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的是科技还是文学? (外两章)
2014-03-21文/狄青
●文/狄 青
PK的是科技还是文学? (外两章)
●文/狄 青
“科技改变生活”,这显而易见;可要说科技改变文学,我却不大认同,同时也难以接受。我不否认,网络文学就是科技发展印证在文学创作上的结果,其作品的大量涌现,的确已经改变了文学固有的生产、传播、写作及营销模式,但是,文学观念和文本优劣的标准以及文学自身秩序并未改变,而且很难说日新月异的科技到底是改变了文学,还是绑架了文学!
几年前,头一次听说有人在用一种被称为“智能狂拼”的输入法写作,据说可以在用电脑写作的过程中整句输入。而在输入过程中,这一输入法可以自动按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上下文之间的联想来调整句子到最佳表现形式;而随着输入的进行,使用者先前输入的一些错误会自动消失,所以输入时无需修改,只待电脑来自行修正……那时候,我就曾隐隐地感到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许正在被科技化手段所侵蚀。
的确,网络文学每年天文数字的超高产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堆起来的。但是既然网络文学依然被冠以“文学”之属性,并且依然属于原创作品类型,那么,就应该遵循某些既定原则与标准,而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介入则需引起足够的关注和警惕。如果层出不穷的“码字软件”仅仅是具有按字数锁屏和按时间锁屏功能,以强迫网络写手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字数的写作量,我觉得无可厚非;可如果是一种辅助甚至参与创作的工具,这样的一种“创作”又如何去界定呢?
某软件声称:“写小说很难吗?大纲生成器能用问答式的办法,帮您生成小说设定、分集大纲、人物设定、场面设定。”有写作软件更公然宣称:“既然‘天下文章一大抄’,如果你在看别人小说的时候,发现某句话或某段描写非常好,想要以后出现在自己的小说里。难道要建个TXT保存吗?现在不用了,资料收集里面有悬浮窗,遇到喜欢的句子,直接CTRL+C,然后悬浮窗就会提醒您:有新的内容,这时只需你鼠标双击一下悬浮窗,资料就会存到码字系统里啦!”
据说有一种网络小说生成器,其原理其实就是将很多篇同类小说的共同特点抽离出来,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字。比如在所谓“玄派招式生成器”中,只输入一个“掌”字作为词尾,立刻就有“冲霄掌”、“丧魂掌”等一百余个招式生成。这都是玄幻武侠类网络小说中似曾相识的招式。换句话说,因为网络小说有了很鲜明的套路,才会诞生出这些生成器。
还有一款能够进行复杂写作的软件,具有强大的素材组织和搜索能力,可以根据写作过程,人性化的智能查询功能,随心所欲,作家只需想着故事的情节发展,其他的可以交由电脑去完成,这样可以大大减低作家的工作强度,而且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字数。
目前我听到的对类似 “网络小说生成器”拍手叫好的声音中,绝大多数是认为这些软件是对写手的一种拯救,写手们终于可以不那么疲惫地码字了。而这样就不怕被指抄袭吗?有写手说:“在长篇累牍的阅读中,读者在网上看的还是故事,谁又会关注那些细节描写呢?所以写手只要有一个好的思路,‘生成’一下又怎样?”
正因为技术对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强势介入,原有的审美与价值判断体系势必正在发生动摇,难道真的会有一天,当面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最先要问的一句话是:科技?还是文学?
比试的是艺术还是粉丝?
