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推进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策略研究
2014-03-21尚艳琼张科
尚艳琼,张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无锡214153)
“微时代”推进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策略研究
尚艳琼,张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无锡214153)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面临新的挑战,精神生活的领域和深度也受到深刻影响,也使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既有活动空间被挤压,既有工作成效被侵蚀。在自媒体领域,话语权已不再由官方独享,而是走向大众化。有鉴于此,应当从形式上、理念上、内容上、制度上探索创新途径,构建青年学生思想文化“微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深入发展。
微时代;高职学生;精神生活
随着以短小精悍、传播快捷、影响力大等为特征的微博、微信的出现,“微时代”已经到来,如今人们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等信息传播手段,无限拓展自己的精神生活空间。作为我国当今社会重要的群体——高职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生活视野狭窄、人生阅历单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道德观念容易动摇等特征。其追求时尚,热衷社交活动,具有体验新鲜事物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使其尽量不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引导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较好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一、“微时代”高职学生精神生活面临的挑战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不论哪一个时代精神方面的挑战都和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密切相关。现在,网络社交催生的“微时代”以势不可挡之势扑面而来,使热衷追求时尚感觉和新鲜体验的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传统旧媒体到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的自媒体形式相继出现,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社交平台受到追捧,人们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微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进入“微时代”新的自媒体——手机媒体时代后,学生只要拥有一部上网手机,就能在手机媒体上发表见闻。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陡然转变成新闻“当事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他们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他们生活的境况,甚至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1]202学生拥有了过去只有官方或精英才能拥有的行使话语权的媒体,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微时代”的自媒体交互性强,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但同时应当看到,高职学生由于大量使用网络工具,深受所谓“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浅阅读”的文化现象。虽然知识比较丰富,但思想缺乏深度。一方面,他们在虚拟世界徜徉,却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逐渐缺失。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多元,具有反叛意识,政治思想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监管机制的滞后,使自媒体平台出现诸如“标题党”、“恶搞”等虚假内容,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然而,尽管自媒体自身存在这些问题,却一点也不影响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基于传统传播手段所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竟然显得“黯然失色”。
二、“微时代”引导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引导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传统空间被挤压,工作成效被侵蚀
“微时代”,自媒体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显著、选择空间大、互动性强等特征,因而它迅速占据了高职学生大部分的精神生活空间,致使既有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如基于社团活动等开展的精神生活,也因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迁移而人气跌落,工作成效被侵蚀。由于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持续关注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客观上会更加倾向于“碎片化”、“浅阅读”方式的信息接收方式。如果不主动改变引导高职学生精神生活的方式,那么他们精神生活的层次就无法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主流价值观就会被边缘化。所以,用传统手段推进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已经很难适应“微时代”时代自媒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引导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话语权不再被独享,走向大众化
“微时代”的到来,使以往引导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话语权得以向大众扩散,也使既有的对学生精神生活进行管控和引导的机制深受影响。长期以来,大家已经习惯通过学校或系部的相关人员将精神生活的特定活动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过去信息来源和选择余地有限的环境中,这种工作方法效果显著。但是,现在如果还要继续使用这种方法,那就显得太落伍了。“微时代”的新媒体——手机媒体使每个学生变成了“低头族”,集体学习、集体活动的精神生活已演变为一种形式而已,实质上是大家“在一起”用手机媒体进行各自不同的精神生活活动。“微时代”的到来使每个人都成为各自精神生活的媒体中心,听众变成了发言人。自由精神生活的选择性工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吧等使高职学生放弃了传统的精神生活方式。必须承认,自媒体在话语权上与原有的工作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如果不思进取,积极创新,那么引导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微时代”推进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对策
(一)形式上,要构建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微体系”
“微时代”推动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就要结合微时代“精、短、快”的特征,开通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发起微话题,举行微访谈,制作微课堂,利用微视频、微电影、微文本、图片、手机报等形式,[2]11打造融入高职学生手机里的“微体系”。
