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策略
2014-03-21王晓华仲天宝张成山
王晓华,仲天宝,张成山
(大连民族学院a.学校办公室;b.生命科学学院;c.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策略
王晓华a,仲天宝b,张成山c
(大连民族学院a.学校办公室;b.生命科学学院;c.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中,学习雷锋活动受到了多元文化、社会风气、形式主义、道德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陷入了多重困境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应加强长效机制研究,通过加深雷锋精神的认识、完善制度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当代榜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策略来激活学习雷锋活动的内生动力,促进活动良性发展。
新时期;雷锋精神;意义;策略
二、雷锋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雷锋精神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用平凡的举动诠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代青年的价值观,但却有着超越时代的精神境界。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尤为明显。首先是雷锋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都在雷锋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其次是雷锋精神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雷锋精神倡导团结、助人、进步,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导向。第三是雷锋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对其成员道德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雷锋精神倡导爱国、奉献、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热爱祖国为荣、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体现与反映,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
2.雷锋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雷锋是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朴素的人民战士,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他身上的忠诚、奉献、友善、进取、勤俭、节约等品质,全都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仁爱”思想,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雷锋做人也是如此,他对人关爱友善、互帮互助,并要求自己“处处为别人着想”。儒家主张知识分子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雷锋对自己一直是严格要求,磨练自我,完善自我,对外则爱党爱国,胸怀人民大众,对事业有主动积极的态度。中国传统重视诚信,认为“诚者,天之道”。雷锋更是以“忠诚”为自己的第一要义,他对党忠诚、对同志诚恳,对工作诚信,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可以说,雷锋精神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古代悠久文化一脉相承下来的当代结晶。
3.雷锋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既定的道德模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善,法律制度和管理规范也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不断下滑,物质欲望日益膨胀,腐败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挑战,享乐思想越来越蔓延,不良风气冲击已经建立起来的服务奉献、助人为乐等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标准来匡正不良风气。雷锋精神中蕴涵的扶贫救弱、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其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对培养现代社会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减少社会发展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雷锋勤俭节约的品质是当时物质匮乏时代产生的优秀品质。在当下世界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应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危机更需要节约意识。雷锋精神还可以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规范市场秩序,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精神力量,利他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诚信观念、互利共赢、合作竞争,具有核心上的一致性。
4.雷锋精神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观需要
当代社会处于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年难免迷失自己,随波逐流,陷入一个个困惑:怎样爱国?怎样做人?怎样享受生活?诚实是否吃亏?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亟需一个榜样人物作为自己的参照,亟需一种精神力量为自己引路。雷锋给青年人上了生动的一课。雷锋是敢于吃苦,积极进取的。党号召大办农业,雷锋就主动申请到农业生产一线,党需要工业建设,他就远离家乡到鞍钢当工人,党鼓励保家卫国,他就主动申请当兵。他甘于奉献,而不计较个人得失。雷锋注重个人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他多次改行,从事不同的行业,做到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互相兼顾。他专心学习,认真做事,钻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他诚信做人、勤俭节约,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精打细算。虽然成长时代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但他身上那些自然生发的可贵品质仍然与当代青年有强烈的共鸣,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调查显示,在福州市大学生中,87.1%的学生对于学习雷锋活动表示佩服,有向榜样学习的愿望[2];在大连地区,87.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对社会仍有很大作用”[3];在上海市,70%多在校大学生觉得“学雷锋”并非“傻事”,与时俱进、责任感、和谐被认为雷锋精神的新内涵[4]。由此可见,因为雷锋的行动和精神品质反映出了当代青年的心理预期,雷锋才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一个先进典型。
三、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策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提倡“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5]。把学习雷锋活动变成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内在的需要,不是简单的发布文件、组织活动就能实现的,还必须研究探索建立学习雷锋活动的常态机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问题。只有正视学习雷锋活动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找出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雷锋的可持续性、常态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1.完善制度和保障体系建设,为雷锋精神保驾护航
长期有效的文明道德准则,不仅要依靠积极倡导和宣传教育,更需要相应的制度约束才能托起助人的美德,完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其一,要加强对助人行为的法律保护,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激励助人行为,补偿因善意而造成的损失,免除见义勇为行为的后顾之忧。应严谨执法,使救助者的好心施救不会成为被告或承担法律责任,必要时有政府承担助人为乐带来的无法预知的后果。其二是加大对见死不救和诬陷他人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司法监管和执行,对诬陷行为从重处罚,避免出现“坏人得逞、好人难当、好事难做”的现象,让金钱的诱惑不再凌驾于道德之上。
弘扬雷锋精神还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促进活动参与者自觉行动。在组织方面,应该加强机构引导,尤其要明确相关机构负责学习雷锋活动,把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列为常规工作。应建立和完善全国联网的诚信系统,将个人诚信情况和不良记录都纳入到诚信系统,并与个人的生活、成长挂钩。诚信系统信息共享,诚信情况和等级与个人生活、社会服务保障相关联,甚至与升学、就业、医疗、贷款、住房申请、个人发展等全面挂钩,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提供帮助,让好人得到好报,让善行良性发展。
2.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抵制和批判不良信息
