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2014-03-21张海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微文化校园文化媒介

张海霞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张海霞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等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易导致其价值观产生不良倾向。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微文化”发展方向,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

微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3G移动通信网络的推广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互联设备在大范围内普及,促使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类“微”事物快速兴起并推广普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往往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也是微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微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带来颠覆性影响,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易导致其价值观产生不良倾向。因此,如何利用“微文化”的优势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消除其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一、“微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微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个人移动互联设备的广泛普及而兴起的。2009年8月,新浪网率先推出微博服务,紧接着,在2010年,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也随之推出该项服务,从而使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围脖”热潮。随后,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支付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共同构成了“微文化”这种新的网络文化形式。

所谓“微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诞生的一切微思想观念、文字、符号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总和。[1]“微文化”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一)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微文化”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兴起。任何一个人,在现实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居于何种社会地位,属于社会精英群体,还是属于草根阶层,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可以根据个体需求和喜好自由表达情感,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可以就某个话题参与圈子展开讨论,意见双方完全处于一种独立、平等的地位。

(二)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微文化”的“微”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简洁性上,且呈“碎片化”。[2]微博只需用140个字符、微电影仅需300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信息传播,人们可以在等人、坐车、排队等闲暇时间浏览和传播信息,充分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由于字符和时间等的限制,“微文化”主体在传播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使发布的信息既能准确表达,又能引起轰动效应。因此,“微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

(三)传播的快捷性和快餐性。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个人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使“微文化”的传播拥有了技术支撑和平台,个体只需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互联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浏览和收发信息,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在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也正因为“微”,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简易和快捷,也更易被人看到、接受和消化。

(四)交流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微文化”通过形式之“微”来体现和传播,所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背对脸”式的信息交流方式,个体无需征得对方同意,就能够通过添加进行关注、转发信息和进行评论,还可以和他人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各种灵活的交流方式,使信息交流更加灵活,互动性也更强。[2]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90后”大学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崇尚独立与自由,追求新潮与时尚,“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但也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一)在满足自由性需求的同时,易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

“微文化”是一种去精英的草根文化,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微文化的低门槛,使每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参与微文化的发布与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90后”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受个体成长环境和文化素质高低的影响,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在“微文化”的传播和制造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夹杂融合,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并存,各种有用的和无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受其影响,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二)在满足主体性需求的同时,易导致价值主体自我化

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个人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使得每个社会个体在“微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能够随意制造和发布各类信息,极大满足了“9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的主体性需求。但是,为博人眼球获得围观,达到轰动效应,能成为“意见领袖”,很多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不求传播真实信息,甚至会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歪曲事实。长此以往,易使大学生从注重自我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价值主体自我化。

(三)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易导致价值目标现实化

自新浪微博开通以来,各类“微”事物成为了现代、时尚的代名词,加上微载体操作简单,只需拥有一台个人移动互联设备便可进行浏览、制造和传播信息,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热情,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追逐个性的个性化需求。但是,长期处于微文化的熏陶下,会使他们的消费观越来越超前,呈现唯物质主义倾向。加上受各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人生目标时,重索取轻奉献,重利益轻责任,导致价值目标现实化、功利化。

(四)在满足快餐化文化需求的同时,易导致价值选择矛盾化

主体的平等性,内容的简洁性,传播的便捷性,互动的灵活性使“微文化”能够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适时而生,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迎合了“90后”大学生快餐化的文化需求。但是,也正是因为微文化的这些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甄别能力,不能够准确筛选有效信息,无法准确辨别信息内容的真假,尤其是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带有明显个人主义思潮或者故意散播不真实的微信息,混淆视听,使大学生们的价值选择受到干扰,易导致价值选择矛盾化。

三、“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微文化”发展方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占领“微文化”传播阵地,传播主流文化,传递正能量。第一,重视“微文化”的影响,加强官方微博、微信等“微文化”阵地建设,主动占领“微文化”传播阵地。第二,积极创作以中国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微”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等形式积极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等内容融入“微文化”传播中,在“微文化”传播阵地树立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旗帜,帮助大学生辨明方向,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第四,增强对大学生“微”行为的有效引导,努力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个人行为。

2.加强对“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减少和控制不良微内容传播。第一,政府要履行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运行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微媒介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防止不良“微”内容在网络上的蔓延,确保微文化良性、健康发展。第二,大众传媒要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对媒体传播信息进行核实,加强过滤,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积极性,自觉抵御不良、低俗文化的渗入。第三,技术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不良“微”信息的监管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对不真实信息或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技术处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二)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加强校园“微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构筑立体化格局。[3]第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微文化的有机契合,将“微”元素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并加强对“微”元素应用的研究,以期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地应用。第二,要高度重视“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构建学校、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官方微博、微信,构筑立体化格局。同时,要从平等、自由角度出发,积极选取师生关注度高的话题展开讨论,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第三,要注意培养、团结和依靠意见领袖。可以将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或者是团学工作领导、辅导员、知名学者、优秀校友、在校学生等个体作为“意见领袖”培养对象,并为他们创设优良条件,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和广开渠道,努力帮助他们提升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把他们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同时,还要注意团结在校园已经存在的意见领袖,要积极争取、有效影响,主动依靠这些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4]

2.加强对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把握正确思想导向。要从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育人和服务功能入手加强对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指导,注意把握好度,防止校园文化建设泛娱乐化倾向。校园微文化建设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要积极利用“微文化”的优势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微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园“微文化”的有效引导,要选择能体现大学文化和精神内涵、师生关注度参与度高的话题,通过“微文化”传递正能量,防止校园文化活动为了增强吸引力而出现泛娱乐化倾向,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质。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1.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第一,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校园内开展媒介素养宣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媒介基本知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对媒体信息和立场的判断、质疑和批判能力,以及对负面信息和影响的自觉抵御能力,增强学生理性应对和运用媒体的能力。第二,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如网站网页设计大赛、校园DV作品大赛、Flash大赛、微博征集等比赛,也可开展网络道德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发布信息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把外在影响内化为个人品质,把科学接触和合理运用媒介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5]

2.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微文化”传播要保持谨慎态度,敢于用怀疑的态度面对纷繁复杂的“微”信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甄别,要注重“区分媒介事实和社会现实,不能将二者简单混为一谈”[6],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身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媒介传播的价值判断能力。

[1]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3.

[2]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9.

[3]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71.

[4]江奇艳.“微”元素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144.

[5]胡少杰.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2(2):81

[6]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2.

(编辑:林钢)

Value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Culture:Strategies

ZHANG Hai-xia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Micro culture has a subvers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as far as their ideology and mindset,their mode of thinking,and their way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re concerned.On one hand,it meet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on the other hand,it influences negatively their values to some degree.Therefore,campus micro culture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s,new media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to attract and inspire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awareness and skills should be improved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s.

micro culture;college students;values education

G 641.6

:A

:1671-4806(2014)04-0052-04

2014-05-07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MFD-127)

张海霞(1980—),女,河南沁阳人,讲师,硕士,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文化校园文化媒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