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2014-03-21温新建
温新建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温新建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语言和技法模式的同时,更重要的应当是培育学生的一种活性的创作意识,因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创作意识的培养在基础学习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将创作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基础教学之中,那么,就要从基础训练内容,艺术发展本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创作意识;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表现
引言
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里面占得比例是非常大的,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在不同阶段按照由简入繁、从浅到深的要求循环往复的进行训练,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扎下良好的造型基础,为高阶段的专业创作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素描从静物到石膏再到人物肖像,继而半身人像,全身人像最后人体写生,色彩也是如此,就是如此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学生通过严密而系统的训练之后,在高级阶段进行作品创作时,才发觉好像所学到的东西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了,其中缘由种种,不一而足。文章试图从基础教学本身与艺术发展本体等方面进行阐释创作意识的培养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从基础教学的方法及理念分析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年形成的完备而稳固的教学体系,学生有现成的参照标准,从考前备考班到大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基本是按照这一既定标准进行训练的,这样单纯的基本造型、色彩训练导致的结果便是程式化、教条化、模式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是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素描的学习内容,从素描静物到石膏像再到人物肖像、半身人像、全身人像、人体贯穿其中的训练任务主要是解决学生对构图、造型、体积、光影、明暗、空间等要素的把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以表面的准确协调为目的,仅仅以客观准确为标准,其结果是千篇一律,毫不介入个人的理解与感受。就造型而言,除了掌握一定程度的造型能力之外,更主要的重点应当是通过写生训练培养一种造型意识,或是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对物象的概括和理解。无论是静物写生还是人物塑造不能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把握,也不是表面的准确抄袭,单纯的技术再好,如果没有介入主体意识,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素描只有跳出仅作为基础训练的功能的圈子,才可能获得自由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具备独立的欣赏价值。”[1]无论是造型还是明暗、空间等要素的训练把握都是从主体感受出发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明确其训练的目的和意义。色彩的训练学习更是一种主观情绪的彰显。色彩的掌握除了学习它的运用规律、规则以外,其主要的侧重点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色彩内涵、色彩关系为主要的训练方式。现在高校的色彩基础训练基本以水粉材料为主,这样单一地运用一种材料难免会限制学生对色彩因素的发挥与表现。在材料选择上应当广泛拓展材料运用范围,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独特的性能和表现效果。学生在材料上用的广泛了,就会对他们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欲望上产生极大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更主动的色彩表现潜能。
总体说来从平时的课堂素描、色彩写生作业中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共通点是大多停留在习作状态,没有作品感,没有创作的意识,只是某个课题的反复训练而已,千人一面的模式显而易见。每个人对于绘画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有的可能对形状比较敏感,有的可能对颜色比较敏感,各有侧重,各有不同。在基础训练学习中,应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尽可能的融入到基础训练之中,逐渐培育成一种个性化的造型艺术思维。
其次,从对基础训练的认识来看,美术基础指的是素描、色彩、速写这几门基础课程。而今信息化社会正处于东西、古今融合、汇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果还把美术基础按照过去的方式来理解划分的话,就无法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了。现代教育的改革越来越走向综合的趋势,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社会对于美术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等美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发展中,中央美术学院对于基础课程率先提出了宽基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很大程度上也为他们之后的艺术创作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优势作用。这种宽基础教学方式是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措施,拓宽基础教学范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感受能力、整体造型意识、基本塑造能力与审美意识、创造意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手段。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掌握是学生形成、完善创作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原有的素描、色彩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材料课程、结构造型练习、书法基础、中国传统艺术造型 (石窟造像、墓室壁画等)研究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基础训练阶段就能吸纳丰富的艺术营养,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面貌的艺术风格。造型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在基础阶段就养成以这种独特的语汇传达自我感受的自觉状态,基础学习和艺术创作不是割裂的两个阶段,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基础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这种创作意识的过程。
二、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
绝大部分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基本上也是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他们的绘画思维和思考习惯也是从这套完备而稳固的教学体系中获取的,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自然地延续了这一教学方法和模式。这种系统的训练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尽快有效地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阶段应当具备的基础美术技能。然而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过分注重学生的技巧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开发学生自主的主体创作意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定的评判学生是否优良的标准。比如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对形象是否准确、比例是否得当,还有结构的把握,空间、质感的表现,描摹客观物象的外形特征能力等等作为评判学生作品好坏的尺度,色彩的基础训练则是对画面色调、冷暖、明度、纯度等元素的协调把握作为考量学生作业的参照标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单纯的基本技能训练上,以画准确造型比例,处理好空间质感等绘画手段为追求目标,以把握好画面色调,协调好画面色彩关系为主要目的。