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国翰林制度探析

2014-03-21杜成辉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翰林学士翰林学士

杜成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大理国翰林制度探析

杜成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大理国时期,也仿照唐朝和宋朝,设置了翰林学士院之类的机构,其属员有翰林学士和翰林郎等。大理国的翰林制度与宋朝基本上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任职者也是通过科举选拔,为皇帝草制诏、备顾问的文学优长之士,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理国;翰林制度;翰林学士

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在以后的历朝历代,翰林官成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荟萃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大理国时期,也仿照唐朝和宋朝,建立了翰林制度。

一、大理国翰林制度的创建

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成为草拟机密诏制的机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著名诗人李白和白居易都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为众学士之首。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职责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另外尚有翰林侍读学士和翰林侍讲学士〔1〕3811-3812。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加知制诰衔。宋代另设专掌方术伎艺供奉之事的翰林院,如翰林图画院等。另外医官中也有翰林医官使(后改翰林良医)、翰林医官副使(后改翰林医正)等称号〔1〕4059-4060。

当时的其他政权也学习唐宋体制,建立翰林制度。辽朝北面官中设有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相当于翰林院,长官为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所属有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旨,所属有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知制诰等。另外还设有翰林画院、翰林医官〔2〕。金朝置有翰林学士院,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所属有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等,掌起草诏书等事〔3〕。西夏也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

大理五华楼出土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大师赵俊升撰文,碑主白长善(1227-1299),为大理国末元初人,号“医明道蕴由理大师”,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从父弟白敏中之后裔,文中特别记载了其八世祖白和原在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随侬智高起义,失败后逃入大理国的史实:

(前略)有和原从之,即敏中之苗裔,□□□□□□□□□□□□□□□□□□□江,降于大理。其医术之妙则和原,文学□□□□□□□□□□□□□□□□□□□□□,大理文学医方巧匠,于斯而著,□□□□□□□□□□□□□□□□□□□□□□□不得不诛,然而不可使玉石□□□□□□□□□□□□□□□□□□□□□□□是函其首送于知邕州萧□,□□□□□□□□□□□□□□□□□□□□□□□也。是时黄玮以文学,和原□□□□□□□□□□□□□□□□□□□□□□□□□林,升和原为医长,由是为□□□□□□□□□□□□□□□□□□□□□□□□□,太生兴,兴生智,智生长。凡此数世,其方术之妙,禄位之尊,□□之俸,其谱录中甚详,不复备载〔4〕2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仁宗皇祐四年夏四月载:“(侬智高)乃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中等日夜谋入寇(邕州)。”可见黄玮与黄师宓为两个与侬智高共同策划起义的广州进士。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狄青败侬智高于邕州,志高率残部走遁大理国,黄玮也一同逃入大理国。侬智高后被大理国王段思廉杀害,函其首送于宋邕州知州萧注,其部属中擅长文学的黄玮与精于医术的白和原二人则俱获大理国重用,“大理文学医方巧匠,于斯而著。”根据残缺碑文“是时黄玮以文学,和原(阙二十五字)林,升和原为医长,由是为(阙)”,则黄玮可能曾担任大理国韩林学士院长官,对大理国文学发展有很大贡献,白和原升任医长,似相当于翰林医官之长,二人俱为受到帝王赏识的艺能之士,故在碑文中常相提并论。白氏在大理国时因精于医术而深受重用,但文中却不厌其烦地记述黄玮的事迹,以显示白和原深受宠荣的情形,足见黄玮在当时因其擅长文学而颇受重用。碑文作于大理国亡国后不久,可信度很高,惜正面泐蚀严重,一些重要史实难以确证。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权相高升泰废保定皇帝段正明自立,改国号为大中国,次年改元上治。上治二年(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升泰死后,其子高泰明归帝位于段正淳,称文安皇帝,改元天授,史称后理国。高奣映《鸡足山志》卷六《高泰明》条载:

宋绍圣三年丙子,即南诏天授元年,公遣族弟熙畅及学士李象元等,诣保山访正淳,遂遵父遗命,即还其位,改国曰后理,改元即天授也〔5〕305。

此处南诏实指大理,段正淳为段正明之弟,时藏匿在保山,高泰明派遣族弟高熙畅和学士李象元到保山寻访,迎其即位。可见在高氏大中国时期,就已设有学士。

道光《云南通志·金石志》引《云南县志》曰:“《净妙澄碑》,在水目山。文安帝命翰林学士苏达为僧净妙澄立,并撰文。”据《云南县志·人物志》卷十记载:“净妙澄,不详何地人,俗名高,大理国段氏时,妙澄为段氏国公,秉政十余年,有干济才,悟禅道,遂祝发为僧,嗣玄凝尊者。住水目山,寿七十八,端坐而化。文安帝段正淳时,遣翰林学士苏达为之撰记,碑存水目山。”文安帝即后理国主段正淳(公元1096年至1108年在位)。净妙澄系出高氏,原名高澄,曾为大理国公,执政十余年,后祝发为僧,号净妙禅师,为大理国时期的重要人物。《鸡足山志》卷七《净妙禅师》有较详记载:

师法讳澄,姓高氏,大理国段氏国公也,仁懿太妃之父,南诏王之外祖,才通兼济,学富五车。当秉政之年,即长斋绣佛,因读《楞严经》,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微省,遂问玄凝尊者曰:“如何免得生死?”尊者曰:“把将生死来。”公拟议,尊者以扇敲桌,公大契,即献偈:“久疑离见,见尚执眼,见不能及,空敲案响耳。”既圆通见齐彰,遂于宋开禧二年丙寅,诣鸡足山礼迦叶,祝发,嗣玄凝归水目,寿七十六端逝〔5〕329。

则高澄女为大理国皇妃仁懿太妃,外孙为大理国王,由“学富五车”来看,高澄学术修养颇高。唯南宋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与前述文安帝段正淳时相去较远,约迟百年。在后理国时,高氏秉政,其内部权位之争也很激烈,高澄避位为僧,当属政治斗争中失利的结果。玄凝为后理国后期人,据赵佑撰《大理国渊公塔之碑铭并序》,大理国王段智廉凤历元年(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时,玄凝尚在世,高澄嗣玄凝,其辞世必在其后,而文安帝段正淳遣翰林学士苏达作记为其去世前一百多年之事,当属碑中内容,但并非为高澄作记。《鸡足山志》成书于清初,比《云南县志》和《云南通志》要早,其记载比较可信。翰林学士苏达,当为大理国时期由科举出身之儒官。

李象元在高氏篡位的大中国时期任学士(翰林学士之简称),苏达在后理国初任翰林学士,则大理国翰林制度的创建当在此前,也即大理国前期,是否为黄玮与白和原投奔大理国之后,尚需进一步考证。

二、大理国翰林制度的特点

翰林院自出现时起便与科举制度相联系,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宋朝是翰林与科举全面接轨的时代,翰林学士之职必须进士出身者方可担任。大理国时期也仿照唐宋,实行开科取士制度。《滇云历年传》载:

真宗景德元年,段素英敕述《传灯录》,开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读儒书者应举〔6〕。

《传灯录》为《景德传灯录》的简称,为北宋真宗时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道原携其书诣阙上进,真宗诏杨亿等人刊削裁定,于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正月完成,定名为《景德传灯录》。此书问世后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滇云历年传》如所载不误,则大理国开科取士始于宋真宗景德元年。

王崧《南诏野史》载:“段氏据云南共二十二主,三百十六年。段氏有国,亦开科取士,所取悉僧道读儒书者”〔7〕。说明大理国时科举应试者虽为僧道,但须通儒书,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开科举之后,大理国也仿照唐宋制度,设立了翰林学士院之类的机构,任职者也是通过科举选拔,为皇帝草制诏、备顾问的文学优长之士〔8〕。

