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先生纪事
2014-03-21刘益善
●文/刘益善
徐迟先生纪事
●文/刘益善
徐迟先生1914年10月15生于浙江南浔,1996年12月13日逝于武汉,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纪念。我有幸与先生在同一单位供职多年,并有多次亲密相随聆听教诲的机遇,受益终生。这里挑选两件与先生有关的事情写出,以示纪念。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夜访创作室事件
我将这件事说成事件,是因为湖北文艺界在“文革”后期发生这样的事,确实是一件不小的事。我的日记记载,1976年5月29日晚上,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看望徐迟与黄声孝,我和沈毅参与接待。
朱洪霞原为武汉重型机床厂工人,时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总工会副主任;夏邦银原为汉阳轧钢厂工人,时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九届、十届中央委员;胡厚民原为武汉铸钢厂工人,时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常委、省总工会副主任。这三个当时的显赫人物,没与省文化局与省文艺创作室两级领导打招呼,夜访徐迟与黄声孝,是要干什么呢?
黄声孝是宜昌港务局的码头工人,也是著名的工人诗人。他写的“我是一个装卸工,万里长江显威风,左手搬来上海市,右手送走重庆城”是名句,当时的革命样板戏《海港》中有两句唱词“装卸工,左手高举万担粮,右手托起千吨钢”,应是蹈袭他的诗句。徐迟在六十年代就亲自辅导过黄声孝写诗。黄声孝的文化水平不高,他的诗句有气魄有奇想,将这些如珍珠般的诗句用蚕豆大的字写在一张大纸上,得靠别人帮他用线串起来。1962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黄声孝的长篇叙事诗《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这是徐迟与他一起谋篇布局,告诉他如何用诗句写人物,如何结构,如何抒情而写成的。长诗的封面题目,是徐迟亲自题写的。那是徐迟特有的书法,隽秀而柔韧。黄声孝在“文革”期间,被一些人利用,经常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歌,配合形势,颇有影响。其实黄声孝当时的许多诗歌,是编辑给他打电话,让黄声孝在电话里说几句,编辑就帮他写成了,重要的是借“工人诗人黄声笑”(“文革”中黄声孝曾更名黄声笑)这个名头。后来黄声孝调到长航创作组,住在汉口的长航招待所,那些要借用他名字来发挥战斗作用的报刊就更方便了,到招待所给他打个招呼,第二天报纸上就能见到“工人诗人黄声笑”的诗了。
“文革”开始后,文联作协遭到解散,人员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3年,在武昌紫阳路215号挂起了湖北省文艺创作室的牌子。创作室陆续从干校调回一些文艺干部,有《湖北文艺》编辑部,即“文革”前的《长江文艺》编辑部的;有音乐组,即“文革”前的音乐家协会;有美术组,即“文革”前的美术家协会;还有文学组,即文革前的专业作家。创作室相当于“文革”前的文联,但级别是县团级,隶属于省文化局领导。徐迟在“文革”开始后就全家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到他年届六十岁时,有关部门通知他退休,但后来他又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上班。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是他高兴。
武昌紫阳路215号是个很小的院子,院子里有前后两幢楼,前幢楼两层,一正楼带两厢楼,呈U字形,办公;后幢楼三层,住人。徐迟到创作室报到后,在前幢楼一楼的右厢住两间十几个平方米的小房子,单位还在二楼办公室边腾了一间屋给他做书房。徐迟回来时,除了老伴陈松外,小儿子徐健、小女儿徐音都回来了,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家的厨房在楼梯拐角处。
徐迟回到创作室时,分到文学组。文学组由沈毅负责,当党支部书记。文学组原来有作家碧野、辛雷、洪洋,现在又增加了徐迟。徐迟到了创作室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黄声孝把《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第二部第三部写出来。徐迟看到了黄声孝被某些人利用,把他作为政治的工具,心里很不安。徐迟向创作室党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帮助工人作家同时也向工人作家学习,这无疑很适合当时的文艺方向。创作室党委很支持徐迟,同意了他的方案。于是黄声孝就从汉口长航招待所搬来了,住在前幢楼二楼右厢的一间客室里。我是1973年10月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湖北文艺》编辑部,当时住在二楼一间六平米的水管房里,紧邻徐迟的书房,离黄声孝住的客房也很近。徐迟辅导黄声孝修改长诗时,有时我也在场旁听,他很细心,肯定黄声孝的句子,告诉他如何打磨,如何围绕人物来抒情叙事。具体细致的辅导后,黄声孝房间的灯光有时彻夜不熄,他趴在稿纸上,精心地创造他的诗句。
