显著差异;大豆上的斑须蝽成虫和若虫数量高于其它4种作物,但无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嗅觉试验发现,从滞留时间和进入次数上看,相对于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烟草,斑须蝽更喜欢大豆的气味。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成虫和若虫在大豆上的数量也高于其他4种植物,但是差异不显著。
试验说明斑须蝽对大豆的趋性较强,越冬成虫更趋向于在大豆上产卵。这为进一步研究斑须蝽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冯殿黄,闫振领.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2]王方晓.我国烟田生态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类群[J].中国农学通报,2000(1): 9-11.
[3]耿济国,柴冠卿.烟草斑须蝽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1992,1(1):46-49.
[4]董慈祥.斑须蝽卵寄生蜂调查初报[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11:40-41.
[5]董慈祥,高正良.鲁西南斑须蝽越冬成虫耐寒能力的研究[J].中国棉花,1999,26(11):10-11.
[6]冯殿黄.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7]刘强,丁岩饮.内蒙古缘蝽科昆虫研究初报[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27-34. (责编:施婷婷)
摘 要:斑须蝽是近几年大田作物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的对斑须蝽进行综合防治,进行了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壁嗅觉仪测定了斑须蝽对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的嗅觉反应,发现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最明显;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对5种作物均取食为害,但对不同寄主取食偏好性不同,5种寄主植物中,斑须蝽最喜食大豆,在其它4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论一致,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性更强。
关键词:斑须蝽;嗅觉反应;寄主选择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6-02
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又名细毛蝽,属于半翅目蝽科。斑须蝽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是多种农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1]。在黑龙江省主要危害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烟草等作物。斑须蝽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组织的汁液,导致叶片萎蔫,新生叶扭曲不展,有多处透明斑点,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2]。
关于斑须蝽的发生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如章士美、胡梅操曾报道斑须蝽按取食植物的嗜好程度、斑须蝽的发生与防治等[3-7];而对黑龙江特殊种植结构下斑须蝽寄主选择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选择北方常见的作物研究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可为进一步探寻斑须蝽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斑须蝽嗅觉反应室内测定方法 田间采集斑须蝽卵块,进行室内饲养,饲养所得成虫供室内嗅觉反应试验用。试验时将1头斑须蝽成虫用毛笔轻轻从嗅觉中心顶部引入,记录60s内斑须蝽停留于嗅觉仪各区的时间和进入次数。每测1头将嗅觉仪旋转90℃,之后先用无水乙醇,然后用蒸馏水擦拭测试区域,以斑须蝽进入处理区的次数及滞留时间作为判断其对所测定气味的趋性反应标准。每组样品测定10头,3次重复,以群体平均值来评价所测定植物对斑须蝽的吸引作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洗洁精彻底清洗嗅觉仪及其部件,晾干后用无水乙醇再擦拭1遍,进行另一样品的测试。
1.2 斑须蝽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田间调查
1.2.1 调查方法 分别在成虫、卵和若虫高峰期,选取大豆、烟草、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植物、采用5点式随机取样方法,每点调查50株,观察记录成虫、卵、若虫的数量,然后统计分析斑须蝽在不同植物上的数量及选择性。
1.2.2 数据处理 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斑须蝽嗅觉测定时的滞留时间、进入次数分别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须蝽对5种作物的嗅觉反应 表1结果表明,斑须蝽成虫在供试5种作物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是大豆>向日葵>对照>烟草>马铃薯>玉米;进入次数是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烟草>玉米,均少于对照;斑须蝽在大豆处理区的进入次数和滞留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4种作物,但斑须蝽进入其它4个处理区的滞留时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与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有差异,向日葵、烟叶和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无显著差异。
表1 斑须蝽对不同作物的嗅觉反应
[作物\&滞留时间(S)\&进入次数\&玉米\&8.50±1.52aA\&0.40±0.49aA\&向日葵\&12.21±1.70aAB\&0.58±0.55abAB\&烟草\&11.14±1.65aAB\&0.49±0.59abAB\&马铃薯\&10.49±1.56aAB\&0.50±0.56bAB\&大豆\&16.96±1.87bB\&0.61±0.58cC\&对照\&11.80±1.70bB\&0.67±0.65bB\&]
注:a、b、c代表0.05水平,A、B、C代表0.01水平。下同。
2.2 斑须蝽对田间寄主植物选择性调查 表2结果表明在卵盛期、若虫盛期、成虫盛期内,玉米上没有发现斑须蝽,在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出现的卵、若虫、成虫都较少。
表2、表3结果表明,7月7日卵盛期时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其它4种作物,在0.01和0.05水平上,大豆上的卵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的卵有显著差异;大豆上的斑须蝽成虫和若虫数量高于其它4种作物,但无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嗅觉试验发现,从滞留时间和进入次数上看,相对于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烟草,斑须蝽更喜欢大豆的气味。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成虫和若虫在大豆上的数量也高于其他4种植物,但是差异不显著。
试验说明斑须蝽对大豆的趋性较强,越冬成虫更趋向于在大豆上产卵。这为进一步研究斑须蝽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冯殿黄,闫振领.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2]王方晓.我国烟田生态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类群[J].中国农学通报,2000(1): 9-11.