大理国翰林官的官衔,现在可知的有翰林学士和翰林郎,翰林学士也简称学士。高奣映《鸡足山志》卷七《皎渊祖师》条载:

公于南诏天开十年甲戌,即宋宁宗嘉定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以大空相三昧入涅,共坐四十有六夏,三十有七腊,利生六十有六年。帝命建塔于水目山,题之曰“实际”,翰林学士苏君为之铭,其碑文则楚州赵佑为之撰〔5〕327。

皎渊(1149-1214),俗名高成宗,为大理国相国高泰明的曾孙,护法公高量成子,其母为段氏昭庆公主。开天(1205-1225)为大理国第二十代国王段智祥年号,开天十年当南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赵佑所作《大理国渊公塔之碑铭并序》今存,文中云“公以己巳岁生,修行位中四十有六夏,父母之生六十有六年,其嗣法弟子起塔于山,办事如法已,帝命礼,号塔曰‘实际’,谥曰‘顿觉禅师’,余事备如画赞,文具载。”苏君为见于记载的又一位大理国翰林学士。

大理五华楼出土的《杨孝先墓志铭》,记载有其先世的事迹,文中云:

上世本华阴人,唐玄宗时,有蛮祐者,从鲜于仲通征云南,军败陷也。云南王阁罗凤爱其(阙),累迁崇文馆大学士、兼太傅、清平官。后以劝异牟寻决吐蕃复归于唐,唐封长城郡王,子孙因家云南。曾(阙)学士、春卿侍郎、兼谏议大夫,博学尚属文,有《莲塘集》传于世。祖讳君,袭父职,兼宥密使〔4〕288。

杨君与其父为大理国后期人。由碑文可知,杨君之父官至学士、春卿侍郎、兼谏议大夫,乃为文官。学士之前所缺文字,可能为翰林。他博学能文,著作颇丰,有《莲塘集》传于世。个人作品专集的出现,是文学创作繁荣的重要标志。从其身份来看,也当为科举出身。春卿可能类似于《周礼·春官》之属。唐光宗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春卿侍郎大概相当于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之设始于秦代,以后历朝沿置。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朝为正四品。

大理五华楼出土的《大理国故高姬墓铭》,署“谏议大夫、敕赐紫大师扬(杨)俊升撰”,碑主是大理国显贵高金仙贵,其父为大理国相国高护,其母为后理国王段政兴的女儿段易长顺。高金仙贵于大理国仁寿五年(约公元1237年)去世。文中先叙高金仙贵的出身云: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者,其高姬之谓乎。姬大高氏,讳金仙贵,天下相君高妙音护之女,母建德皇女段易长顺,翰林郎李大日贤之内寝也。

《文言》指《易经》坤卦《文言》,后引四句俱为《文言》之原文。《文言》专解乾坤两卦,通以为孔子所作。高妙音护即高护,妙音为佛号,又称大公护,高氏在后理国时世居相位,权势最重。建德皇为后理国王段政兴(公元1147年至1171年在位),曾用建德年号,后禅位为僧。高护娶段政兴之女段易长顺为妻,生女高金仙贵,嫁翰林郎李大日贤,大日也为佛号。文中称赞高金仙贵云:

姿过合浦,少溢照车之光;质蕴蓝田,长发联城之莹。厘降宅室,心规帝乙归妹之文;卫延台阁,志虑齐姜济晋之术。麟麟而光庶孽,谦谦以涉大川。动应承宜,同荇菜之生沼;朝暮不爽,类鸤鸠之在桑。妇节妇功,门不入于□利;女工女史,闺无旷于庶宫。备危急则安而可迁,培胜刹则积而能敬。黄裳元吉,色不过于所天;牝马利贞,健允谐于应地。乱世风雨,不□□□之音;邪佞雪霜,孰变(阙)。

