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刍议
2014-03-21张春涛
汪 注 ,张春涛 ,宋 琦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伟星置业 人事部,安徽 芜湖 241000;3.芜湖金源集团 社会关系部,安徽 芜湖 241000)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举国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属性,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新的方向。[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加以革新,从而适应新发展格局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适时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夯实根基:强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为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换言之,从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必须能够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彰显自身技能的实践性、实用性、对应性。[2]考虑到现代职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多元性、层次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应予以进一步巩固与强化,达到先“固本清源”,再“开枝散叶”的效果,避免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一般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如下。
(一)职业通用能力
指在校大学生和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均应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自我学习与知识技能更新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承担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信息应用技术基础、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经济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与听力、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
(二)职业专项能力
它指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技能。具体而言,职业专项能力包括娴熟的岗位服务技能技巧(如导游带团技能、景点讲解能力、景区服务和管理能力、酒店服务能力以及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岗位督导工作能力、自我和员工的激励能力、资源的协调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外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承担职业专项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公共关系、现代酒店管理、会展事务管理、旅游策划实务、会计实务、民俗旅游、旅游专业英语等。
(三)社会适应能力
该能力指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强烈的旅游行业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该能力还涵盖了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承担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旅游文化学、美学、口才学、心理学、社交礼仪等。
上述能力的具备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质量能否达标,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基本能力体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但不能随意动摇,而应予以坚持、巩固。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清理、创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敢于淘汰某些与时代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的知识构成或理论成分,确保该体系自身在知识结构、知识内涵上的先进性、时代性。
二、强化辅翼: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拓展
立足于坚实的基本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落在专业能力的增长(拓展)上。[3]“拓展”能力就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使用基本能力,进而对其进行“增值”的能力。这一能力由下面几项分属能力构成。
(一)技能融通能力
指对具体而微的知识、技能做有力的、灵活的综合、集成和自我转换,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出积极反应的能力。换言之,技能融通能力就是技能“内化”、为我所用的能力。当下,各个行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融通能力都提出了颇高的要求。“一专多能”不仅是字面上的提法,更是工作中的要件。以单个导游员为例,他(或她)所担负的任务并非单一的景区讲解或景区服务,而是相比之下更为庞杂的旅游现场接待、旅游资源调配,甚至包括旅行社基层行政管理等事务,这无疑对其口头表达能力、策划与组织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细部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有鉴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极调动已有能力,形成新的能力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知识转化能力
指对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知识加以转化,将它们提炼、萃取后变成较为出色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实现,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学生自身的危机意识与求知意识,或者说,对从事旅游管理职业的天然敏感和满足敏感所需的知识(技能)获取冲动。在危机意识的刺激下,学生会拥有时不我待、自我上进的动力。同理,在求知意识的作用下,学生乐于、急于获得新知,对崭新的外部信息保持足够持久的关注力;二是培养方建造的转化机制。就本省内多数高职院校而论,知识转化机制主要由实习实训平台、校企互动合作构成(应承认的是,和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省份(苏、浙、闵、粤等)的高职院校同类机制相比,该机制在构成主体数量、转化效率这两大指标上明显落后,其症结在于本身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程度偏低,继而在某种意义上阻滞了转化机制的优化过程);三是培养方委托特定的培养者(教师、兼职专家等)对受培养者的系统培育。包括课堂教学、旅游企业内的流程熟悉、案例参与、实地上岗、分阶段实践目标达成及效果评估等。