1976年5月29日的那个晚上,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到创作室时,还不到九点。我当时正在斗室中看书,沈毅找到我,说朱洪霞等人来拜访徐迟与黄声孝,让我去门房那里提两瓶开水,到黄声孝住的客室去帮助招待。我提了开水进客室后,看到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坐在客室里的床沿上,徐迟与黄声孝坐在椅子上,沈毅洗杯子,我帮沈毅泡茶。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当时都是四十来岁,看上去也并不趾高气扬。他们在徐迟和黄声孝面前,倒也谦和平常,大约他们都是工人出身,心里还存有对文学的那份尊敬与热爱。朱洪霞在武汉重型机床厂当工人时,就是个业余作者,写过不少诗。现在回忆,他们当时主要是问候徐迟与黄声孝,问了《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的创作情况,说了下文学要正面歌颂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并问徐迟与黄声孝在创作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如果有,告诉他们,他们愿意尽力帮助。徐迟当时回答说,没有困难,他和黄声孝一定会把长诗改好,歌颂工人阶级。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离开创作室时,大约是十点钟,他们在创作室呆了近一个小时。
朱洪霞等人夜访徐迟黄声孝,知道的人并不多,徐迟黄声孝也并没把这件事当做多大个事,那段时间,黄声孝还是改诗,徐迟有空就去黄声孝的客室或者到我的斗室里聊天,谈诗,谈读书。徐迟说,老黄的笔头这些年写坏了,大而空的东西太多,是被某些人引导坏了的。我以前就盯准他,要把他引上扎实的创作之道,你看现在,他变了。我一定要把他拉回来。当时我想,徐迟是在真心地帮助他。自从黄声孝搬到紫阳路215号后,那些想借用他的名字当工具的人,就很难得逞了。写什么东西,黄声孝会给徐迟说,徐迟往往就以要抓紧修改长诗为借口,不让黄声孝写那些配合政治事件的表态诗与战斗诗。
“文革”结束,全国各地都在清理“四人帮”及其在各地爪牙的反革命罪行。湖北的清理工作也在紧张进行,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也在清理之列。创作室党委与驻室工宣队曾找我谈话,询问朱洪霞、夏邦银、胡厚民五月夜访创作室的情况。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们受了什么影响?我说,他们好像没谈什么,主要目的是看望徐迟和黄声孝,他们说要写文化大革命,写造反派与走资派的斗争。我就这么实事求是地很简单地回答了他们。之后,创作室党委副书记徐寿基与工宣队程师傅又把徐迟、沈毅和我(黄声孝回宜昌去了)找到一起,还是谈朱洪霞等人来创作室的事情,我们几人说的情况是一样的。徐迟说,我们要实事求是,他们没谈的,我们不能编造,他们说了的,我们也不会隐瞒。最后商讨的结果是要写一篇揭发材料,与“四人帮”联系起来。徐迟和沈毅要我写,我是年轻人,又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他们觉得由我来批判比较合适。当天晚上,我到徐迟的书房找徐迟,问这材料怎么写?徐迟说,很好写。就说“四人帮”在文艺创作上鼓吹写造反派与走资派的斗争,就是要打倒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阴谋,朱洪霞他们夜访创作室,也鼓吹写造反派与走资派的斗争,秉承了“四人帮”的衣钵,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决不答应。我从徐迟书房出来回到斗室,连夜写了篇材料交上去,第三天即11月10日,湖北省文化局系统在湖北剧场召开全系统批判大会,领导要我上台代表创作室发言,我就照稿子念了一遍。现在看来,我在徐迟指导下的揭发是苍白无力的,实际上就是口号,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第四天,即11月11日,创作室机关召开批判大会,我写了篇稿子,在会上又发了一通言。我这天的日记写着:“两天发了两个言,昨天的发言稿被文化局的一个什么人拿去了,今天的发言稿做急用的包装纸。”现在想不起来那是做了什么包装纸。
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徐迟对我在这件事情的处置方法是满意的,我也得到了他的指导。
