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航母
2014-03-21希弦
希弦
“辽宁”舰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在舰艇性能、作战使用、作战指挥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照搬借鉴,其设计、续建改装中的合理性、正确性、科学性、准确性都必须在实际使用中进行考核验证。从目前的科研和试验进度来看,“辽宁”舰已经走过交付前海试阶段(包括“船厂海试”和“交付/验收海试”),转入交付后的国家试验阶段。这个阶段更侧重全舰的系统性能和极限性能的测试,旨在验证“辽宁”舰在海上环境(不同水域)的可用性、可靠性、性能水平和极限,提高舰员操纵舰艇、武器系统的熟练水平,使其能够全面、有效地发挥战斗力。
自2013年11月26日至2014年1月1日返回青岛港,这次为期37天的“辽宁”舰的科研试验和训练选在了我国的南海海域。较于此前渤海海域的海况,南海风大浪急,海况更为复杂,平均超过千米的水深,恰恰是“辽宁”舰现阶段所需要的海试条件。除了海试条件这一内在因素外,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的北部海域被第一岛链封闭,东海、黄海面积相对有限,沿海民用活动频繁,海上空域狭窄、航线密集,长时间封海和关闭相关空域对于民用船舶、飞机影口向较大。而且从长远来看,后续大批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更需日常驻舰起降训练。
最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就是试验的“保密性”。国家验收阶段的“辽宁”舰(包括歼15、预警直升机以及护航舰艇)在试验、科研和训练中势必会大量启用雷达电子设备,而黄海和东海距离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较近,“辽宁”舰的活动已很难避开周边国家的预警机、侦察机或侦察船的监视,以及对电磁信号情报的收集,进而对航母目前的作战性能、机载武器系统的分析研判。相对来说,南海海域已经超出了这些国家监视系统的探测范围,加之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海空监视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保密性和隐蔽性相对较强。
南北差异的海试条件
渤海海域沿着大陆架平缓延伸至海底,平均水深不足20米,相对“辽宁”舰9米左右的平均吃水,浅水效应明显,水阻力增大,航速下降,船体下沉,尾倾增大,舵力减小,机动性变差。水深与吃水的比值越小,浅水效应越大。在南海的深海区航行,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也能测出“辽宁”舰的真实航速。同时,在深海区更利于一些对水深有特定要求的试验项目的展开,比如作战系统中水声对抗、对水下潜艇的警戒搜索、攻击试验以及水中通信等,这些试验要求试验水域不得低于50米水深。而航母的总体适航性试验对各级海况的要求就更为复杂,需要在低、中、高等各种海况下进行数据采集。此外,像一些在北方地区无法实施的对环境温度比如气温、水温等有要求的试验内容(如空调制冷设备)也会借此机会进行。
作战系统的感知能力
航母作战系统感知能力的重要依托就是雷达电子设备。“辽宁”舰上雷达较多,包括相控阵对空警戒雷达、对空搜索雷达、对海警戒雷达、战术空中导航系统、舰载机进场引导雷达等。而雷达性能在不同环境下(从气温低的高纬度海区进入亚热带低纬度海区)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雷达在不同区域进行实际测试,以便验证雷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要求,或根据相应的数据对其进行调整。与此同时还要测试航母的综合通信、导航、数据链等无线电系统,并对各电子系统的抗电子干扰和兼容性进行测试。
不同的海域还会影响航母编队中的另一个重要探测系统——声呐的性能。由于水深等水文条件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声呐的探测距离等指标也会不同。一般而言,像渤海、黄海这些浅海,海事活动比较频繁,它的背景噪声比南海这样的深海中要大得多:对被动声呐的性能影响较大。而主动声呐在浅海中也会由于声波在很短距离上就发生一次海底反射和一次海面反射,造成声波能量迅速衰减,探测距离会大幅度下降。所以“辽宁”舰在完成声呐在浅海探测性能的测试后,还需要在南海这样的深海区中来测试自己以及编队的水声探测系统性能。
舰载机的起降
舰载机着舰时,航母往往需要顶风航行,以便获得较大的甲板风。但是在改善着舰性能的同时,也会由于航母甲板外部轮廓的不规则以及舰岛上层建筑的存在造成吹过甲板的气流的紊乱。气流流过舰尾的时候,有时候会突然向海面下沉,然后再上升,形成所谓的“公鸡尾”气流,这会对舰载机降落航迹的精准控制和着舰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由于不同海域的风向、风速均不同,它造成的横风、紊流对舰载机的着舰影响也不同,飞行员需要进行实地飞行起降,才能切身感受这种影响,并做出正确的对应措施。
