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思路

2014-03-21吴立之孙笑妍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域海洋

王 丹,吴立之,孙笑妍

(1.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2.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作为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国在海洋上享有广泛的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当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地指向海洋时,人们不得不忧虑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否会重蹈陆地发展的覆辙。由于人类对生存发展的思路还没有根本转变,在以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最大价值利益的价值取向引领下,人类对陆地生存空间的争夺及对资源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再现于海洋。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海洋资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为避免海洋开发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保证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海洋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恶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2013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1.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

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t,较上年有所增加。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监测的435个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1%,与上年基本持平。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排污口邻近海域75%水质、30%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公报还显示,海洋赤潮灾害多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2012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次数为近五年最多,赤潮多发区仍集中于东海近岸海域,累计面积7971 km2。[2]绿潮仍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域,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全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广东、福建和长江口等海域相继发生多起突发海洋污染事件,部分污染物质泄漏入海导致局部海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2011年6月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及2010年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甚至一度把海洋作为内陆工业发展的一个不用付钱的排污池,以致近海和出海口严重污染,制约了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近海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加剧

国家海洋局2013年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的海洋污染不容乐观。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6万km2,高于2007—2011年15万km2的平均水平。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91万、3.003万和2.470万km2,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88万km2,较上年增加了2.408万km2。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870、6990、6700和1520 km2。[2]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这些区域大多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使这些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务。渤海半封闭内海的特征使其水体交换能力很差,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近海环境污染的主要超标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2012年,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约9.8万km2,较上年增加2.4万km2,其中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925、3998和3866 km2。[2]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黄海北部、辽河口、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的近岸区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的模式下,近海富营养化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不断加剧。

3.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

2012年春、夏两季,国家海洋局以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为重点,在我国管辖海域994个站位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监测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36种,浮游动物704种,大型底栖生物1087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68种。[2]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对重点监测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2]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19%、71%和10%。其中,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2]而导致这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富营养化严重、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人类的影响极为重大,因为人类可以从多样的生物中得到很多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海洋中的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生物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人类已成功地以藻类、带鱼鳞、鲨鱼软骨等海洋生物为原料制成了新型抗菌抗病毒类药,抗肿瘤药物,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泌尿系统的药物。海洋生物毒素,如河豚毒素、海葵毒素等可制成高效的神经系统药物和心血管系统药物等。由此,如果没有多样性的海洋生物,必然造成药物科学研究素材的缺乏,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4.海洋资源过度与不合理开发

进入21世纪,拓展海洋生存空间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km2,石油资源量约240亿t,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m3,还有大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管辖海域内的海洋渔场280万km2,20 m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hm2,已经养殖面积71万hm2;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hm2,已经养殖面积55万hm2;已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km2多金属结核矿区,其储量5亿多吨。

然而,一些海域的不合理或过度开发较为严重,海域使用无序、无度,只知用海却不知养海,导致部分海洋资源和自然景观受到破坏,出现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海水养殖品种单一,破坏物种间的结构平衡,引发海洋瘟疫等生态自然灾害;建造沿海海岸工程,改变周边环境和水流方向,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破坏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大肆采挖海岸砂石使沿海湿地大幅度减少,降低了海洋的调节气候、抵御风暴潮、储水分洪、护卫海岸的能力;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使得许多原有物种因被排挤而消失,过度捕捞酿成海洋最残酷的悲剧——某些海洋生物资源枯竭。因此,海洋生物学家发出如此警告:如果对大肆捕捞等行为不加以制止,那么几十年后从大海里捞上来的可能就只有浮游生物!