这件事带来的唯一后遗症是,1976年,创作室评选我为湖北省文化局系统的先进工作者,报到省文化局之后,没有被通过,原因就是朱洪霞等三人夜访创作室时,我在场。
若干年过去,朱洪霞、夏邦银在服完了刑期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在一个文件上批示,要有关部门安排好他们的生活问题。而胡厚民则在服刑期间去世了。
《哥德巴赫猜想》前后
作为大作家的徐迟,在文艺圈子里无疑受人尊敬,人人知晓,但在社会各行各业人群中,他们平时不接触文学,却不知徐迟是何等人也。徐迟成为那个时候国人尽知的人物或说大师,是在1978年之后。1978年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写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加“编者按”全文转载,随即各地方的大小报纸纷纷转载。一时间,凡能读书读报的人,无人不说陈景润,无人不议1+1那数学上的皇冠,无人不知有个大作家叫徐迟。徐迟火了,徐迟热了,徐迟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奇迹。徐迟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关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敬仰,机关团体,大中小学校纷纷请徐迟做报告,报纸杂志找徐迟约稿,出版社争着出徐迟的书,一些科研部门请徐迟去写他们的科学家。徐迟忙坏了,徐迟招架不了,徐迟坐飞机在各大城市飞来飞去,徐迟做报告,听众挤爆礼堂。
可是徐迟在发表《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在文艺圈虽说受到尊敬,但在非文艺圈、在社会上,甚至在官场,他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待遇呢?
1984年10月,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在黄石海观山宾馆举行全省新闻行业的记者编辑职称培训考试,通过考试者即可参加职称评定。参加培训的报刊社人员有一两百人,其中有不少年龄较大且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为了获得一个正高副高的职称,也屈尊参加培训学习。我当时和一批同事也参加了培训。11月2日中午,黄石市委市政府举办宴会,招待全省各地前来参加培训的人员。会务组给每人发一张宴会券,粉红色的纸印成扑克牌般大小,参宴者凭券入席。我那段时间真没好好学习,写了一二十首诗,与黄石文学界的朋友李声高、龚去浮、胡海波等经常聚会,喝酒谈诗。反正考个七十分,通过资格绝无问题。这天刚好胡海波到宾馆找我聊天,谈到凭券参加宴会的事,胡海波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绘声绘色。胡海波当时说这个故事可能是见景而生回忆,随便说说而已。但我听后却哭笑不得,久久无语,而且终生难忘。
大约是1977年七、八月间,徐迟一个人到了黄石,也住在海观山宾馆。徐迟喜欢往下面跑,不愿久呆在城市里,他说下面有新鲜空气,有新鲜事物,可认识新的朋友,听到新的故事。徐迟到黄石,时任黄石市文艺创作室主任的李北桂一手接待,胡海波参与陪同。李北桂1949年参加革命,写了黄石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贼狼滩》,曾得过徐迟的教诲,后来担任过黄石市文联主席、市委宣传部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北桂和胡海波对徐迟尊崇有加,安排徐迟到大冶钢厂参观,走访华新水泥厂和源华煤矿,考察汉冶萍旧址,踏勘古铜矿遗址铜绿山。
那段时间,海观山宾馆正在开一个黄石市的科技大会,那天会议闭幕,中午举办宴会。李北桂是会议参与者,离不开身,就让胡海波陪同徐迟,黄石市创作室司机小张开车,去铜绿山看遗址,并叮嘱他们中午赶到宾馆参加科技大会的宴会。
但是李北桂没想到那天中午参加宴会要凭券,当会务组工作人员把他和小张的宴会券给他时,他才想到俆迟和胡海波中午要回宾馆吃饭,而且他对他们说过是参加宴会的。李北桂当即就给发宴会券的工作人员说了情况,工作人员说这券是按名单人头发的,你想多要就去找会务组长,并告诉他会务组长的房间号。这李北桂平时不求人的,身上那种文人的清高是免不了的。但为了徐迟,他决定去求人了。
李北桂找到会务组长,对会务组长说省里来了位老作家,正好住在海观山宾馆,能不能给两张宴会券,请老作家和陪同人员一起参加宴会。
那会务组长是市委或市政府办公室的一个副主任,对李北桂也熟,但对文人一贯看不起,不就写点小说诗歌的么?凭什么那样清高不愿理人。呵,今天你求到我了,老子就不给券,看你怎么样?那会务组长脸上皮笑肉不笑地对李北桂说:李主任,按说两张宴会券,小事一桩,但我不能给你。如果我给了你两张,张三也来要两张,李四也来要两张,那不就乱套了么?这参加宴会的人员名单,是市委领导圈的,我没权力决定。要不你去找找书记,他在某号房间,让他批准吧!