[3]耿济国,柴冠卿.烟草斑须蝽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1992,1(1):46-49.
[4]董慈祥.斑须蝽卵寄生蜂调查初报[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11:40-41.
[5]董慈祥,高正良.鲁西南斑须蝽越冬成虫耐寒能力的研究[J].中国棉花,1999,26(11):10-11.
[6]冯殿黄.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7]刘强,丁岩饮.内蒙古缘蝽科昆虫研究初报[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27-34. (责编:施婷婷)
摘 要:斑须蝽是近几年大田作物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的对斑须蝽进行综合防治,进行了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壁嗅觉仪测定了斑须蝽对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的嗅觉反应,发现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最明显;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对5种作物均取食为害,但对不同寄主取食偏好性不同,5种寄主植物中,斑须蝽最喜食大豆,在其它4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论一致,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性更强。
关键词:斑须蝽;嗅觉反应;寄主选择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6-02
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又名细毛蝽,属于半翅目蝽科。斑须蝽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是多种农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1]。在黑龙江省主要危害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烟草等作物。斑须蝽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组织的汁液,导致叶片萎蔫,新生叶扭曲不展,有多处透明斑点,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2]。
关于斑须蝽的发生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如章士美、胡梅操曾报道斑须蝽按取食植物的嗜好程度、斑须蝽的发生与防治等[3-7];而对黑龙江特殊种植结构下斑须蝽寄主选择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选择北方常见的作物研究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可为进一步探寻斑须蝽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斑须蝽嗅觉反应室内测定方法 田间采集斑须蝽卵块,进行室内饲养,饲养所得成虫供室内嗅觉反应试验用。试验时将1头斑须蝽成虫用毛笔轻轻从嗅觉中心顶部引入,记录60s内斑须蝽停留于嗅觉仪各区的时间和进入次数。每测1头将嗅觉仪旋转90℃,之后先用无水乙醇,然后用蒸馏水擦拭测试区域,以斑须蝽进入处理区的次数及滞留时间作为判断其对所测定气味的趋性反应标准。每组样品测定10头,3次重复,以群体平均值来评价所测定植物对斑须蝽的吸引作用。每次试验结束后,用洗洁精彻底清洗嗅觉仪及其部件,晾干后用无水乙醇再擦拭1遍,进行另一样品的测试。
1.2 斑须蝽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田间调查
1.2.1 调查方法 分别在成虫、卵和若虫高峰期,选取大豆、烟草、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植物、采用5点式随机取样方法,每点调查50株,观察记录成虫、卵、若虫的数量,然后统计分析斑须蝽在不同植物上的数量及选择性。
1.2.2 数据处理 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斑须蝽嗅觉测定时的滞留时间、进入次数分别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须蝽对5种作物的嗅觉反应 表1结果表明,斑须蝽成虫在供试5种作物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是大豆>向日葵>对照>烟草>马铃薯>玉米;进入次数是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烟草>玉米,均少于对照;斑须蝽在大豆处理区的进入次数和滞留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4种作物,但斑须蝽进入其它4个处理区的滞留时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与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有差异,向日葵、烟叶和马铃薯在进入次数上无显著差异。
表1 斑须蝽对不同作物的嗅觉反应
[作物\&滞留时间(S)\&进入次数\&玉米\&8.50±1.52aA\&0.40±0.49aA\&向日葵\&12.21±1.70aAB\&0.58±0.55abAB\&烟草\&11.14±1.65aAB\&0.49±0.59abAB\&马铃薯\&10.49±1.56aAB\&0.50±0.56bAB\&大豆\&16.96±1.87bB\&0.61±0.58cC\&对照\&11.80±1.70bB\&0.67±0.65bB\&]
注:a、b、c代表0.05水平,A、B、C代表0.01水平。下同。
2.2 斑须蝽对田间寄主植物选择性调查 表2结果表明在卵盛期、若虫盛期、成虫盛期内,玉米上没有发现斑须蝽,在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出现的卵、若虫、成虫都较少。
表2、表3结果表明,7月7日卵盛期时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其它4种作物,在0.01和0.05水平上,大豆上的卵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上的卵有显著差异;大豆上的斑须蝽成虫和若虫数量高于其它4种作物,但无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嗅觉试验发现,从滞留时间和进入次数上看,相对于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烟草,斑须蝽更喜欢大豆的气味。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在大豆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成虫和若虫在大豆上的数量也高于其他4种植物,但是差异不显著。
试验说明斑须蝽对大豆的趋性较强,越冬成虫更趋向于在大豆上产卵。这为进一步研究斑须蝽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冯殿黄,闫振领.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2]王方晓.我国烟田生态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类群[J].中国农学通报,2000(1): 9-11.
[3]耿济国,柴冠卿.烟草斑须蝽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1992,1(1):46-49.
[4]董慈祥.斑须蝽卵寄生蜂调查初报[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11:40-41.
[5]董慈祥,高正良.鲁西南斑须蝽越冬成虫耐寒能力的研究[J].中国棉花,1999,26(11):10-11.
[6]冯殿黄.斑须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6(2):22.
[7]刘强,丁岩饮.内蒙古缘蝽科昆虫研究初报[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27-34. (责编: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