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审-答辩制: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与答辩机制的优化

2014-03-21徐理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选题

徐理响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来,每到毕业之季,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论总是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媒体、一些学者对这一制度提出质疑,甚至提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构想。”①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那么本科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呢?事实上,观以各方争论,人们并非认为这一环节毫无意义,相反人们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一次系统检验,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专业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存”、“废”之争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学术诚信问题突出、流于形式、质量低劣——的情绪宣泄。对于高校来说,“存”抑或“废”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如何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才是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而对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化最为诟病的就是答辩环节,答辩本是毕业论文质量最终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控制环节,然而,在现有高教情境下,答辩流于形式却似乎难以避免。答辩流于形式,造成非常不良的暗示效应,使得学生、指导教师都视本科毕业论文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环节,导致走过场现象严重,论文质量低劣。有教师就曾感叹,“在所有‘走过程’教育中,我感到最难堪的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应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尤其是应取消毕业论文答辩。”②夏静,刘小英:《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光明日报》2012年5月7日第6版。在一项有关“你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取消吗”的网络投票活动中,高达73.8%的网友赞成取消,19.8%的网友反对,6.4%的网友觉得无所谓。②因此,如何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探索适应当下高教环境的合理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与答辩机制,对于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意义显然。

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空间

从流程设置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本科毕业论文,还是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构成四大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缺一不可。论文选题是一个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研究什么”是其基本问题域;开题则关注于“怎么研究”,要对选题的意义、价值作一全面思考,拟定写作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架构;写作则是研究的全面开展,是对研究问题的检验、论证过程;而答辩实际上是一个研究的评价与再论证的过程,既是论文最终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环节,也是后续研究的起点。缺少答辩环节的毕业论文流程设置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由于缺少最终的质量控制与把关体系,将会对论文质量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非但不能取消,相反还要加强,加强的目的即在于优化答辩环节,设置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操作程序。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至少承担着如下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事实上决定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存”抑或“废”的考量。

第一,质量控制性功能。相对于硕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现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把关体系相对来说并不严格。对于硕博士学位论文,从各大高校通行操作流程来看,其质量监控与把关体系至少有四大重要节点:一是开题阶段,硕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往往非常严格,一般都要组成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对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内容与逻辑思路作一全面评估,并直接决定论文能否进入实质性研究和写作阶段。二是预答辩阶段,大部分高校在硕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都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首次预答辩,以决定论文能否进入正式答辩阶段,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三是外审阶段,近年来,基于对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重视,各高校一般都采用了匿名形式的外审制,邀请校外专家就学位论文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以决定论文能否进入答辩,抑或是需要修改后答辩,甚或不能答辩。四是最终的答辩环节,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进行审查,决定论文能否通过,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人们往往注意到即使在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不通过现象也是极为罕见的,但实际上在前三个把关环节,不通过率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三大环节实际上是保证最终高通过率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客观地说,前三大把关环节或不存在,或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在绝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往往采用的是学生与指导教师 “一对一”的模式,把关式质量控制并不严格。甚至由于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高,不少选题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的,质量很难尽如人意。对于本科毕业论文,预答辩和外审一般并不存在。所以,如果说最终的答辩环节再取消,显然整个论文阶段将缺少制度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无论对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缺少质量改进与监控的激励与威慑机制。因此,委员会形式的答辩,是激励学生与指导教师论文写作与论文指导的积极性,端正写作与指导态度的重要机制。

第二,综合评价性功能。与只对论文质量作一评价的评审制相比,答辩制的优点即在于通过答与辩的过程,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作者论文写作的态度与过程,全面地评价作者的选题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从而不仅仅是对毕业论文作出成绩评定,也是对作者科学研究的态度、能力的全面评价,乃至对作者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全面评价。同时,与评审制单个教师独立作出评价结论相比,答辩制由于采用委员会制,其评价结果是综合意见的共识表达,同时通过答与辩实际上也听取了学生个人的意见,因此其结论客观性更强,更为公正、合理。

第三,学位仪式性功能。答辩制不仅具有质量控制与综合性评价功能,实际上还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仪式化功能。通过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的规范化论文答辩形式,通过论文作者与答辩委员会的答与辩,既能让学生全面总结大学之所学,体识专业与大学之精神,感悟科学研究之 “真”与“假”,培育对科学研究的敬畏感,又是对学生大学生涯的肯定性总结,增强学生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使命的认知。

因此,近年来流行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取消论”,与其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不如说是对其形式化的批评与反思。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与单一的评审制相比,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功能是不容否定的,问题并不在于这种形式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在于这种形式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的具体运作过程一定程度的偏离。

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运作流程及其现实困境

作为规范化的论文答辩,一般至少由四个环节构成:学生陈述阶段,由学生概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价值、意义,写作的基本框架与思路,论文的论点与论据等;点评与提问阶段,由答辩委员会组成老师对陈述学生论文进行点评,并就论文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应阶段,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回应;答辩委员会评议阶段,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对学生论文写作价值与质量、学生答辩状况作一全面性评估,通过讨论和投票的方式决定论文通过与否及最终成绩。

