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糟践的“偶遇”
2014-03-21时言平
时言平
“偶遇领导”作为2014年的一个新词,刚面世就因为“秀迹”斑斑而倒了许多人的胃口。这个戏剧化了、颇具“领导下凡”意味的场景,要么撞到了记者的镜头里,要么被某个神秘的账号@在微博里。总之,不大有可能撞到一个真名真姓的普通市民眼神里的。
过去偶遇领导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只要遇上交通管制、街巷封道、警笛声响,规规矩矩停下来让路,便知道有领导出门了。第二天,翻报纸,便知道又有幸与哪位领导擦肩而过。
现如今这种像遭遇一样的偶遇不被允许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亲民路线,相当于许多偶遇者一惊一乍爆料时所说的“微服私访”。尤其是2014年春节前后,官员与百姓“偶遇”的戏码,演得煞有介事,甚是欢乐,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得眼花缭乱。各种场合的偶遇,各种时段的邂逅,官员们高超的演绎,让舞台上的演员们,都“不明觉厉”。
比如,1月25日,湖南长沙市委书记被曝清晨扫马路,有网友称这又是一则关于“偶遇”官员的新闻。此前,有记者在郑州地铁偶遇搭乘地铁的郑州市委书记;隔天,有记者在北京王府井采访时偶遇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配枪巡逻。这些“偶遇”事件引发民众关于亲民还是作秀的热议。
“偶遇”被报道出来之后,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质疑:一本正经地摆拍修片难道已经过时了?现在都升级换代成导演“偶遇”的传奇了!民意唏嘘中,有感叹官员形象设计、民意公关巧妙的,更有惊呼官员演技高超的。
类似“偶遇”,尽管每次都令人惊奇,每次都引发舆论围观,但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新奇:2013年,南京市民梅花山偶遇市长,众网友直呼“亲切”;2012年,湖南摄友偶遇采风的长沙市市长;2009年,新疆抱骨灰行乞的女骗子偶遇五家渠市市长被揭穿;2008年,两名小偷撬锁偶遇昆明副市长被擒;2007年,传销团伙宾馆培训偶遇开会的咸阳市长被捣毁……当然,国外也有这样的偶遇,比如,美国民众偶遇总统买刨冰;纽约市民偶遇市长布隆伯格搭乘地铁上下班……
制造官员与民众的偶遇,无非是想表现亲民,走的是群众路线。不过,大家的惊奇围观和质疑,却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老百姓要见到官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从这些偶遇的戏码来看,有些官员,群众路线的方针不是走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
偶遇的浪漫,在刻意的导演之下,并且变得泛滥之后,就有些恶心了,好好的一个词语也就被糟践了。官民联系的断裂,实际上正存在于这种刻意制造的亲民气氛中。如果官员能够接地气,融入市民的生活,偶遇也就变常遇了。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纽约市长,市民跟踪发现,原来市长乘地铁上下班竟然是生活常态,这样的偶遇,无疑是亲切的、浪漫的。
“偶遇”不是巧妙的安排,也不是戏剧化的导演,而是市井生活中不经意的浪漫。百姓偶遇官员,之所以成为传奇,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高官们的生活太不接地气,太与市井民生隔离。导演“偶遇”却导演不了亲民,充其量不过是蹩脚的演戏。
【原载2014年第5期《检察风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