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培育
2014-03-21孙志国刘之杨定光平
田 敏,孙志国,刘之杨,定光平
(1.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咸宁 437100;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个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1-3]。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于深入探索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新路子,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强调,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优质茶叶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其中,茶叶特色农业基地有恩施市、鹤峰县、利川市、宣恩县、来风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保靖县等地的富硒茶基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古丈县、沅陵县、安化县等地高山茶。
鹤峰县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是“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第17名),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证书。 2010年9月,湖北省启动十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工程,确定鹤峰县茶叶等首批10大农产品出口基地,鹤峰现是湖北省出口茶第一县。
鹤峰形成了红茶、绿茶、花茶、珠茶、珍眉茶、名优茶等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格局,初步建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体系。全县茶叶基地面积已达到1.63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近0.67万hm2,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2万亩),茶叶产量1 575万kg,年产值4.9亿元。
茶叶是该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并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点。品牌打造不力等,是其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武陵山片区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培育进行了研究。
1 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特征与品牌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为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4-6]。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7-9]。
1.1地理标志人文因素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树栽培历史悠久;②历史名茶品牌;③制茶工艺古老;④茶文化遗产丰富;⑤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1.1.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鹤峰茶树栽培的历史悠久。据西晋人所著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湖北茶业贸易志》记: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据鹤峰州志(1867-1885)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放弃署后数株所产最佳。署前有七井,相去半里许,汲一井而诸井皆动,其水清冽甘美异常。离城五十里,土司分守,留驾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
1.1.2历史名茶品牌。明清时期鹤峰茶被列为宫廷上乘贡品,称为“茗贡”。容美茶早年成为土司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迄今鹤峰民间流传着用白鹤井的水冲泡容美茶,杯中似一只只白鹤张翅腾飞,故有“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的美好传说。
咸丰甲寅年(1854)广商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卢次伦(泰和合)先后到鹤峰进行绿改红,运至汉口,洋人称为高品,从此以红代绿,后又成为“宜红”主产区了。据湖南省《慈利图志》记载:“鹤峰邦者(指鹤峰红茶商人),西贾品与宁都(江西修水的宁州)同为中上第一。”
19世纪末的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英国人称鹤峰“容美茶”为“皇后茶”。
1.1.3制茶工艺古老。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制茶工艺古老,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4茶文化遗产丰富。鹤峰有传统茶叶制作技艺、土家四道茶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其中,土家四道茶,是把数百年前容美土司(今湖北鹤峰、宣恩、五峰一带)土家人按一年四季款待贵客的“贝锦卡茶道”,集合在一起展示土家茶文化的茶道。第一道茶——白鹤茶;第二道茶——泡米茶;第三道茶——油茶汤;第四道茶——鸡蛋茶。
生动的茶谚是土家人长期劳动总结的经典:“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喝无人摘。”就反映了茶的品质及采法;“早晨发霞,等水烧茶。”却反映了天气将雨的变化。多情的山歌更离不开“茶”字:“高山梁上一蔸茶,年年摘哒年年发,头茶摘到斤四两,二茶摘到八两八,把给幺姑做陪嫁。”土家人好客,也就自然地流传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客来不办包谷饭,请到家中喝油茶。”
1.1.5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鹤峰推行标准化生产,建成以中营、邬阳等乡镇为核心的名优茶生产基地和以走马等乡镇为核心的出口茶生产基地,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达2万亩,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1.2地理标志自然因素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 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1.2.1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鹤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 ℃,昼夜温差明显;年日照时数1 960 h,无霜期249 d;全县各地年降水量差别不大,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710 mm,降水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90%,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为466 mm,占31%,6~8月平均降雨量为380 mm,占25%,9~11月平均降雨量为320 mm,占21%,12~2月平均降雨量为250 mm,占16%;相对湿度常年在85%以上。可见,该县属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
1.2.2绿色生态环境。鹤峰县土壤种类较多,红壤、黄棕壤、山地黄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 469土种,201个变种;全县土壤中性偏,pH值为4.2~6.5;土壤肥沃,土层疏讼。地貌由低山、中山、高山三种立体地貌类型组成,整个地势均由平地、缓坡地和陡坡地组成,夹有河谷平坝,四周高山环绕的形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溇水河、咸盈河、林溪河、王家河、白泉河、江坪河六大流域构成。境内森林密布,无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鹤峰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82.97%,所产茶叶自然品质极佳,为绿色生态环境。
1.2.3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恩施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认为“世界硒都”[10]。鹤峰县富硒土壤的母岩,主要有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奥陶系上统-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O3S1l)、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n)等黑色岩系,其次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j)、侏罗系下统桐竹园组(J1t)等煤系地层。这些富硒母岩(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壤作用等,形成了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
1.2.4优质茶树品种。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引进的国家级优质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以及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恩施玉露1号、鄂茶10号,并且无性系茶园近0.67万hm2,其比例达到40%以上。
