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典型川崎病延误诊治致冠脉瘤2例

2014-03-21张红燕丁敏项荣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脱皮丙种球蛋白川崎

张红燕,丁敏,项荣

(西藏民族学院 附属医院,西藏 拉萨 710000)

例1:患儿5个月,以“发热、吐沫1 d”代诉于2011-11-12在我院住院12 d,诊断“肺炎”。 家属诉曾有指端红、硬肿,无膜状脱皮。X线胸片:示支气管炎。血常规白细胞升高,MP-IgM+。抗生素治疗后曾不发热,无咳嗽、吐沫。因4 d前又发热,到西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间断发热13 d”收住院,入院查体无皮疹,无指端红、硬肿,肛周无发红、脱皮。双眼结膜无充血,无口唇潮红,无杨梅舌。血常规:WBC 14×109L-1,N 0.528,RBC 4.0×1012L-1,HGB 108 g·L-1,PLT 375×109L-1,血沉80,CRP 17.4 mg·L-1,肝功AST 50 U·L-1、ALT 47 U·L-1。心脏彩超:右冠脉巨大瘤,左冠脉瘤形成,少量心包积液,房间隔缺损中央型1.5 mm,卵圆孔未闭1.3 mm。诊断为“川崎病并冠脉巨大瘤”,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住院治疗18 d。复查心脏彩超:变化不明显。肝功、血沉、CRP正常,PLT 410×109L-1。出院后每周复查血常规,一直口服“阿司匹林30 mg、双嘧达莫12.5 mg,每日3次”,未按要求复查。2012-1-4复查心脏彩超:右冠脉巨大瘤,RCA/AO为0.69(9.0/13),左冠脉瘤形成LCA/AO为0.33(4.3/13),左前降支内径扩张LAD/AO为0.26(3.4/13)(RCA/AO、LCA/AO>0.33确诊,>0.16可疑;3 mm

例2:患儿,5个月,以“间断发热咳嗽8 d”代诉于2011-5-12入院。体格检查:T 37.1 ℃,手足无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肛周无发红、脱皮。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无皲裂、杨梅舌,无咽部弥漫性充血。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性啰音及粗湿啰音。X线胸片:示支气管炎。血常规:WBC 15.0×109L-1,L 0.436,N 0.428,RBC 3.63×1012L-1,HGB 95 g·L-1,PLT 697×109L-1。入院诊断:(1) 急性支气管炎;(2) 川崎病?给予:(1) 抗感染。患儿病程较长,血常规WBC数较高,考虑细菌感染,在外院用头孢甲肟、头孢曲松钠共6 d,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抗感染用药,另外患儿用抗生素6 d无效,川崎病不能排除,查心脏彩超明确诊断。(2) 化痰止咳。给予氨溴索等治疗。在我院住院,第4天咳嗽不多。喉中有痰,无流涕,无气喘。发热(第3天不发热),最高体温38.8 ℃,给予布洛芬混悬液2.5 ml口服后热退。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 37.2 ℃,球结膜充血减轻,咽部不充血,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性啰音,可闻及粗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20次·min-1,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异常。患儿家属未同意行心脏彩超检查,要求到上一级医院就诊。随后在西安儿童医院查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瘤形成。确诊川崎病,并住院治疗。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住院治疗。出院诊断:(1) 急性支气管炎;(2) 川崎病。

讨论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的血管炎症候群,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可能与感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反转录病毒等)、遗传易感及细菌超抗原有关[1]。其具体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为易感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和猝死[2],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与青年人的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有相关性而日益受到重视[3]。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川崎病,以亚藉人发病率为高,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其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5 d以上,四肢躯干皮疹、接种卡介苗处红斑、溃疡、疱疹,肛周发红、脱皮,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咽部弥漫性充血。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有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及颈淋巴结肿大[4]。常并发心脏炎和冠状动脉损害等。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第2~3周升高。血沉增快,CRP、血清转氨酶、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心电图早期有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改变;心包炎者可有ST抬高低电压。因可合并间质性肺炎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扩大。故易误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心脏彩超有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返流。