其实灾难性后果还远不仅如此: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容量的3000倍。如果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大量逃逸到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温度升高,使陆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无法想象的灾难性后果,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如果甲烷气释出,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会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甚至产生严重地质灾害。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竞相研究的热点。

二、中国海洋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堪忧。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海洋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危机来自海洋,危机是压力也是动力,为保证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必须树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

1.提高海洋生态意识

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能源枯竭、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五大危机的加深,使人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然而,由于对海洋的简单征服、过度开发和粗暴掠夺,使得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面临着最严峻的生态挑战,迫使人类必须立即行动,普及海洋生态意识,改变把生态学与经济学对立起来、认为生态学是束缚经济发展的保守科学的观念意识,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普及和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就是要进行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生态革命,打破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念和方式:变因果关系为关系网、变单功能为多功能、变全序为偏序、变对抗为共生、变自生为循环再生、变外援为内应、变控制为调节、变废物为资源、变阻塞为畅通。[3]只有加强全民性海洋意识教育,树立重视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意识,才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并开发海洋资源,才能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海洋综合开发与管理

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明显不同,海洋环境一旦被污染和破坏,其治理相对于陆上来说要更加困难,海域污染治理耗时更长,技术更复杂,投资更大,且不易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21世纪属于海洋,由于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人类与海洋之间各种冲突和矛盾日渐加剧和复杂,因而使得海洋综合管理成为海洋事业发展的必然,成为海洋管理的新趋势。海洋综合管理是国家以海洋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各级政府对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等进行全面统筹协调的管理活动,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保护区管理及海洋服务管理等。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的高层级管理形态,明显区别于一般管理形态,它不仅关注海洋发展的统一性(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统一)和可持续性,还应用综合方法平衡协调各方面、各行业的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因此,加强海洋综合开发与管理已构成21世纪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那么,何以进行海洋综合开发与管理?(1)需要弘扬现代海洋文化,加强现代海洋文化建设,树立全新海洋价值观,使公众自觉地关爱海洋、善待海洋、保护海洋,营造海洋综合管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需要构筑蓝色生态屏障,保障海洋综合管理持续有效。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若使海洋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需要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3)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如建立健全相互协调一致的各层级政府海洋综合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以海洋基本法为主体的各行业法和地方法相互协调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创新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

3.走海洋科技创新之路

科学技术对于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科学技术又不断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20世纪的科技革命开启了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那么今天的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开启着生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相对陆地资源而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就会更大。从海洋资源的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综合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是科学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因此,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社会复杂系统的演化和调控规律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认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科学技术在海洋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可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因此,实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并举战略,必须坚持科学用海、节约用海、依法用海,走科技创新之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为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知识基础、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海洋产业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以及其内部组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不同海洋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经济效益,不同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度和对环境影响度不同。我国海洋产业可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是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即海洋水产业,如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第二产业是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的产业,如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海洋第三产业是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的产业,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技、教育、通信、保险、仓储、商业、金融、咨询信息业等。[4]

从海洋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依赖度和对环境影响度呈逐渐减弱态势。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和48.8%,[4]也就是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5.3∶45.9∶48.8,这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正处于迅速转化中,海洋第三产业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但相对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还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为2.0∶29.2∶68.8)。可见,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正处在由中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进程中,海洋产业尚未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海洋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海洋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那么,应如何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呢?(1)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特点,明确优化调整方向,逐步提高第二、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做到油气开采、海滨旅游、交通运输的重点发展和海水资源利用、海洋药物的积极发展及海底采矿、海洋能利用的努力开展的有机结合。(2)海洋产业应根据海洋资源的区位特征、交通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合理安排,进而使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融合起来。(3)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海洋产业效益,重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并培育未来海洋产业。(4)优化海洋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促进沿海城镇化和海洋经济聚集区的形成,将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加快沿海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沿海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导致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发展沿海城镇,才能促进海洋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1).

[2]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3-20)[2013-10-21].http://www.soa.gov.cn/xw/hyyw_90/201303/t20130320_24660.html.

[3]顾世显.浅议海洋生态意识[J].海洋环境科学,1988(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3-03-25)[2013-10-21].http://www.mlr.gov.cn/zwgk/tjxx/201303/t20130325_1195339.htm.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海域海洋
遗落海域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爱的海洋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