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学的思考

2014-03-21李长成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哲学观马克思哲学

李长成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学的思考

李长成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为了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本体论化、抽象化、实证化,教师应从阐发传统本体论哲学观产生的缘由及内在缺陷,具体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真正统一起来,划清其与近代知性科学方法和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界限等方面展开教学。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学;反思

在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中,尽管编写者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视为整个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但其叙述的方式不仅难与以往的哲学观划清界限,也无法与实证科学真正区别。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教学的内容和叙述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伟大变革,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魅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观

传统形而上学一直致力于理解“现实世界”,希望寻求对其的合理解释,但“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因而我们不得不说:行动,但须冒着危险行动。关于所作行动的判断和信仰都不能超过不确定的概率”[1]3-4。正是由于经验感性世界的不确定性、危险性、不完美性以及变动性,它们往往被视为是缺乏真正现实性的“偶然”存在,只能被无情打发到“现象界”,难以成为哲学运思的对象。哲学运用知性逻辑和概念化思维去沉思的“本体存在”才是变动不居、永恒在场的真正现实。“本体存在”不受经验现象的限制,人们无法加以确证,它本身是一个绝对圆满、自足、永恒、具有终极始因性的超验存在,是一种虚拟的悬设,是经验存在的逻辑前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形而上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解释世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放弃眼前的对象和感官的认识,注重绝对存在、追求绝对真理;第二,认为最先存在的东西(逻辑意义上的)是最好的、最真实的东西,坚持本质先在、追求本源和本真;第三,总是把对象区分为本原与变体、真知与意见、变化与不变、内在与外在、质料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形上与形下、先天与后验、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等相互对立的方面,并从对立的两级去把握绝对一元本性[2]147-149。这是一种“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从初始本原去推论现存事物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从两级观点追求单一本性的绝对论思维方式”。[2]83

从深层次来看,传统形而上学通过想象一种更高现实的“本体存在”去批判现存世界,引领和规范人们的生活世界,体现了其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品格,也体现了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凝结了人的最高理想和美好愿望。因此,这种本体论追求和渴望不是仅仅追求纯粹的知识占有,而是“一种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本体论是终极关怀意义上的存在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3]22但是,“它以本体的形式去表现人、以本体世界的形式去表现人的现实世界,恰恰是把人变成了非人、把现实世界变成了非现实的世界。人被融化于世界之中,以客观实体形式出现的就不是人,而是异于人的外在力量,转过来人就不能不受它的主宰,最好的情况也只能充当一个工具性的角色。”[2]142-143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人此时还处于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历史阶段,因而相信外在的权威和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明确批判了这种本体论的哲学观,他指出:“正因为哲学过去只是事物现状的超验的、抽象的表现,正由于它自己的这种超验性和抽象性,由于它在想象中独立于世界之外,所以它一定要幻想它高高地超越于事物的现状和现实的人之上;另一方面,因为哲学过去并没有真正独立于世界之外,所以它也就未能对世界做出任何真正的判决,未能对世界使用任何真正的鉴别力,也就是说,未能实际地干预事物的进程,而至多只是不得不满足in a b stracto[抽象形式的]实践。”[4]传统形而上学的这种“抽象性和超验性”导致人将自身异化给一个支配自己的“神圣形象”,对其顶礼膜拜,从而获得虚幻的生存意义。这不仅导致其脱离现实的人和世界,将哲学关注的目光从尘世的困难转向美丽的天国,心灵从完满自足的思想中获得至乐,行动世界的矛盾、悲苦、残酷和罪恶从此可以视而不见,而且导致其阻碍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

马克思关心的中心是现实世界人的历史性生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他强调:“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可见,教材中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时恰恰将其本体论化[2]156-157。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于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吸收学界研究的成果,反思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阐发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观产生的缘由及内在缺陷,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伟大变革具体体现在其实践观中

实践观点的确立不是仅仅为哲学补充或增加了一个新范畴或新原理,而是为我们理解人、世界以及全部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立足点、观察视域和思维方式[3]86。因此,教师在分析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利弊之后,还应重点阐发如何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伟大意义。

实践活动是专属人的对象化或感性活动。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57

动物的生命活动由自然赐予,具有自在性质,服从外在的自然法则,不能突破“种生命”的限制;而人的生命活动却能自由地自我创造、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突破生物生命的限制。因此,人具有双重生命本性,这一矛盾本性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历史地展开。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不仅能“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使自然界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6]58。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因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但创造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存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3]86