合浦为汉代郡名,今属广西,以盛产宝珠著称。蓝田在今陕西,蓝田玉是古代名玉,早在秦代即采石制玉玺,有著名的和氏璧。联城也作连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连城璧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用“姿过合浦”“质蕴蓝田”来形容高金仙贵容貌的端丽,如明珠美玉一般。“帝乙归妹”为《易经》泰卦六五爻辞。帝乙为商王,末代帝王帝辛(纣)之父。此处隐喻相国高护以女下嫁翰林郎李贤。台阁为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以处理政务,三公之权渐轻。齐姜为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晋文公的夫人,辅助晋文公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高金仙贵不仅光彩照人,而且聪明贤惠,其夫李大日贤也权高位重。“动应承宜,同荇菜之生沼”源自《诗·周南·关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朝暮不爽,类鸤鸠之在桑”出自《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鸤鸠今名布谷鸟。“动应承宜”指行事得体,“朝暮不爽”指用心专一。“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高金仙贵的修养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其丈夫李大日贤官任大理国翰林郎,以高金仙贵的才能和修养来看,李大日贤也当属于科举出身而任职翰林的文官,精通儒学,擅长文词,地位颇高,而不太可能为医官等其他艺能之士。

综合各种史料,可以肯定至迟在后理国时期,已经确立了翰林制度,设立了翰林学士院之类的机构,其供职者称翰林学士(学士)、翰林郎等,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擅长文学,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大理国的翰林制度与宋朝基本上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名号有所不同,如翰林郎为大理国特有的称号。②大理国翰林官虽也由科举出身者担任,精通儒学,但由于大理国科举三教合流的特点,故翰林官也带有比较浓厚的佛教或道教背景,如翰林学士苏君为皎渊作塔铭,翰林郎李大日贤名字中夹佛号等。③大理国翰林官地位颇高,主要表现为与执掌国柄的高氏关系十分密切,如李象元受相国高泰明派遣诣访段正淳,苏达与大理国国公净妙澄(高澄)有关联,李大日贤娶相国高护之女等。

由于史料散失,今存有关大理国翰林制度资料多见于碑刻,迄今学术界对于大理国翰林制度鲜有述及。通过搜罗传世与新发现的各类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窥知其一斑。与宋朝一样,翰林官在大理国日益受到重视,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杨氏《莲塘集》为见于记载的唯一一部个人诗文专集,当然大理国时期的个人文集绝不仅此一部,只是绝大多数都散佚了。期待将来更多新资料的发现和解读,能为我们解开大理国历史文化的诸多谜团。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695-781.

〔3〕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46.

〔4〕方龄贵,王云.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5〕高奣映.鸡足山志〔M〕.芮增瑞,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倪蜕.滇云历年传〔M〕.李埏,校注.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65.

〔7〕王崧.南诏野史〔M〕.郑祖荣,点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67.

〔8〕杜成辉.大理国科举制度钩沉〔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7):1-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of Dali Kingdom

DU Chenghu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Henan 4760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ali Kingdom,the Imperial Academy whose members were composed of Hanlin scholar,Hanlin official and etc.Except som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e Imperial Academy of Dali Kingdom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of Song Dynasty.Good literary scholars selected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assigned to draft edict and serve as consultants for the Emperor.The syste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Dali Kingdom.

Dali Kingdom;Imperial Academy;Hanlin scholar

K29:K207

A

1672-2345(2014)03-0001-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3.0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ZW082)

2013-10-16

2013-12-20

杜成辉,编审,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
Valley-dependent transport in a mescoscopic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device
中晚唐翰林学士权力运作方式与政治参与问题
——以德、顺两朝为中心
瓦学士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近三十年来唐代翰林学士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分权与限权:皇权治下的宋代翰林学士与宰辅政治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宋初太祖、太宗朝翰林学士群体白体诗作考论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