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思考
——以S县为中心的考察
2014-03-21伍小涛
伍小涛
(贵州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部,贵州 550028)
●党政建设
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思考
——以S县为中心的考察
伍小涛
(贵州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部,贵州 550028)
基层党员比重大,部分党员理论素养不高的主要是因为学习和研读的不足,思想教育的不力和西方思潮的传入等。因此,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首先要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其次,形成长效机制;最后,坚定理想信念。
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为了掌握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真实情况,为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提供参考,笔者选择S县作为调查的切入点。近几年,S县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选择一个理论素养相对较低,经过一定教育有所提高的县作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本次共发调查问卷3000份,收回2840份,有效率为94.7%。其中,县处级干部27人(占0.95%);乡科级393人(占13.84%);科员511人(占17.99%);村居干部888人(占31.27%),农民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1021人(占35.95%)。
一、S县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现状与问题
S县共有党员14 823名,其中54岁以下8 579名(占57.88%);55岁以上6 244名(占42.12%),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14 823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 433名(占党员总数的56.89%)。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一)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掌握程度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定义”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有756人(占26.62%),认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有335人(占11.80%),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学说的有319人(占11.23%),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有1430人(占50.35%)。这表明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理论模糊不清。
在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的问卷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有937人(占32.99%),认为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有542人(占19.08%),认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有1083人(占38.14%),认为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有
278人(占9.79%)。这表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察中,有319人(占11.23%)的党员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350人(占12.32%)的认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有1542人(占54.39%)的党员干部认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629人(占22.15%)认为是阶级斗争学说。这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缺乏认知。
在访谈中,机关党员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掌握得相对好些,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一知半解,这就影响了党员干部对形势和政策的正确把握。
(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工作的关系”中,有912人(占32.11%)的认为密切,有915人(占32.22%)认为一般,有525人(占18.49%)的认为促进,有488人(占17.18%)的认为可有可无。这说明在当前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重视不够的现象。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选项回答中,324人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条目来指导(占11.41%),658人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来指导(占23.17%),404人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来指导(占14.23%),1 294人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来指导(占45.56%),160人选其他(占5.63%)。这说明,当前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时事的了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选择中,选毛泽东思想的有720人(占25.35%),选邓小平理论的有1 938人(占68.24%);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1 770人(占62.32%);选科学发展观的有2 592人(占91.27%)。这表明基层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完全掌握,近几年,S县虽然开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成效并不很大。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时间”的选择中,有2 026人(占71.34%)的人选择2020年,有350人(占12.32%)选择2018年(因为S县建成小康的时间为2018年),有139人(占4.90%)选择2049年,有325人(占11.44%)选择不知道。这说明在S县有三分之一的党员干部对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具体时间并不知晓。
在“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谁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选择中,有36人(占1.27%)选周强,有306人(占10.78%)选张德江,有657人(占23.13%)选俞正声,只有1 841人(占64.82%)选李源潮。这表明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国家领导人的变动不够了解。
而在对“中国梦”的考察中,我们选择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必须坚持什么样的战略思想,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有972人(占34.23%)选择发展是硬道理,有884人(占31.13%)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669人(占23.55%)选择改革创新,有315人(占 11.09%)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说明基层许多党员干部对中国梦实现的动力缺乏充分了解。
在“您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多少”的选择中,有821人(占28.91%)比较了解,有776人(占27.32%)大致了解,有831人(占29.26%)了解一些但不系统,有412人(占14.51%)不了解,这说明有相当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不深或不了解。
从这些回答和选择中可以看出,基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掌握和运用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对方针政策的把握,也不很准确。
二、S县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低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和研读的不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
经常学习和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但就我们对S县党员干部调查所知,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读和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着走过场、搞形式和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
在“一年大概会读几本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的选择中,基本不读的有799人(占28.14%),读1~5本的有1 829人(占64.40%),6~10本的有179人(占6.30%),20本以上的有33人(占1.16%)。从时间上看,每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0小时以上的有151人(占5.32%),7~10小时的有235人(占8.27%),4~7小时的有728人(占25.63%),4小时以下的有1 726人(占60.78%)。这说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阅读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很少,所占的时间不多。
在“你每年参与所在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次数”中,12次的有216人(占7.61%);4次的有421人(占14.82%);1次的有1528人(占53.80%);从来没有的675人(占23.77%)。而在“你所在的支部一般多长时间开展一次组织活动”的选择中,选择一个月的有270人(占9.51%);两个月的有797人(占28.06%);三个月的有955人(占33.63%);半年及以上的有588人(占20.70%);没有开展的有230人(占8.10%)。这说明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的次数少,开展组织活动的时间不多,而且参加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通常是读报纸、念文件(2060人,占72.54%)、外出参观(321人,占11.30%)和技术培训(760人,占26.76%)。没有引导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运用,必然会影响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
(二)思想教育的不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
在“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员教育”问题中,选择效果好的562人(占19.79%),选择事务繁忙、精力不足有1 823人(占64.20%),选择不清楚的327人(占11.51%),没有选择的有128人(占4.50%)。这说明基层党组织在繁杂的事务面前,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抓党员教育。因此,在“一年参加党组织组织的学习有几次”中,回答12次的216人(占7.61%),4次的421人(占14.82%),2次的1 528人(占53.80%),一次也没有的675人(占23.77%)。可见,教育培训达不到规定要求。
在“您认为对党员的教育现在还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内容空洞枯燥、形式呆板乏味1 660人(占58.45%),选择简单说教1 180人(占41.55%),选择没有结合实际不是党员需要的1 430人(占50.35%),选择理论性太强听不懂740人(占26.06%)。由此可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而且,在党建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文件明确规定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也没有系统的文件把党员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作为党建考核的硬指标。机关的办公经费相对保证,可以适当拿出一部分经费开展党员教育;而农村却很少,如果单靠基层组织自己去解决党员教育经费,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普遍较弱的现状下,面对党员教育,基层党组织始终走不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西方思潮的传入和各种腐败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您认为“西方社会思潮对你自身的价值观有影响吗”的回答中,有657人(占23.13%)的党员干部认为影响很大,有1 327人(占46.72%)的党员干部认为有影响,但不大,只有665人(占23.42%)的党员干部认为没有影响,有191人(占6.73%)的党员干部不知道。