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是下列6项指标中符合5项及以上:(1) 发热持续5 d以上;(2) 双眼球结膜充血;(3) 口唇潮红、皲裂,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4)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有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5) 皮疹,多形性红斑,肛周发红、脱皮;(6) 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若仅有4项,但病程中心脏超声证明并发冠脉扩张(冠状动脉内径>3 mm)者,也可诊断[5]。

治疗:(1) 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1~2 g·kg-1,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可重复使用1~2次。静注丙种球蛋白患儿9个月内不宜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2) 同时应用阿司匹林30~50 mg·kg-1·d-1,热退后渐减量至3~5 mg·kg-1·d-1,维持3~6周。双嘧达莫3~5 mg·kg-1·d-1。(3) 静注丙种球蛋白无效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发生冠脉瘤形成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不宜单独使用,应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合并使用,剂量每日2 mg·kg-1,持续2~4周。

预后: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1%~2%。定期随访,形成冠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冠脉瘤不会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及管腔狭窄,须长期密切跟踪随访。

不典型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文献报道不典型川崎病为川崎病10%~20%,且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给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6]。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是除发热外,具备川崎病诊断标准第2~6项中不足4项者,根据血清学检查及血培养等结果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再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的检测结果可考虑诊断[7]。本组2例均符合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其临床特点如下:(1) 发病年龄婴儿多见,本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发病年龄较典型川崎病小,均为5个月小婴儿,而典型川崎病发病年龄幼儿多见,平均为29个月(2岁5月)。(2) 因症状不典型,未达到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至少有4项指标),均不足4项,造成延误诊断。2例发热均非持续性而为间断发热,抗生素治疗期间有几天不发热。例1仅有间断发热、指端红、硬肿。例2仅有间断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例1曾查MP-IgM+,故仅按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造成延误川崎病诊治。2例均因心脏彩超示有冠脉瘤形成而确诊。其病情演变与典型川崎病相比易形成冠脉瘤[8]。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因不易确诊故行有效治疗较晚,从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静注丙种球蛋白宜于发病早期10 d内应用)。其预后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因有效治疗较晚,故易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1例为冠状动脉巨大瘤,须长期密切跟踪随访。

总之,不典型川崎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误诊,确诊时间较久,有效治疗较晚,冠状动脉损害加重,冠状动脉瘤易形成,最终致血栓形成及管腔狭窄,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早期诊断首先对疑似不典型川崎病婴儿,特别是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超过5 d以上,且出现诊断指标中1~2项者,应结合以下辅助检查:血小板进行性升高,血沉增快>40 mm·h-1,CRP升高>30 mg·L-1[9](特别是CRP是一种炎性蛋白,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CRP特别高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其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也升高[10])。另外因为川崎病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故对于持续发热小婴儿,查MP-IgM+,也应考虑到不典型川崎病可能。应尽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如心脏超声出现冠脉扩张、冠脉瘤,可及时确诊,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防止冠脉瘤形成,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1] 宁波涛.川崎病并发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43-544.

[2] 杜军保,张清友.川崎病治疗的若干新观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9-341.

[3] HAUSER M,BENGEL F,KUEHN A.Myocardial blood flow and 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children with“normal”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 after the onset of Kawasaki disease assess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Pediatr Cardiol,2004,25(2):108-112.

[4]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4.

[5] 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1-323.

[6] 麦智广.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80-681.

[7] 赵瑞芹,潘静.小儿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5):415.

[8] 张伟,李秋,赵晓东,等.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4-328.

[9] 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8-730.

[10] KOBAYASHI T,INOUE Y,TAKEUCHI K,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e[J].Circulation,2006,113(22):2606-2612.

猜你喜欢

脱皮丙种球蛋白川崎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JX-BPJ新型青核桃脱皮清洗机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手脚脱皮小偏方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