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尝试,看见成长的自己
2014-03-22刘建鸿
刘建鸿
小鸿很会画画,特别擅长画马, 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美术比赛,两次都获得了一等奖。
他的获奖作品一直在幼儿园门口的橱窗里展示。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围着看他的画,都夸他是天才小画家。
小鸿妈妈却很少夸他,但妈妈会和他一起分析作品中的各种细节,比如对马的腿部观察得比上次仔细了,轮廓也更有力了,但马尾巴扬起的样子还有一点不像……
最近幼儿园里又组织要办美术比赛了。
小鸿不想画马了,他最近迷上了海洋生物,尤其喜欢白点鹰鲼,这种鱼的背上有着白色的星点,游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翩然而过,特别美丽。妈妈了解后,特地为他办了海底世界的年卡,让小鸿连续几个周末都去观察这种奇妙的生物。
(图片为白点鹰鲼)
然后,小鸿在家里开始尝试画白点鹰鲼,他画了一幅又一幅,终于有一幅作品他自己觉得特别满意,很想用这幅作品参赛,但又觉得没有画马画得那么得心应手,很怕输了比赛。
妈妈却说:“妈妈觉得你很有勇气呢,不妨就试试看嘛。”
参赛的画作全部都在橱窗里展示了好几天,小朋友们一下课就围看参赛作品。小鸿的作品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说:“哇,小鸿画得真漂亮,肚皮是白的,像展翅的鸟在水里飞呢!”也有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的白点鹰鲼的‘翅膀好像比画里的更长更尖一些。”没几天,美术比赛的评奖结果出来了,小鸿只获了三等奖。
他很难过地对妈妈说:“唉,当时送马的画参加比赛就好了。”妈妈蹲下身,搂着小鸿的肩膀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是吗?你这么喜欢白点鹰鲼,画得也这么认真,可是最后却只获了三等奖,是挺失望和难过的,妈妈理解你。但你画马画得好是因为画得很熟练了,而你画鱼才几个星期,如果你想画得像马那样好,那还得继续努力,多去观察,多画画才是。妈妈觉得你这次选自己喜欢的新画去参加比赛,是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呢!”
小鸿点头,“嗯,我再努力一下,我还要去海底世界看鱼,还要多画,以后我就不只会画马了。”
如何呵护孩子的勇气、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1.对孩子要鼓励,不要表扬。
有些家长很喜欢表扬孩子,动辄就表扬孩子“很棒”、“很聪明”,这种做法却有可能让孩子的自信变得脆弱,因为习惯于戴着”聪明”光环的孩子更难去面对和接受失败和挫折。相反,如果将孩子的良好表现与他付出的努力相联系,给予具体的鼓励,孩子才会清楚地知道,是努力才使得自己收获了成功。小鸿妈妈在他得奖后,让他认真体会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就是非常好的做法。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深入地研究了这一现象,她发现,家长若经常表扬孩子“聪明”、“有天分”,会让孩子形成对自身能力固定型的心理定向(fixed mindset),而用鼓励的方式将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结合,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的心理定向(growth mindset),进而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可能有些家长对表扬和鼓励的区别还有些疑惑,那么可以仔细比较下表中的两栏:
赞扬
鼓励
例子
“你得了A,真聪明!”
“那个A反映了这段时间你的努力。”
认可
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
努力以及改进
导致孩子
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
通过自己努力去提高成就;内省
对努力的看法
只看重结果和他人评价
认为努力是提高成绩的必由之路,
看重努力的过程
长期效果
依赖于他人评价,害怕竞争
自信,自立
人际
他人成功,意味自己就失败了;与其他孩子关系紧张
可以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有用经验;与其他孩子关系融洽
2.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理解和鼓励,不要批评指责,也不要过度安抚和过度保护。
孩子遭遇了挫折,比如说像小鸿这样只得到了三等奖,有些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可能会说“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能拿到一等奖”。这样的过度安抚虽然出自好意,却无助于孩子的自我认识,也不会激发孩子更努力。若是孩子下一次仍拿不到一等奖,家长又该怎么对孩子解释呢?
过度保护还包括不让孩子有失败的尝试。有些家长听到孩子有类似小鸿参赛前的顾虑,担心孩子失败受挫,可能会不让小鸿带新的画作参加比赛,这样孩子会变得害怕尝试,因为尝试可能就意味着失败!然而,还没有尝试就放弃和逃避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更大的失败,这会极大地限制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力的拓展。敢于尝试,有勇气不完美是多么难能可贵。“允许自己失败,将更有可能成功!”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像小鸿妈妈那样,在充分共情理解后,将努力不足与结果相联系,孩子如果了解到挫折是因为努力不够导致(而不是缺少“天赋”),反而会增加他的信心。因为他会明白,只要更努力,下次一定就能做得更好。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自我磨砺。
3.孩子受挫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其次才是告知缘由。
小鸿妈妈用非言语动作(非语言动作或非语言沟通方式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沟通,常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和支持性的,其实它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往往比语言还要大)来表示对他沮丧的接纳(蹲下身用手搂着小鸿的肩膀),再用言语说出他内心的感受(即共情),充分的共情是亲子沟通中的核心,这比简单地说一句“妈妈理解你”要更容易让孩子感到安抚。当代的脑神经科学揭示情绪和认知会相互影响,情绪如果不能被接纳而平复,认知往往也无法真正起作用。中国成语里说“通情达理”、“合情合理”都是“情”在理先,先人的洞见正和当代研究暗合。有些家长不顾孩子失败后的失望和沮丧,仍然大讲“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会觉得他的感受没有被父母理解,情绪不但难以平复,还会觉得难过和疏远,对“道理”也无法真正地接纳和内化。
4.要让孩子了解:尝试新事物必然有不成功的风险。
愿意尝试的孩子特别需要家长、老师对他的勇气给予鼓励和肯定,并让他觉察和发现探索带来的新成长。文中小鸿虽然没获得一等奖,但从小伙伴那里得到了肯定(“真漂亮”“像展翅的鸟在水里飞呢”)和如何改进的意见(“白点鹰鲼的‘翅膀好像比画里的更长更尖一些”),更重要的是,妈妈告诉他只要更努力会越画越好,他无疑有了更多的信心。
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成绩这个维度,积极性格(勇气、责任心、自控力、社交能力、感恩、乐观精神、好奇心、抗挫力等)的塑造比一时的成败得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长远。和前两次美术竞赛比,小鸿参加这次比赛的成绩虽然下降了不少,但孩子勇于尝试(勇气)和抗挫力却有了大幅增长。这同样也是成长的收获,比单次的成败得失要有价值得多。
刘老师推荐看的书:
《看见成长的自己》 卡罗尔·德韦克著 中信出版社
《正面管教》 简·尼尔森著 京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