不管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旧唯心主义,还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都只是突出了实践活动的某一个环节,导致了人的片面化、抽象化、物化和非人化,都没能把握住人的双重本性和双重生命。人既依靠着自然,又能超越自然的限制,人既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7]58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意味着从人的活动的矛盾本性去理解人和世界,它既不能还原为某种抽象的“物质”,也不能还原为抽象的“精神”。脱离了这一现实生活过程的理论,只能导致种种神秘主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7]56

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生命力量的对象化,不仅仅把自然界转化为自己的“无机身体”,把自然关系转变为“属人关系”,更重要的是,人能按照美的自由规律来创造,追求合目的性的价值理想。因此,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不能简单等同于工具性的技术实践活动。因为后者它涉及的是物质生产的必然性领域,不能回答和解决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认为,非异化的真正物质生产劳动领域尽管是人们能自己控制的领域,但它始终是“必然王国”,因为它体现了来自自身肉体的强制。真正的自由实践活动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如科学、艺术等活动。

总之,马克思通过实践观的确立,表达了其哲学追求的根本旨趣:人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自我创生地面向未来特殊存在者,没有任何既定的本质、先验的原则能规定人的自由筹划。“存在”的意义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得以显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7]72-73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与近代知性科学方法的区分

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历史中得以展开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这一方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如何从认识上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运动?如果我们不能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真正地统一起来,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实证化或科学化,这在教材的叙述内容和方式中也有一定的表现。因此,教师需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方法与近代知性科学方法的区分,才能避免上述误解。

外界物质的东西移至人的头脑中有其自身的特殊形式:“第一,它必须主观化,把它变成一些观念的形式才能移植进来;第二,必须抽象化,不准全拿进来,去掉一些不重要的;第三,必须凝固化,把运动的东西掐断,变成凝固的,然后才能用概念形式表达出来。”[2]230但如果我们使形式脱离内容,专门研究形式,结果会导致主观性、抽象性、凝固性绝对化,从而无法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主义的知性分解方法正是近代知性科学采用的,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骄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从中受到其巨大鼓舞,希望通过使用普遍适用的知性范畴计算、控制对象,将全部现象纳入到一种普遍的形式体系之中。“把形式的和数学的、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和认识一般,另一方面和‘我们的’认识简单武断地等同起来就是整个这一时期的最突出特点(甚至连最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也是如此)。”[8]179

这种方法在以研究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古典国民经济学中得到集中体现。在体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仅仅作为可以归结为抽象的数量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的东西而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以其宿命论的规律成为超历史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指出,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抽象的简单规定,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但科学的方法在于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因为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9]18-19。作为社会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的经济范畴,只是生产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抽象。它们的逻辑次序是由其在具体社会中相互关系的总体所决定。这些关系是人们历史地生产出来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7]142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社会)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认识到形式无法脱离内容,为此,他在批判近代科学主义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把握内容的辩证逻辑,即通过纯粹范畴的否定性运动去把握内容。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陷于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因此,具体总体不是无人身理性的产物,而是大脑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9]19。普鲁东正是拙劣地模仿了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得出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换句话说,就会把人所共知的经济范畴翻译成人们不大知道的语言,这种语言使人觉得这些范畴似乎是刚从纯理性的头脑中产生的,好像这些范畴仅仅由于辩证运动的作用才互相产生、互相联系、互相交织。”[7]141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将存在与思维历史地统一起来,彻底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原则,不仅区分于近代知性科学方法,也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划清了界限。“而历史正是在于,任何固定化都会沦为幻想:历史恰恰就是人的具体生存形式不断彻底变化的历史。”[8]27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确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为了让学生准确领会这一变革,教师需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反思教材的叙述内容和方式,避免将其本体论化、抽象化、实证化。

参考文献:

[1]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哲学的创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

[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M arxist Views on Philosoph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Changch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 inistration,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I n order to avoid ontology,a b straction,empiricism of Mar x ist views on philosophy,teachers should conduct their teaching activities b y revealing the causes for the b irth of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internal defects,e x pound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ofMar x istviewson practice,makinga true integration of dialectics,epistemology and logic and drawing a dividing line b etween Mar x istviewsand themethodsofmodern cognitive scienceand Hegel's conceptual dialectics,etc.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Mar x ism;view on philosophy;teaching;reflection

G642.4

A

1673-8535(2014)01-0082-05

李长成(1973-),男,安徽宣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兼《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核)哲学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主攻法兰克福学派)。

(责任编辑:高坚)

2014-01-06

广西文科中心青年基金重点项目(QNZD13003)

猜你喜欢

哲学观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