同时,由海浪引起的难以预测的甲板纵摇、升沉也会影响舰载机的安全着舰。美国在分析过去舰载机着舰事故时发现:引起事故因素的25%以上是自然环境;这其中,甲板纵摇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占全部事故的15%。因此美国海军规定:舰载机着舰时航母纵摇不超过2°,横摇不超过7°。不同海区的浪高、频率和周期是不同的,对舰载机着舰的影响也不同,这就需要飞行员在不同海区、海况亲身体验和熟悉。所以在南海海区,歼-15舰载机还要进行高等级海况条件下的起降飞行试验。
编队航行训练
与以往不同,“辽宁”舰这次海试从青岛港起航时,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伴随左右,第一次以编队形式出海。在南海试验期间还首次组织了以“辽宁”舰为核心的编队航行训练,在多个型号的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的配合下,完成了“辽宁”舰的编队作战指挥系统的海陆空天潜之闻立体协同试验,验证其对航母编队内所辖空域、海域的作战单元的管理指挥能力。
航母编队作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不同的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等组成的航母编队分布在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完善、先进的编队指挥控制系统对其指挥和协调。编队指挥系统在接收来自卫星、预警机、海上侦察巡逻机以及本舰、本编队其它舰艇所获信息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友邻、上级的信息和作战指令。进而编队指挥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批量处理和综合显示,生成实时的战场攻防态势图。编队指挥官据此进行决策,下达作战命令,指挥编队的防空、反舰、反潜及对地攻击作战任务。endprint
鉴于编队指挥系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辽宁”舰为核心的航母编队就要在海试中对其进行实地考核,验证系统的搜索发现目标能力、反应判别能力、数据运算传输速度等,继而测试各作战单元在编队指挥系统统一协调下的作战能力,考核验证信息连通流程的合理性、指挥流程正确性、战位设置科学性。与此同时,让编队官兵进一步熟悉相关系统,熟练掌握相关装备及作业流程,为航母编队早日形成作战能力打下基础。
基地保障
此次南海海试,引人关注的是,“辽宁”舰经过三天的航行后,在11月29日靠泊三亚某军港。此前从海外发布的图片来看,中国在三亚兴建的航母基地已经完工,那么这次航母的进驻将初步测试航母基地对航母的后勤保障能力。航母较其它水面舰艇而言,是最难“伺候”的,出勤率也很低。以美军2008年实施的舰队反应计划(FRP)来说,一艘航母的一个典型部署使用周期为26个月。其中战备部署打仗的日子只有短短6个月,其余差不多20个月就处于维修保养、人员训练以及航渡的保养和非部署可用状态。基本上和我们日常工作制相反,航母是上2天班休息5天,出勤率连30%都不到。除部署状态外,航母都要返回基地。航母较普通水面舰艇的吃水要深,靠泊的机动性差,编队作战舰艇多,综合保障要求较高,因此航母母港的建设并非易事。
航母母港建设选址的基本标准就是合乎军事需求的地质条件。航母基地无一例外的都会选在濒海或江海交界处。如选在有半岛和岛链形成天然屏障的海滨,利用这些岛屿构筑防波堤可获得良好的泊稳条件;选在含沙量少、河床稳定、动力条件好的内河入海口处。航母母港一般都是水温适中、气候适宜的不冻港,航道足够深,且不受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防风、防浪设施齐备。全港水域面积都达500万平方米以上,最大水深超过25米,进出港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航道水深在11~20米间,可允许10万吨级舰船进出港湾。港池底质为砂石及粘土,最大潮差2米以下。港口还要修建有插入水域深处的突堤式码头,高效利用水域面积,提高码头驻泊能力,确保水流动力,避免港区内的泥沙淤积以及便于疏浚。
在地质条件足以满足航母安家落户的基础上,航母基地的选址还必须能满足国家和海军的战略需求,力争扼守战略中枢。在进攻时便于力量的快速投送,形成战略威慑应对重要方向的潜在冲突;防御时力争理想的防御纵深和很强的生存能力,尽可能远离周边假想敌或邻国的远程精确打击范围。
如果一个地方被选作航母基地,意味着海军对航母及编队作战舰艇的物资采购、维护作业也将就近依托当地资源来进行。万余名官兵及家属将在当地进行生活消费和安家就业。航母作战编队的基地建设会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消费群体,但前提是这座新兴起的“海军城”要有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一定的工业、能源基础,能为航母基地的建设提供所必需的资源。