不管郭敬明与韩寒自己是否乐意,反正这二位80后作家从少年成名开始,就宿命般地在舆论下被设定成对手,明争暗斗从未止歇,最近的“战场”据说已移师大银幕。说实话,我极少见到有认真探讨二人文本内涵的文字,倒是一直揪着他们的商业成就与各种绯闻及丑闻做文章。而2014年夏天的这场银幕大战,与其说是艺术对垒,不如说是各自粉丝间的一场PK。
也别说,郭、韩二人相同点颇多,不仅同居一座城市,并且年龄相仿,走红模式雷同(皆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还各自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更有一点值得玩味,那就是他们皆官司缠身。郭敬明之前被法院判定抄袭他人作品,而郭的回应是“赔钱不道歉”。但令人称奇的是,抄袭判决似乎并未成为郭敬明可被指摘的污点,其本人先是被作家协会接受,后作品又被《收获》与《人民文学》发表。韩寒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先是著名打假“专业户”方舟子揪住他“代笔”这件事儿死缠烂打,后又有多人质疑其当年获奖是否被公证处公证。然而,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都能化险为夷,更能柳暗花明,说到底,还是他们波澜壮阔的粉丝群实在太过强大。前者的粉丝高喊 “不抄爱小四,抄也爱小四”;后者的粉丝则声言与方舟子论战到底。按照某些粉丝的逻辑,偶像越是被质疑,他们与偶像、偶像作品这三者之间的所谓生命共同体反而越发巩固,偶像和偶像作品“被打脸”就是自己“被打脸”,而自己“被打脸”就是偶像“被打脸”。
根据对《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口碑舆情监测数据并对比郭、韩粉丝人群画像可以看出,韩寒个人粉丝多分布在20—40岁之间,而电影口碑传播人群中,20—29岁人群占据了88%;郭敬明个人粉丝则多在30岁以下,《小时代3》口碑传播者中有35.41%在19岁以下,20—29岁人群也占据了剩下的近六成口碑传播者。两部电影口碑传播人群的性别分布与郭、韩二人粉丝性别分布基本一致,其中郭敬明阵营中女性粉丝占据近八成,韩寒阵营则男女分布相对均匀。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后会无期》口碑舆情集中度最高的五个省市中,除广东省外,其声量占比与韩寒粉丝占比比较一致;而《小时代3》声量占据前五的省市中,北上广表现突出。仅上映两周左右时间,《后会无期》的电影票房就达到5.4亿元,而《小时代3》的票房也在5.1亿元左右。这样的成绩单足以让张艺谋、冯小刚等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大牌名导感到汗颜。
而随着《小时代》系列影片的上映,媒体铺天盖地、争先恐后地解析郭敬明的成功学,并且把《小时代》系列影片定义为现象级电影。郭敬明的成功秘诀在于梦想与标榜,即使虚伪,却倒也全面,他的粉丝,也大多是来一批走一批的年轻人,像是一部永不空乘的公共汽车,所以理所当然地不在乎他们的偶像是否抄袭。而这样一部只想针对年轻受众、只想赚票房的娱乐性第一的电影,却引起两代人的价值观之争,甚至让很多之前对郭敬明不屑一顾的人们也“不顾风度”地与郭敬明的粉丝对掐,据说竟然都是其营销手段的一部分——因为这场骂战持续至今,最受益的只有《小时代》系列电影。没有看过的人都会被吊起胃口想去影院一探究竟,由骂战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不仅持续刺激票房,而且据说也使得郭敬明的粉丝变得更加团结。
与郭敬明相比,韩寒影响粉丝的方式更加独到。2013年11月11日,所谓“光棍节”,韩寒将其女儿的照片第一次曝光在了自己的微博上,之所以主动曝光女儿小野,据其微博称是与其女儿老被他人偷拍,不如索性与大家分享。该条微博当日转发18.4万条,从此“国民岳父”韩寒的话题被建立了起来,韩寒和女儿小野在微博里被韩寒超四千万人的粉丝“消费”了大半年,毫无疑问对《后会无期》产生了巨大的助力,而且借小野的吸引力不仅宣传了韩寒的电影,而且一举扩展了韩寒粉丝的外延。
艺术作品与市场不能分割,但艺术作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市场。而我们今天举目所见,不是青春时尚,就是职场黑幕,要不然就是搞笑版历史普及……到最后,索性不比作品的好坏,也不比艺术生命力了,作家艺术家一概卸去伪装,肉搏相见——钱多就是老大,粉丝多就有话语权。而同样是基于市场考虑,近日有文学权威部门评选“新世纪新锐作家”,二维码、微信、微博、网络、纸媒都用上了,有不少作家利用微信微博加链接、发纸条、贴公告,暗地号召各自粉丝为其点赞,于是粉丝成了得奖利器,文学本身的价值与内涵却被狂欢所代替。在我看来,最可怕的并不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被商业炒作的热闹所遮蔽,最可怕的其实是人们对此的漠视与见怪不怪。
纠结的是文字还是文风?
