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探析
——以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2014-03-21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译作原诗唐诗

纪 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文化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探析
——以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纪 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作者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比较许渊冲、龚景浩不同译者的唐诗译作,分析译者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对文化意象理解的差异在唐诗译作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译者只有了解原诗的创作背景,体会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对原诗的内容、结构和韵律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准确表达出唐代诗歌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象。

文化;唐诗;翻译;意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营造的优美意境使人们陶醉。唐代全盛时期 “礼乐”治国,文化昌盛,诗人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同时唐诗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灿烂瑰宝。一百多年以来,中外几代翻译者潜心致力于研究唐诗的翻译,经过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使得唐诗以及中国诗歌文化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颇为广泛的传播,对于文化历史背景迥异于中国的西方人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读者们对唐诗的译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除了要求译文流畅、意境优美,更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母语读者所享受到的精神愉悦和深层情感。而唐诗语义蕴藉婉约,句少意多,其中一个耀眼的亮点就是意象的创作,因此,要想对唐诗做出精准的翻译,一方面要注意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必须对其文化意象做出传统的审美关照。

一、语言文化与唐诗的翻译

Valdes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一旦分开,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会失去其意义”[1]。语言与文化是互为依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语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都有着相类似的心理关联。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正是借助于这种类似的心理关联得以实现的。而唐诗作为我们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跨越国界而广为传播。

众所周知,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这种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将诗歌从一种语言翻译成一另种语言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诗歌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再创造。尤其是要把文化气息浓厚的唐诗译成英语,既要求译者对原诗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又要求译文有充足的表现力,不但能保持与原文相近甚至相同的语言色彩,而且要保持原文的生动活泼和简洁有效的风格,唐诗英译的过程也是中英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二、唐诗与文化意象

齐梁时代的文论家刘勰正式用 “意象”来论述文学创作,并强调 “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意象就是翻译的单位。我们在对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时,会发现从音义、结构、景象、意味等每一个层面无不蕴含了意象。意象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唐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所以它能流传千古,文化意象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交融。在艺术构思时,外物形象与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诗人借助外物形象而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成了审美意象。

文化意象在唐诗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三”“九”“千”“万”等在唐诗中常常表示 “多”;“明月”代表“思乡、思人”;“松鹤”蕴含 “长寿”之意;“清秋”往往与 “凄冷、悲愁”相联系;“梅、兰、竹、菊”常被古人喻为 “四君子”等。唐诗的文化意象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逐渐积淀,具有相对固定且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独特而深远的意义联想。它在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翻译及语言文化交流的难度。唐诗的翻译若不突出表达文化意象,失去或误解了原诗的文化意象,即便译文的语言再优美流畅,也会让人觉得隔靴搔痒,美中不足。

三、唐诗译作的文化意象分析

相比起英文格律诗,中国古典诗歌在音、形、义上都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异。唐诗的内容精练,词语优美,常常一个字、一句话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无限的联想,因此,唐诗英译对译者就有了很高的要求。理想的诗歌翻译应该是把原诗的深层意义最大限度地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若要将原诗中的意境和深层意义表达出来,译者除了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具备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的底蕴,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到原诗中的文化意象,才能对原诗中的情感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译作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素有 “诗仙”之称的最伟大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作雄奇豪放,语言音律流转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丰富的情感。作为李白名篇之一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来脍炙人口,这首寓情于景的的送别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但由于诗作飘逸灵妙,情感深挚辞美韵谐,因而谐广为流传。其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唐代名士,曾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给予称誉,故诗中称之为 “故人”。这首诗一、二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描述友人顺流而下,去往扬州的情形,“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渲染出一派 “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既描述了景象也渲染了气氛。清新明快的语句,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的愉快感受以及发自内心的向往。三、四两句着意描写友人 “西辞”的意境,一叶孤帆,伴着友人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到帆影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久久不肯离去,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情意托付于江水,陪随行舟,直至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孤帆”、“远影”传达离别的意象,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中虽没一个字提及离愁别思,可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却流露于字里行间,三、四两句诗表达了非常真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未出现“友情”这个字眼。深厚的感情蕴含在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在李白的笔下,情与景达到了充分完美的融合,意象在字里行间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

这首诗的英译文很多,不可能一一进行比对,此处选择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译者的译作进行分析。他们来自不完全相同的文化背景,于此将比较不同译文中译者对文化意象的关照作用。

龚景浩先生译作:

Seeing Off Fellow Poet Meng Haoran,Who Was Leaving the Yellow Crane Tower

for Yangzhou

My old friend left the Yellow Crane Tower and headed east,

Going down to Yangzhou in the month of flowers and mist.