1.2.3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鹤峰绿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绿匀整;天然含硒。鹤峰红茶以条索紧细有金毫,内质香味鲜醇,汤色红亮有“冷后浑”为其主要特点。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1],富硒的鹤峰茶叶,是补硒养生福音。
1.3国家地理标志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②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③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鹤峰茶(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走马镇、五里乡、燕子乡、中营乡、下坪乡、邬阳乡、太平乡、容美镇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鹤峰县茶叶产业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鹤峰绿茶”,其注册为9588598。该协会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鹤峰茶”(绿茶),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同为上述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然而,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存在如下问题:①鹤峰绿茶在三个保护系统中不同名,有“鹤峰绿茶”、 “鹤峰茶”两个名称;②鹤峰红茶(鹤峰宜红茶)尚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③鹤峰茶(绿茶)尚无企业获准使用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④鹤峰绿茶、鹤峰宜红茶均既没有省级地方质量标准也没有国家质量标准。
1.4湖北名牌产品与湖北十大名茶恩施州有47个湖北名牌产品,其中有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翠泉”的鹤峰茶叶。“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
1.5湖北省著名商标恩施州有74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中鹤峰茶叶有5件: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的“翠泉” 商标、湖北华龙村茶叶有限公司的“华龙村” 商标、湖北鹤峰县世为茶业有限公司的“红罗” 商标、湖北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的“骑龙” 商标、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的“白果” 商标。
1.6茶叶龙头企业鹤峰茶叶企业众多,规模不大,其中龙头企业主要有:湖北鹤峰世为茶业有限公司、湖北鹤峰骑龙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龙福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
2 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培育对策
2.1收集与整理鹤峰茶叶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地理标志的主要因素,是申请地理标志的主要依据。收集与整理鹤峰茶叶生产工艺、流程、配方、生产历史、物质文化遗产[12]、非物质文化遗产[13]、传统知识、企业文化等,系统揭示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2.2研究鹤峰茶叶地理标志自然因素地理标志自然因素是指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天然物种、特产立地农业地质背景等。因此,应该深化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尤其是植物遗传资源、农业地质环境、富硒特征、自然遗产等的研究,全面揭示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3完善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统一国家地理标志鹤峰绿茶名称,申报鹤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订鹤峰绿茶、鹤峰宜红茶的国家质量标准,完善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2.4传承鹤峰茶文化遗产收集与整理鹤峰茶文化方面地方志记录、传统茶学知识、土家茶文化、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的传统制茶技艺、古代茶具、古老扁牌等,申报民俗类、传统技艺类等省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好一年一次的茶叶节,发扬与传承鹤峰茶文化遗产。
2.5保护鹤峰苔子茶群体的遗传资源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茶叶遗传资源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仅仅是现在持有者的培养和保护,而是经过数代人,数十代人,数百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鹤峰苔子茶群体是重要的茶叶遗传资源,应好好保护。
2.6详细调查天然富硒生态农业环境鹤峰位于“世界硒都” 恩施州,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因此,我们需要开展该县主要茶区大比例尺(1∶5万或1∶1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鹤峰各种名优茶叶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7打造“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①地域性;②集团性;③商品独特性。因此,应该加强鹤峰绿茶、鹤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等,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其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在统一质量标准下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打造 “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
2.8认定老字号茶叶企业的“中华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14]。因此,应该加强湖北鹤峰世为茶业有限公司、湖北鹤峰骑龙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龙福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等龙头企业历史研究,认定老字号茶叶企业的“中华老字号”。
2.9认定“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的“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China Famous Trade Mark)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2]。因此,应该加强“鹤峰绿茶”与“鹤峰宜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公用,打造其成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而认定其“中国驰名商标”。
[1] 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等.重庆武陵山片区特产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66-16969.
[2] 孙志国,熊晚珍,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的中国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双重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873-17875,17878.
[3]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81-17183.
[4]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385.
[5]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6] 冯寿波.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61.
[7] 孙志国,杨春艳,定光平,等.板桥党参的地理标志特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81-83,102.
[8]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9] 孙志国,王树婷,黄莉敏,等.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143-147,152.
[10] 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 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M].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2]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70-174.
[13]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60-165.
[14] 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等.武陵山片区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