中国的文字避讳很多,当年读到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中称王昭君为“明妃”,我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所谓“明妃”一定是后宫里的一种称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西晋时要避皇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于是只能改名叫王明君。还有个趣事儿,曾经有人“纠”出苏东坡写过错别字,把“序”写成了“叙”,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苏东坡要避其祖父苏序的讳。在别人那里,“叙”“序”不同,而在苏东坡这里,二字又同。
还有更有趣的。北宋熙宁年间,天下大旱,多地颗粒无收,依照传统的一种认知,此乃是上天对皇帝的某种警示,于是宋神宗决定改元。要改的年号虽只有两个字,但既要吉祥如意,又要典雅端庄,其实也不容易。最初大臣们拟定的年号谓“大成”,取神宗推行新法,改革大见成效之意。宋神宗说不行,因为“成”字的字形是“一人负戈”,难道这是要昭示战争吗?大臣们吓坏了,又穷尽文思,取了一个“丰亨”,两个字都挺吉祥,但还是不行。宋神宗说,“亨”字下面是“子不成”,明显就是绝后的意思嘛,马上再改。要说这事儿也真是的,大臣们难道就真的不清楚?宋朝的皇帝,说起来一辈子就只怕两件事儿,一是打仗,一是绝后。
朱自清的《背影》先前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一直说要被从中学课本中拿掉,而拿掉的理由据说是“违反交通规则”。我原先以为是一个笑谈,后来得知虽未必真的会被拿掉,但的确存在这样一种说法。那么,朱自清的《背影》又是如何影响交通法规的呢?我孤陋寡闻,实在摸不着头脑。后来得知,原来是文章中有一段描写父亲跳下站台,之后穿过铁道去对面给儿子买橘子的描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违反了交通法规,而且还违反了铁路方面的相关规定。我就觉得有意思,照此一说,岳飞的《满江红》中一定有宣扬暴力的倾向了;而李白的许多作品,恐怕都与宣扬酗酒挂钩了。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同”与“不同”一定不能离开历史和彼时语境去分析。
一直以来,有关鲁迅作品该不该从教科书中剔除,争论极大。有人说与其让孩子们过早地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说什么“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上下工夫”。据说讲这些话的竟然还是几位作家。学校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以及课外活动时间的多寡,我看不出和课本里多一篇少一篇鲁迅的文章有半毛钱关联,至于那个日本的宫崎骏,我想说的是,难道有人还嫌中国的学生受日本动漫的影响少吗?
记得我初中读鲁迅文章的时候没觉得不好读,甚至还觉得鲁迅的文章比较有趣,读来很长见识。如今初中生们的能力如何?看一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汉字听写大赛”自当了解,比之前该不知强了多少!金圣叹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难不成现在又要加上一个“少不读鲁迅”吗?其实,我以为不是鲁迅过时了,而是我们的教育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过时了。至于有一线教课老师说鲁迅遣词用字有不符合规范处,这其实是一个对文学作品文字“同”与“不同”的认识问题。其实不光是鲁迅,甚至也不光是现代作家,几乎所有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鲁迅的文章的确深刻,但并没有要求老师一节课就给学生讲明白,我以为只要把能讲的讲通了就很好,怕的是有些教师连讲通的能力也没有。
有人总是纠结于鲁迅的文章,我以为不是纠结鲁迅的文学水准与文字能力,而是纠结其完全区别于他人的文风,不同的文风就像不同的菜肴,当软糯香甜成为主流,对身体乃至思想的营养倒成了不是那样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