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对整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青年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倾向。当代社会,文化传播途径开放,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交融碰撞,新的思想与传统道德体系分庭抗礼,甚至有超越之势,造成的结果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弱化了本土文化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影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的管理,传播积极新闻和事件,通过正面的宣传,弘扬正面的价值观。教育部门和宣传机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主题演讲、报告会、读书征文、诗歌创作、文艺展演等活动,抢占思想的主阵地,还应该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短信、微博等作品,赋予学雷锋活动以新的形式和手段。相关部门、学校应主动走进大众、走进社区和乡村,用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大众心灵的典型案例感染人,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和激励感召作用。
在正面宣传的同时,应该过滤消极的信息,通过合理批判,压制不良风气。近年来,救人反被讹诈、助人被诬陷、好心被误解等案件频繁出现,在严厉打击此类事件的同时,应该因势利导,宣传恶人受惩罚、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不让偶然事件掩盖真相,削弱正能量。
3.开展责任感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骨干力量,在弘扬雷锋精神,引领时代道德风尚方面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高校应该开展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敢于担当,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根深蒂固的思想信念。一要加强信念教育,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差别有重点地展开工作,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勇敢担当的意识。二要善于培育校园文化,通过体验教育培养责任感。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中,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并使之日常生活化,增强集体荣誉感。三要大力推进社会实践,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把思想和人格教育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到生活中去、到落后地区去,在服务中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紧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新时代雷锋精神典范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来了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变。50年前的社会环境已经不能被当代青年所感知,雷锋的有些行为方式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雷锋需要跟上时代的需要和大众的接受心理,要将雷锋精神与当代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号召立足岗位学雷锋,弘扬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秉公执法、爱党爱国等道德观念。
弘扬雷锋精神应该塑造当代的模范人物。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接受者重复面对同一个信息会产生疲劳和抗拒,进而可能怀疑和否定,因此应该有个更新和陌生化的过程,以保证心理上能够有种新鲜感,从而乐于接纳。当代的榜样教育,除了观看传统的雷锋电影外,更应该塑造新的典型人物来接力雷锋精神,用贴近当下生活和思想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教育人、感染人。当前,国内涌现出了郭明义、阿里木、殷雪梅一批优秀的模范人物,并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四、结 语
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促进当代青年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更能够促进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传承雷锋精神是个系统工程,应该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教育、舆论、法律等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长期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和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完善机制,制定措施,促进道德文明水平提升,让雷锋精神从外力推动变成自觉行动,成为扎根于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基因。
[1]习近平.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EB/OL]. [2014-03-11].http:∥www.gov.cn/xinwen/2014-03/11/content_2636565.htm.
[2]谭晓兰.“90后”大学生“学雷锋活动思享谈”调查及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6):659-602.
[3]丁颢.马英.90后大学生对雷锋活动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24-25.
[4]俞菀.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调查报告公布[N].新华每日电讯,2013-03-01(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EB/OL].[2012-03-02].http:∥www.gov.cn/ jrzg/2012-03/02/content_2081558.htm
(责任编辑 王莉)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y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Lei Feng in the New Period
WANG Xiao-Huaa,ZHONG Tian-Baob,ZHANG Cheng-Shanc
(a.College Administration Affairs Office;b.College of Life Science;c.College of Chinese and Law,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 the process ofmarket econom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activities of learning from Lei Feng run into predicamen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social values,formalism,the decline ofmoral standard and other factors.To copewith the problem,the paper proposes thatwe should further the researches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Lei Feng’s spirit,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social safeguard system,strengthen positive publicity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et contemporary examples and uphol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 as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learning from Lei Feng and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ities.
new period;learning from Lei Feng;countermeasures
D64
A
1009-315X(2014)06-0652-04
雷锋精神凝聚着传统文明的精髓,体现了整个社会时代的集体期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期青年人学习和践行的典范,在21世纪的今天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期间,接见基层代表时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并提出要“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的大地上”[1]。大力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对于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名字命名,是雷锋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基本原则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精神,即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并通过自觉的实际行动与国家、民族的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的是一种满腔热血投入建设、保家卫国的情怀。二是默默奉献精神,即把他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快乐,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三是爱岗敬业精神,即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追求,体现的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四是艰苦奋斗精神,即坚持把勤俭节约、不怕吃苦、热爱劳动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体现的是时时刻刻告诫人们致富不忘本、发展不忘根、作风不丢失的品质。五是积极进取精神,即学习和工作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上进思想,体现的是通过自我加压、自我完善、勤奋好学来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2014-05-22;
2014-07-28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Lslktsz2012-050)。
王晓华(1959-),男,四川阆中人,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