应该说,这一流程对于学位论文答辩来说,是常规化的基本操作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一流程的诸多环节其应然功能与效应却很难发挥,甚至流于形式。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不同于硕博士生,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本科生的数量是庞大的,看似简单的论文答辩流程其实际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高昂。一般来说,学生陈述时间不少于10分钟,而答辩组成员点评与提问的时间一般也在10分钟左右,再加上学生回应和答辩委员会评议,每位学生所花费时间至少不低于30分钟,这对于基数庞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来说,无疑是时间紧、任务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这种答辩模式越来越显得难以存继,以至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学生陈述与回应时间一再压缩,而答辩老师也心照不宣地形式化地提出一个问题了事,“走过场”意味尤为浓郁。

第二,要求低,地位尴尬。从形式上看,本科毕业论文不仅关系到学士学位授予这一意义重大的问题,而且也是大学学习阶段的全面总结,因此其在大学教学与培养体系中应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实践中,不少学生,甚或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态度却十分消极,一个重要的原因实在于现有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低、地位尴尬。现有的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机制往往过于形式化,实际上,只要学生四年各门功课都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一般不会成为阻碍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门槛。对于不少高校来说,确保学生按期毕业,确保学生找到工作,提升就业率才是重中之重的目标。正是因为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低、地位尴尬,很多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乃至于整个论文写作都沦为一个过场。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就发现,不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远远不如其学习阶段所提交的课程论文,这足以说明问题。

第三,时间节点选择。除上述原因外,造成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的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答辩的时间选择。从一般高校毕业论文工作运作实践来说,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一般起始于毕业学年的上学期,而在下学期末,即临近毕业之际进行答辩,这种时点节点安排,客观上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学生,乃至学校毕业生工作的重心实都在于毕业生就业问题,一旦论文答辩,甚或论文写作与就业问题相冲突,往往重就业、轻论文就成为合理之行为逻辑;二是临近毕业,学生可用于论文答辩准备和答辩后进行修改的时间相对不足,这也影响了答辩的质量,乃至论文的总体质量。

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的设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受制于现有高教环境的制约,又存在诸多的困境,以至于形式化严重,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既能适应现有高教环境变化的,又能充分承继和发挥原有论文答辩形式积极功能的新的本科毕业论答辩与评价机制,以改变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化之流弊。

三、本科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制:优势及其操作流程

目前不少高校通行的做法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有的学校甚至进行两次答辩。如笔者所在的安徽大学,第一次答辩所有学生都须参加,而对于第一次答辩结果为优秀的再进行二次答辩。如上所述,答辩是综合考察一个学生论文写作过程情况、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对于硕、博士研究生尤为适用。但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情境下,需要答辩的学生数量多,答辩工作极为繁重,且不少学生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走过场”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实际上,答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但并不必然僵硬化地照搬,应当从提升教育效果、服务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改革、完善其运行机制与模式,切实提升答辩的效果。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来说,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个阶段。即首先采用匿名评审制,将论文提交数位不同老师进行评阅,作出成绩评定;然后对于成绩总评为优秀的、不合格的、有争议的、被评价者有异议的采用委员会形式的答辩制。这样,既可以使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也避免客观情境造成的无可避免的形式化困境。

与单纯的答辩制相比,本科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制的客观与高效显现无疑。特别是目前大多高校都建立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提交与答辩系统也逐渐建立并完善,这使得评审—答辩制的优势更易于体现。当学生确认论文已经完成并完善后,可在教学系统上直接上传提交,但提交后的论文并不会直接进入评审环节,尚需要指导教师的确认同意,这样可以使指导教师既成为把关者,又成为第一责任人。经过指导教师确认同意的论文将进入规范检查环节。从实践来看,不少本科毕业论文都存在写作格式、注释引用等不规范问题,甚或少数存在学术诚信问题,通过规范化检查,可以避免将这些问题带入正式评审与答辩阶段。当论文通过规范化检查阶段后,即正式进入评审系统,由评审系统随机将论文分配至有评审资格的3位教师,3位教师写出评定意见,打出量化成绩,由系统生成平均成绩。当平均成绩生成后,可预先设定判定为优秀论文的分数,凡总评为优秀的、不合格的、3个评定教师评分有较大争议的(即超过预设误差值),以及其余论文中被评价者对成绩有异议的,都将进入答辩环节。

按照这种原则能进入答辩环节的,一般来看,应当在30%左右,这样就会避免全部学生都参加答辩所造成的时间紧、任务重的弊端。而对于进入答辩环节的优秀论文作者来说,答辩不仅是更加全面、深入地检验论文质量,其仪式化功能也更加突出,这对于学生来,应该起到一种很好的激励示范效应。而对于评审为不合格的、有争议的、有异议的论文作者,给予其一次自我答辩的机会,也能使结果更为客观、公正、民主和人性化。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来说,各高校、各院系、各专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操作模式,学生数量不多的学校、院系和专业可以采用全员答辩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数量偏多的高校、院系、专业,评审—答辩制,实际上是一种可具操作的,也更加客观、公正、合理的运作模式,值得去探索,以期改变现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的形式化弊端,以维护、发挥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有的价值与正向功能。

猜你喜欢

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向彬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浅析本科毕业实习的现状及改进途径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