会务组长给李北桂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李北桂气得无话可说,扭头就离开了会务组长的房间,心里骂一句狗东西。他决定不就此罢休,找书记就找书记,不信就弄不来两张宴会券。
李北桂找到书记的房间,敲了敲门就进去了。书记正在看科技大会的闭幕词讲稿,待会他要在会上念的。书记从讲稿上抬起头,问:北桂同志,有事么?
李北桂说了老作家徐迟来黄石深入生活,住在海观山宾馆,书记能否抽时间见一见,中午顺便让老作家参加宴会,也算是书记对我们创作室工作的支持。
书记站起身,在房间里走动了一下,问:这徐迟是什么人,写过些什么作品?
李北桂说:徐迟在四十年代就有名了,解放后写诗写小说写报告文学,代表作有《美丽·神奇·丰富》、《祁连山下》、《一桥飞架南北》等,在国内享有名望。“文革”中下放、进“五七”干校,才“解放”不久,正在搜集材料写新的作品。
李北桂一口气将徐迟做了介绍,生怕书记不了解。
书记在房间里又走动了几步,皱了下眉头说:北桂同志,我看就算了吧,这科技会闭幕忙,我对这位作家也不了解,我就不见了,你接待一下就行了,好么?
李北桂只好从书记的房间里出来,气得直哼哼。十一点半钟,司机小张开着车把徐迟和胡海波送回宾馆。胡海波陪着徐迟在房间说话,小张到李北桂的房间说:这徐迟老头了不得。他的风度、谈吐、学识的渊博都令小张这个小青年折服了。李北桂不听小张说徐迟,只说让他中午到外面找个好酒店请徐迟吃饭。小张问:不是一起参加宴会么?李北桂摇了摇头,把上午做的努力碰的钉子说给小张听。小张一听,大骂这些狗东西,有眼不识泰山,说:李主任,你先去陪陪徐老,将我的宴会券给我,我一定给你弄回两张券来。注意,我不回来你们不要出房间,你们去吃饭会晚一点。
小张从李北桂手上取了一张宴会券,没等李北桂说什么,就匆匆走了。李北桂只好到徐迟的房间,和胡海波一起陪徐迟说话。小张果然在半小时后来到徐迟的房间,交给李北桂两张粉红色的扑克牌大小的纸券,说,这是徐老和胡老师的宴会券,你们快去吧,现在人不多。
胡海波的故事讲到这里,才开始给我揭谜底。原来小张拿了自己的宴会券后,找了一张人不熟的桌子坐下来,把券往桌上一放。别的人也学他样把券放到桌上,他就把大家的券收到一堆,在收的时候他故意把券散落在地上。他赶忙蹲下捡宴会券,顺势把两张券塞进了他的凉鞋里。服务员每桌收宴会券,手里抓了一大把,收到小张这桌时,小张主动把一卷宴会券交给服务员。那服务员连说谢谢,哪里还去数哩。小张在半个小时内吃完饭,推说有事先走,赶到房间给徐迟和胡海波送他藏在凉鞋里的两张宴会券。
半年之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隆重发表。黄石的书记想结识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便打电话给市文艺创作室的李北桂,要李北桂把徐迟请到黄石来,他要亲自作陪。李北桂只能答应,他能说徐迟半年前来黄石他当书记的不愿见的事么?李北桂一直没请徐迟到黄石,书记后来再问,李北桂就说徐迟太忙,安排不过来。书记只好遗憾了。
徐迟一生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自弃,在他生前,我有多次机会可对他讲黄石宴会的故事,但我终究没说,我不想让他知道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