航母母港必须具备舰艇驻泊、后勤补给、维修保障、生活服务、训练培训和安全防护等能力。就驻泊能力而言,母港内必须建有足够的固定码头和浮码头来停靠航母、编队中的作战舰艇。编队的物资补给一般是在码头进行的,为此会配备一些港口机械、大型塔吊等起重设备用于舰艇的物资装卸。除驻泊、系留设施,现代化的航母码头通常配置油、水、电、蒸汽供应系统,油污水有害物的收纳、放射物的监测和消防设备,能够满足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等兵力驻扎需要的综合保障设施。
由于现代化航母日常维护作业的技术要求较高,除一些涉及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需返回大型船厂进行改装外,母港通常要承担航母的中修或大修任务。这就要求母港或毗邻海军船厂,或自身拥有大型修理设施,母港的支援维护能力也直接关乎舰艇和飞机高水平作战效能的保持。在配套设施方面,母港内除需建有船坞或修理厂外,还要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电站变电站、万吨级的油料弹药储备库以及运输设备和数百千米的管线等设施组成的超大型“物流中心”,来为航母编队的各类型舰艇提供综合维修与补给服务,确保编队海上作战的快速性、机动性和持续性。
出于基地防御和战略安全的考虑,母港并不会在功能上一味追求大而全,而会将一些保障功能合理地分配给周边配套基地和军事设施。比如,负责舰载机编队修整和训练的海军航空站,安全隐患大、危险性高的船厂油料和武器仓库等,从而形成以母港为中心的基地保障体系。航母在靠港修整时,所搭载的舰载机几乎都飞回了陆上的“母港”——海军航空站。与航母母港配套建设的航空站是海军舰载航空兵的重要基础设施,通常舰载机在航母驻泊基地的40千米以内,航母停航期间舰载机的维护保养和飞行员技术水平的保持就要由其保障支持。海军航空站虽然也是多机种全天候综合性的航空基地,但与空军的场站对比来看,海军航空站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往往要有用于模拟拦阻着舰的设施,包括模拟航母跑道、拦阻装置。当然就我国的滑跃起飞而言,还要有14°滑跃起飞甲板、制动轮挡、偏流板等装置。
航母入港驻泊后“刀枪入库”,因此,对航母及编队舰艇的保护完全交由基地来负责。除了采用将母港的保障功能有序分散这一被动防御措施外,还要从战时的基地防御作战角度来考虑。航母基地要建设多层多方向的防空、岸舰导弹阵地,特别是围绕基地中高危的油料库、弹药库以及维修船厂等重点目标建设对空对海的防御体系。既要应对敌方海陆空多重火力的硬杀伤,又要防御水下蛙人、特种部队的潜入偷袭。基础配套设施的防护要依托地形,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岛屿地貌做好兵力的掩护,编队舰艇特别是潜艇的隐蔽。确保港口水道的疏浚畅通,做好舰艇的疏散准备。目前,除非大规模冲突的爆发,对港口安全威胁最大的则是恐怖分子的自杀性袭击和谍报人员的情报刺探。所以要建设针对港口的多层多维的港区监控系统,确保全时掌握港区的动态、威胁情况。
再看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是我国最南端的优良海港,也是目前我人民海军南海舰队的重要海军基地之一。其广阔的水域面积和优良的水深,加之大型码头的建设,都非常适合大型航母编队驻扎。这里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处于美海军两大舰队的结合部。对方的预警机从基地起飞需要近2小时左右才能将三亚海军基地纳入有效探测范围,因此对三亚海军基地的监控能力较弱,给予我方较大的防御纵深。航母在此安家落户,可完成对战略核潜艇巡逻区的警戒和掩护,有力提高我国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安全性,增强战略反击的威慑力。三亚海军基地作为我国海军距马六甲海峡最近的基地,成型后的航母编队在南海的巡弋,可有效保障经由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能源生命线的畅通。
但三亚若作为航母基地,大型或核动力航母的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目前我国具备建造或者说大修航母能力的船厂都在北方,那么在南方部署的航母势必要费时费力回到北方船厂。这方面引以为戒的例子就是苏俄服役时间短促的直升机航母。正是因为部署航母的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没有及时建设配套维修设施,航母大修时必须拖回位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使得航母长年处于非战备状态。
对于没有装备和使用航母经验的我人民海军来说,航母作战体系的建设是逐个逐项研究、突破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借鉴、探索、实践、总结贯穿其中。而“辽宁”舰在2013年迈出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正是我人民海军快速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缩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