A lone white sail glided along,gainst a vast blue sky;In the far distance the Long River kept on rolling high.[3]

该译作选自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的 《英译唐诗名作选》,李赋宁先生为此书作序。龚先生的译作平易、自然,每句结尾的 “east,mist”“sky,high”能够完全体现押韵的音律美,但是此译文中标题译法直白也略显冗长,文中flowers and mist对应于 “烟花”逐字进行了翻译。鲁迅先生说过,逐字对应翻译可以保留原文的 “情感”“魅力”。然而这种译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简单。译者将 “烟”翻译成 “mist”,理解为 “薄雾”,实际上这里诗人是想用 “烟”来描绘出一幅 “柳絮多似轻飘烟雾”的画面。龚先生的译法会让读者造成 “似有雾气笼罩”的印象,没有反映出诗人对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的美景的向往。第三句中,将 “孤帆”译成 “A lone white sail”很好地照应了字面意义,使 “white sail”与 “blue sky”相映衬,然而无法让读者体会故人乘坐的小船在明丽天空下顺流行进时那 “孤帆远影”带来的孤独和苍凉的意境,没有让读者慢慢回味诗人对故人远行的惜别深情,以及对不能同游的惋惜,对扬州的无限神往的文化内涵。

再看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诗的翻译: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4]

许先生能挥洒自如地增减词语,变换句式,既考虑到“Towers,flowers,sky,by”的韵律,在总体上又采用“译气不译字”的手法,再现了原诗整个画面苍茫空阔、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标题译法简洁明了,第一句“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中,交待清楚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同时隐含了关于黄鹤楼的古老传说(黄鹤楼是仙人王之安驾鹤飞上天的地方),传递出生动的文化内涵。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前人誉为“千古丽句”,译者运用“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整齐对称的句式,在读者面前既呈现出了一幅繁花似锦,满目春色,生机盎然的美丽风景,也能使读者联想到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繁荣太平的景象。第三句以“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来表现小船渐行渐远的生动画面,用“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反映出诗人心中若有所失的情感,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结语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一些词语往往因被多次运用于古诗中,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并附着了丰富的情韵和文化意象。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他们往往一看到这些词语表达,脑海中就会很自然地浮想起诗歌的意境,体会到原作者要表达的意象。然而,这种意境和意象既不能通过相应的词语表达,也无法借译者的翻译风格来传达。译者只有通过全面地了解诗歌产生的年代背景,体会诗歌的创作意境,特别是诗歌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后,对原诗的思想内容、组织结构和韵脚节奏进行一次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审视,才能够使译文优美流畅,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准确地传达出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象,做到既兼顾中西又能保留唐诗的文化精髓。

[1]Valdes,J·M· Culture bound—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23.

[2]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7.

[3]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2.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06.

An Analysis on the Imag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Taking Li Bai’s Poem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as an Example

Ji Hong
(Tong 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ongling 244000,Anhui,Chin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has compared the translation works of Xu Yuanchong,Gong Jinghao who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analysed the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ors and the translators’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imag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and concluded that to accurately express the rich cultural image,the translater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cultural images of the original poems,ha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original poems’content,structure and rhythm.

culture;Tang poetry;image;English translation

颜建华)

I207.22

A

1673-9507(2014)02-0010-03

2014-02-20

2012年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的渗透”(项目编号:2012C05)。

纪红 (1968~),女,安徽池州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译作原诗唐诗
what用法大搜索
唐诗写柳之妙
峨眉山月歌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改诗为文三步走
唐诗赏读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