(三)创业(创新)能力
指在技能融通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深化个人素质,使自己具有独力的业务处理能力或自主运行相关经济实体的能力。用新近流行的方法来表述,那就是少数素质超群、能力卓越的学生在适当的时机,把握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自己为自己打工”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三、芹献之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打造专业实训的动态管理体系
2000以来,安徽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加大了实训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并将其主要分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导游业务专业技能实训、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等模块。实训环节的开设、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围绕前述能力体系的建设来进行。就实训管理体系建设而言,打造动态的实训反馈机制势在必行。
实训反馈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分为实训稳定程度评估及实习者与相关流程耦合度评估。实训稳定程度评估考评的指数有三: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参与实训的忠实程度,考察内容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派出受训学生的总体质量、专业师资配合实训的力度(频次)、受训双方在合作关系上的良好程度;二是实训单位(如合作企业)对受训者的接收力度(含接收人数、安置岗位的重要程度、分配给受训者的企业资源总量);三是实训程序的完整度,考察的是实训全程发生故障、障碍的几率及排除障碍所采用的方法和损益度;实习者与相关流程的耦合度考评的是受训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所属专门岗位上相较此前的在岗人员梯队当中所处的层次,尤其是学生在各个受训阶段的综合能力递增(减)情势,继而立体化地反映该受训者的能力发展轨迹。综言之,实训反馈机制带有鲜明的多维、动态特征,相较其它机制,最能描摹、检测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本体当中最生动、活跃的活力因子,故而它的建设价值不言自明。应注意的是,实训反馈机制建设要坚持常态化、动态化。为此,实训的委托——承接双方都应及时对受训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督查与关注,凭借情况通报、数据共享、双边协商、教师驻点等途径,切实履行实训宗旨。
(二)妥善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学
可以说,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既有利于把多年来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又利于检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与技能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离不开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功用的发挥。[4]由此,妥善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显得颇为必要。但不应讳言的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参与难免有精英化之弊。为了兴利除弊,旅游管理专业应侧重于参赛高级别大赛的后备选手的“普选”,把突击式的选拔改造成日常式的、观测式的轮训,实实在在地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多组织专业基础层面上的常规赛、校内赛、年级赛,缩短比赛周期,增大比赛的竞赛度,佐以面向全体专业学生的竞赛辅导和形式多样的才艺展示,藉此尽量唤起绝大多数学生搞好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自觉性。
(三)以专业为基点,建立多向、复合的经验交流平台
经验进步的根源在于兼容并包的交流。旅馆专业的实操性远远大于理论性。单就导游一门学问来讲,闭门造车的结果注定是“出门不合辙”。在很多时候,课堂培养的往往是应试的高手,而他们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不啻千里。真实环境对从业者的磨合与砥砺才是造就英才的熔炉。然而,横贯在广大在读学生面前的难题——时间差,总是会使他们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老人”(有常年从业经历,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带“新人”(准备进入旅游管理职场的各年级学生)似乎因象牙塔围墙的阻隔而丧失了应有的效能。这便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设置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待决任务:“破墙”,推倒拦在校外“老人”和校内“新人”之间的通讯屏障。为此,除了必要的媒介手段(各类网络交互平台)之外,沟通效果较好的校外专家座谈会、优秀毕业生返校座谈(演讲)会、专业课师生交流会等等,都可以予以普及。
(四)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投身自主创业
伴随大学生自主创业潮流风起云涌,旅游管理专业没有理由甘为人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拉开自主创业的序幕。在这幅蓝图的绘制过程中,学院、系部责无旁贷。依据江苏省类似专业的经验,由学院牵头、本专业师生共建创新创业联盟的做法足资借鉴。[5]简单来说,即学院多方筹措启动资金(如设立创智基金、吸引社会游资参与等)并提供有限担保,评估创业风险,审慎考量大学生上报的创业项目,“孵化”较有前景者。系部根据创业学生的提请,给予知识和技术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系部——创业学生双边共建的创业活动。抛开这种做法在安徽省被借用、推广的可行性不谈,其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则值得嘉许。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以系部为主体,以部分学生为前导,集中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展会布置、会展策划、旅行社经营的“土壤”中“深耕细作”。踏踏实实地付出耕耘的辛劳,终究会有不菲的收获。
[1]张和.旅游管理创新性人才的发展建议书[J].改革与开放,2009(10):195.
[2]周丽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6-48.
[3]吴小伟,李巨澜.借助相关学科优势培养旅游本科人才——以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2013(6):39-41.
[4]傅小平.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13.
[5]邓应华.湖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2013(1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