在“您认为在群众的心目中,基层党员队伍的总体形象”的选择中,认为满意的有861人(占30.32%);比较满意的有761人(占26.80%);基本满意的有937人(占32.99%);不满意的有281人(占9.89%)。
在“您认为现阶段多数党员的入党动机”问题中,选择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1 180人(占41.55%),选择既可以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又有利于个人发展1 110人(占39.08%),选择搭建升迁平台170人(占5.99%),选择是组织上动员入党的380人(占13.38%)。由于入党的源头把关不严,让个别素质不高、动机不纯的人进入了党的队伍。
三、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
正如习近平2010年12月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战斗堡垒,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建设,全面持久地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安,天下安。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在社会基层,他们看发展繁荣,看和谐稳定,看党的作风,首先从身边看起,从基层看起。而看基层的状况,又要先看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基层党组织巩固了、坚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基层不断呈现出发展繁荣和和谐稳定的局面,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就有了深厚力量源泉和坚实组织基础。”[2]因此,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一)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
毛泽东曾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3]。因为“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
化。”[3]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大部分处于分散状态,农村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容乐观,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现象。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壮大集体经济。据我们对S县的调查,2012年S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5万元以上3个,3~5万元5个,1~3万元11个,5 000~10 000为13个,5 000以下21个,基本没有64个。集体经济的弱小,严重制约了党建经费的投入和阵地建设,同时,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其次,对基层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因此,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如党中央所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把党的政治理想、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内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的自觉行动。”[4]
最后,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时期开展的一次重大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就是为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最终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活动,普遍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和服务发展。因此,在基层党员干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正是夯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二)形成长效机制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马克思主义学习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员干部的各种学习形式,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等;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在组织中心组学习中,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学习讨论;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其次,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全面落实好党员发展“三求四全程”制度,按照“选人育人求广、积极分子求精、培养对象求严”要求,严把“入口”,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在发展环节实施以“全程公开、全程记实、全程审核、全程问责”制度,坚持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发展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认真落实“书记抓党建、党委管党建”的责任。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解决评价标准、由谁评价、怎么评价的问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优秀的党员进行激励表彰。
最后,重在落实,力求使基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具体说来,就是:“努力回到原著中,埋下头来、静下心来、下苦功夫,自觉把学习原著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基本途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进取心,努力学得更深一些、更透一些;真懂,就是精益求精、融会贯通,正确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真信,就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问题,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惧;真用,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1]
(三)坚定理想信念
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也是基层党员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必要手段。
正如笔者在《当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所认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念和行为的规训[6]。坚定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须以这两个为着力点。具体说来,就是: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表现为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党校进行培训;组织宣讲小分队,对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宣讲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选派一些优秀分子到上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理论学习。二是创新机制,增强理想信念的实效性。主要通过一些机制,从党的需要和党员干部的自我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上创新,引导党员干部将理想信念的坚定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注重理想信念的行动表达。例如建立党员定期不定期评议、评价体系、党性定期不定期考核和分析机制,探索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方式方法,疏通“出口”,净化队伍确保纯洁。召开“党性评析会”,组织“党性会诊”,聘请部分退休干部、工人、教师和老党员等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人组建“党性评析会”,每半年开展一次评析活动,针对群众反映的存在问题的党员和党员先进事迹,从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表率作用、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评议和分析。对党员存在的问题,涉及隐私或不宜公开的,上门评析;对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等评析;对党员好人好事通过公开栏评析。对有问题的党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跟踪帮扶,督促整改。对评析后仍然不改正的党员,纳入重点管理对象,情节严重的,作为不合格党员调查对象,提交党员大会评议。对党性、党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引导和跟踪转化工作;坚持学以致用,促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避免出现“说做两张皮”状态。三是通过政策制度和条例,规训党员干部的行为。主要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宣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一些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强化先进典型带动。重点围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作用发挥、各领域典范带动常态机制建立,搭建基层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形成制度,时常以身边的人、具体的事引导基层党员崇尚健康,积极向上。实施反面案例警示。坚持评议排名、暗访曝光、办案惩戒“三管齐下”综合整治措施,狠刹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懒散慢拖、吃赌卡压等歪风邪气,实施反面警醒,强化作风转变,树立队伍形象。
[1]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6.
[2]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1):8-15.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2.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
[6]伍小涛.当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2):98-106.
Survey and Thinking of Marx’s Theory Accomplishment for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A Case Study in S County as the Center
WU Xiao-tao
(History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CPC of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Guizhou 550028,China)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but the whole quality is low.It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earning and reading,ineffect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oughts.Therefore,in order to improve Marx’s theory accomplishment for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firstly,Marx'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re widely launched;secondly,the long-term mechanism is formed; finally,the ideal faith is firmed.
the grass-roots;party members and cadres;Marxism;theory accomplishment
D64
A
1674-8638(2014)03-0005-05
[责任编辑:欧世平]
2014-01-24
2011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子课题“当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调查研究”(11JZD001);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课题
伍小涛(1967-),男,湖南祁东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0.13454/j.issn.1674-8638.2014.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