面对“微时代”迅猛发展的自媒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推动学生精神生活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改革学校党团、学团工作方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除了党政微博、微信以外,还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凭借准确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引导校园舆论,避免形式主义。要不断提升水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热议的话题能及时地以微信、微博、微话题等形式向外发布,学生只要打开手机、连上网络,有关校园文化艺术、课程建设、党团发展等的最新动态信息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高职院校只有改变已经形成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刻板印象,与先进媒介结合,以时尚、活泼的面貌示人,才能有效提升精神文化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真正推进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
(二)理念上,要讲究引导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策略
“微时代”有效引导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关键是话语权的把握。如果培养一些“意见领袖”,就找准了推进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切入点。传播学理论研究认为,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传播者个人的影响力最大。[3]29在引导学生精神生活向前发展、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层次上,也要培养一些“意见领袖”,经由这些传播给受众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认同、接受和践行,并能以“意见领袖”的名义传播进而影响其他受众。[3]29对于校园舆情,要积极利用自媒体阵地上的主导地位,主动说话。发言既要尊重青年学生个体诉求,又要发动群体积极参与互动,力争收到更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微体系”的互动社交特征,吸引“粉丝”,关注微民,放低姿态与他们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关注他们的微言、微行,提升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之贴近师生生活、深入人心。[4]137
(三)内容上,要选择既关注社会热点又蕴含正能量的信息
“微时代”推动高职学生精神生活发展,要紧跟形势,密切关注当下热议的话题。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更要迅速跟进,及时回应,不能回避,不能缺位。要注意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及社团活动等领域的既有优质资源,整理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甄别并精选适合自媒体传播、蕴含正能量的素材,制作成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到自媒体。学校的官方自媒体必须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又结合当下实际,充分发挥“微时代”自媒体传播的特殊优势,在导向上做文章,积极进行思想文化宣传,让信息瞬间蔓延,深入学生内心,不断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
(四)制度上,要健全监管体系并注意把握舆情监管的限度
首先,要力争做到“放而不乱”。“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到来,各级各类的监管体系显然还未建立起来。客观地说,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在享受言论自由时,社会责任意识并不会自然提高。“微时代”的浅阅读容易造成理解偏差,致使青年人对某些社会问题可能存在信息了解程度不够、判断缺乏理性的现象。[5]39在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一些与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做法也得以散播,并且得到了支持。[5]39所以应尽快健全各类网络管理办法,加强技术保障,并将其制度化。其次,要积极协调心理辅导、学生管理等组织和地方综治办、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进行最低限度的必要监管,避免出现主流价值观念在开放平台上被边缘化的被动局面。[6]75最后,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留有适当空间,努力做到“管了不死”,不要草木皆兵,过于敏感,尤其要注意恪守管控的最低限度要求,避免伤害参与者的热情,使其失去信任,进而走到对立面。
四、结语
高职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客观上确实面临如何在抽象的科学理论与具体的学生精神生活实践之间建立转化途径和有机联系的难题,而且是一个面临不断革新的难题。随着“微时代”到来,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并迅速掌握基于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开展思想文化工作,把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通俗化、具体化,使其具备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能够被高职院校的广大青年学生接受并认同,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论修养,提升他们精神生活的层次,最终塑造完美的人格。
[1]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2):202.
[2]田田.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3(1):10-11.
[3]苏星鸿,刘基.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J].理论探讨,2012(9):27-30.
[4]王继夏.“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今传媒,2013(11):136-137.
[5]张科.“微时代”高职院校党建结合点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4-36.
[6]赵本纲.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14(1):73-76.
(编辑:徐永生)
A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olytechnic Students’Spiritual Life in the Micro Era
SHANG Yan-qiong,ZHANG Ke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The rapid and overwhelming advancement of the Micro Era has brought about new challenges for human spiritual life and imposed great impact upon its depth and width.As a result,the existing space to enhance polytechnic students’spiritual life development have been compressed,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fforts have been reduced.What’s more,authoritative language power has been publicized for mass access in this era of self-controlled media presentation.Accordingly,in order to enhance the further and deeper development of their spiritual life,explored must be new ways,in terms of form,concept,content and policies,to constructing a micro system for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culture.
Mocro Era;polytechnic students;spiritual life
G 717
:A
:1671-4806(2014)04-0056-03
2014-04-25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2SJD710017)
尚艳琼(1969—),女,甘肃张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张科(1977—),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