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培养方式研究
2014-03-21王启发
王启发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江苏连云 222001)
“胜任力”的概念在1973年被正式提出,现在一般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并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或培养获得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
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普及,不是在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加的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也不是给大学生就业或者升迁所搭的跳板,而是党中央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构成、提升农村干部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锻炼、储备干部的重要举措[1]。
1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现状
江苏省委组织部及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表明,对涉及大学生村官工作的19个难点、热点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需要提供致富信息的占76.5%、需要传播农业新技术的占59.4%;认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答案占93.6%,认为开展工作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技术的占23.5%[2]。有统计显示,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现有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知识背景的仅有4%左右,其他专业知识背景集中在经济与管理专业、哲学、历史及其他专业[3]。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的欠缺,亦即其胜任力的欠缺,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瓶颈。因此,强化对大学生村官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以提高其农村工作的胜任力成为当务之急。
2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培养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强其胜任能力。
2.1完善学校课程设置要打好提升村官胜任力的专业技术基础。我国目前的村官招考一般是在大学应届、往届毕业生中进行的,很多学生因为就业等方面的原因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招考大学生村官时,在多数情况下对其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特定的要求,仅仅以考试成绩、面试结果就决定大学生村官人选的取舍,结果往往是被选拔出来的学生多数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下派之后出现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有些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村官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有目的地进行村官人选的培训。但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是没有设置大学生村官专业的。对这些学校,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大学生村官选任条件,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开设相应的课程,为毕业后有意向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学增长见闻、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条件。涉农专业开设面向全校的、系统的选修课程群供学生选修,学生选修成绩应计入学分,借以鼓励学生选修此类课程。学校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划出专门的教室、指定具备农村工作或生活经验的任课教师或者从基层单位聘请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员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从本校选拔的、毕业后有意向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人选相关涉农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2提前开展招考工作对入围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借以提升其在农村工作的胜任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招考时间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前夕,人选确认后到入职之前的时间过于短暂,期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导致大学生村官下派之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难以顺利打开局面开展工作。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招考工作提前到大学三年级进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段时间进行角色适应;另一方面,学校将有充裕的时间对选拔出来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对基层工作的认知程度。此外,可以利用毕业前的寒假和暑假深入农村和社区实践,增加对今后工作环境的认知,熟悉基层工作流程,为入职以后开展工作打好基础。提前招考也有助于选任对象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理解学生对工作去向的选择。同时,提前招考也可以给选任的学生一个心理调适的时间,坚定基层工作信念。
2.3施行大学生村官导师制对于入选待聘大学生村官,在其毕业前到入职之间的在校时间内,学校可以参照其他学科的培养、教育模式,施行大学生村官教育导师制。施行大学生村官导师制,不同于现行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的导师制度。现行村官导师制度,是指村官到任后,由所在村或其上级部门指定有工作经验的村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带路人,历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村官导师制是指大学生村官选聘后、上任前尚在学校学习期间,由所在学校根据已经招考选任的大学生村官的毕业就职去向,安排有相应工作经验的老师,参照学校其他学科教育模式,担任大学生村官入职前的导师,对待聘大学生村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涉农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这样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前就能掌握部分工作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以后的工作开展。施行大学生村官导师制,可以密切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在师生之间建立导与学的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培养待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性和对基层工作环境的认知,更加有利于培养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2.4实行大学生村官执业资格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农村土地经营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农村,一些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日渐繁盛,家庭农场亦崭露头角。这些现象预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农村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增加,对新型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亦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农村不断涌现的新动向,使得农民职业化成为可能。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形势下的新农民的代表,可以率先实现职业化。以此为基础,可以实行大学生村官执业资格制度,参照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设置大学生村官职业,并制定相应的职业等级、职业能力特征、基本要求、区域差异化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等。对有志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大学生村官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大学生村官职业执业资格以后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招考[4],变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由“要我去”为“我要去”,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不稳定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延续性得到有效保证,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创业发展。
2.5咨询“田教授”,请教“土专家” 做好大学生村官入职后的继续培训教育,从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胜任力。大学生村官到任以后,为提高其工作适应性和工作能力,应该由所在地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指派工作导师,负责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能力的继续培养。农村事务的管理,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农村工作经验。基层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5],大学生村官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八大员[6],要求大学生村官“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干起来能做”。为达到上述工作要求,大学生村官务必要多进农家门,多问农家事,虚心请教“田教授”、“农教授”、“土专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派出单位,也要安排相应的教师,密切联系派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困难,跟踪指导,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胜任力。
3 小结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更需要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工作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工作,扎根基层,乐于奉献,才能提升自己,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胜任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李建华.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之我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5):86-87.
[2] 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6.
[3] 张丽.从大学生村官新政策的实施看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116-118.
[4] 韩艳春.依托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大学生村官职业标准[J].运城学院学报,2012,30(5):89-92.
[5] 齐燕.当前大学生“村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21-23.
[6] 王素玲,邓安容,尹丽平.新农村建设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