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基础绘画语言了,继而进行作品创作环节时,发现所掌握的这些基础的造型手段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头脑中意象思维。那想表现的意象与平时训练的技能联系不到一处,使得基础阶段的训练学习与之后的艺术创作之间没有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造成了所掌握的技能技巧没有用武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基础训练当中,没有能很好地贯穿学生的主体形象意识,规范化的基础造型艺术训练中缺乏一种活性的艺术思维和个性特征。同时,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把学习重心放在提升技术手段这种单一层面上,由于基础造型、色彩等等这些基本绘画要素在美术院校已然具备一套完整系统与训练方法,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通过数量的积累,便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难免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沿着既定的方式方法避重就轻地唯技是从。当然,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与技巧手段对于美术创作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如果把这种技能当作学习目的,其结果就是除了掌握素描、色彩等绘画的基本语汇以外,对于创作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茫然失措。这就要求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从初步掌握造型语言之始,就要使学生能从自身特征出发,宽泛地涉略绘画内容,深入的挖掘形象资源,培养形象创造意识,逐步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形象思维习惯与思考方式,继而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基础训练。唯此,才能在基础学习中,有效地把握基础学习目的。
三、从艺术审美的高度、艺术文化高度分析
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创作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传达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任何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都集中体现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不管哪种艺术特征和风格样式都无不与时代文化、审美取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正是欧洲14世纪初人本思想世界观的集中体现,经历了一千余年后,人们从精神上开始有意识地挣脱禁锢的思想,崇尚自由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艺术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所以人文主义思想便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指向,个人价值的体现、人文主义的提倡也就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他们的艺术作品体现的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理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在这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与变革,包括徐悲鸿、刘海粟等在内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大多体现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思想。例如徐悲鸿画的马、鹰等题材象征的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觉醒与抗争。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变革中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时代意识、价值取向又随着改变,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也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外化。所以,我们所进行的学院教育自然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关在书斋里做学问。在这个多元并存、古今中外交融的文化时代,学生在基础学习的阶段就应当有明确的目标与指向,对所生存的时代与环境有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同时对自身的个性特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在学习基本绘画技能的同时,对于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也应当有深入的理解,积极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从艺术本体来看,任何艺术门类的基础技能学习和掌握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进而传达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情感。训练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关键在于观念的融入,不是单纯掌握某种技能和形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从微观和宏观上掌握艺术的内在规律,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活性的艺术创造思维。“形式不可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所谓形式,永远是 ‘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世界上绝没有脱离内容的纯形式,只要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就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2]基础学习作为创作技能和手段进行训练时,从开始就要明确它的目标和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基础教学首先是以提高、扩展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绝不仅仅是解决基本技能技巧、语言规则的能力问题。尽管这种语言技能形式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分清本和末的重要关系,审美品格、艺术素养、创造思维等等这些重要因素才是学生进行艺术学习的活水源头,同时也是形成创作意识的根源所在。美术基础教学最终也是力求使学生能够按照主体意识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1]易英·学院的黄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73.
[2]贾方舟·多元与选择[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03.
Cultivating Creative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Art Teaching in Colleges
Wen Xinjian
(School of Art,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s
The basic art teaching as a teaching method,the basic modeling language and skills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should be more important is an activit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reative consciousness.Because the final purpose of teaching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artistic creation,therefore,cultivating creative consciousness in the learning stage is crucial.How to cultivat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in teaching,then,will from the basic training content,art ontology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reative consciousness;basic art teaching;art performance
郑朝彬)
G642
A
1673-9507(2014)02-0072-03
2014-02-28
温新建 (1973~),男,山西平遥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油画技法。
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