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作为本位重构语文课堂

2014-03-20谢红旺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言说语文课堂音乐

一、为什么以写作为本位?

(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以什么为本位?

调研表明,80%的语文教师都是把语文课当做阅读课来教。但这种教学时是学生言语生命的短视,遮蔽了学生内心的表达需求,抹杀了语文的诗意和课堂的生长力。

重读轻写,是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过多的停留在工具这一层面。阅读本位的课堂的教学方式,几乎成为讲读教学的一统天下。其要求一是“讲透”,二是“多练”。为了讲透,自然离不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离不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离不开满堂灌。教师无形中占据着课堂的中心,明知这种教学只会使课堂失去活力,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以阅读为本位,写作为附庸的格局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读而读,把阅读作为一种孤立的能力和目标,这阻止学生成为言说者,抑制学生言说欲望,其精神世界只会越来越贫乏。语文的功能应指向说、写,只有在说、写的言语表现中,听、读才有目标和能力可言。以阅读为本位的课堂,较之于写作本位课堂而言,只会戕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

(二)以写作为本位应解决哪些问题?

1.打破阅读本位的教育范式,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寻求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重构符合学生需求的语文课堂,以培育学生的言说意识为目的,为学生言说表达服务。

2.实现阅读与写作相融,以写作催生阅读。

3.从课堂走向学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丰富性、分享性。

写作本位语文课堂,基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写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从接受性阅读走向分享性阅读,从阅读本位走向写作本位,从知识训练走向人的素养的塑造,真正为“人”的发展服务。

二、以写作为本位的课堂实践

(一)写作为本位课堂的理论框架

潘新和教授说:写作本位更有利于构建较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理由如下:

1.写作本位课堂是指向学生言语生命的课堂。语文教学能力层面应指向说和写。听、说、读、写四种中,听读是准备、积累,说和写是延伸、目的,写包含了读,也能带动听和读。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语文能力,更重要是为学生言语生命表达、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奠基。

2.写作活动兼容了阅读活动。写作的主体在写作时必须同时具备作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写作行为始终隐含着阅读。阅读有益于写作,写作更能促进阅读。阅读的感想只能通过写作,才能清晰、深刻的呈现。同时,写作必然会促进学生去读更多的书。

3.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养护学生的心灵。它更顺应学生的言语天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适合学生进行分享性的学习。所以,以写来统摄听说读的学习,比读来统摄听说写要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二)写作本位课堂的实施路径

孙绍振教授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并不能自发的拥有自身的言语。启发学生写作主体的觉醒,让学生获得自己的话语自觉和能力,这是共同的愿望,但是要完成这项任务,关键在于从现存话语中挣脱出来。

写作本位课堂试着打破为读而读的阅读范式,将写作作为催化剂,引领学生更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的批判力、创造力、想象力,体现课堂的系统性、有效性、多元性、兼容性、生长性的特点。

1.读与写结合,实现课堂的系统性。

以写作为本位的课堂力求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割裂四者关系。不是只为阅读而读,不是以一种标准的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我们预设的框子里的教学。写作本位着眼于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关节,注意学生的言说需求和思想的个性,教师需要做的是中立的看待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真实的再现课堂的发生的思想碰撞。学生的言说是独特的,不能被老师的标准所取代。

案例:美国语文《项链》怎么教?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个性化地展现课文,进行恰当的阅读提示

(三)系统的练习

1.思维与文学

批评家之角:文学批评家Edward D. Sullivan宣称:《项链》这篇小说的矛头并不是指向道德的,诸如“诚实是最好的方针”,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盲目的机会原则”在起作用。你同意还是不同意批评家的观点?引用证据证明并支持你的观点。

2.写作选择

项链续集:你认为,还清债务,发现了项链的真正价值之后,玛蒂尔德现在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续集,解释她是怎样向命运妥协的。

演讲计划:应用俗语“成功是正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幸福则是正在想着你得到的东西”分析《项链》中的人物形象。在演讲笔记中解释你的思想。

美国语文教育研究表明,《项链》的阅读是为学生的言说铺设平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让学生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想象性思维,以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以说、写为通道,打通说、写和阅读的关节,体现了美国语文教育训练的系统性。而我们的教学实践基本是围绕文本的属性,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文本知识,这样的课基本是接受性的阅读,以阅读为本位的课堂。

2.为写作而学习,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写作本位课堂需要打破教材选文的限制,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依据需要学生需要顺从的改变选文类型,精选阅读文本,悟得写作之法,达到满足学生言说表达的要求。

所选案例的作用体现在读与写上,从读中进行研究、自省,然后明法、效法、取法、用法,最终落在写上。如以《祝福》、《孔乙己》为案例对比阅读,来体会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如以《项链》、《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体会小说的结尾艺术,体会人物的命运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讽效果。endprint

附学生的习作:

自由

吴鹏

小时候,天天回家便是被父母守着写作业,写错了便要重写,很郁闷。眼神空洞的看着父母,任其对自己进行安排和惩罚。反正我对父母已没有要求,反正已经习惯了。

不过,初中有一段时光值得我回忆,每天骑着自行车,和同学们一起比赛,那时的脸上是微笑的,每个同学都在大声的喊着,狂叫着,嘴都快僵硬了,但心是快乐的。

更高兴的是,班主任是如此的漂亮,我们几个男生特别来劲,总眯着眼睛等老师上课,看她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始终保持微笑,以表示我们是认真的。(描写的作用)

哈哈,其实我们是什么都没听啊。(结尾艺术的运用)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阅读指向写作,写作反哺阅读。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相机教学,让学生为写作而学,为生命意识而写,写作不会是一件痛苦的事。

3.电影、音乐的解构,实现课堂的多元性

电影、音乐世界的解构其实是另一种写作,它可以更真实的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电影和音乐构建的语文课堂,学生喜欢。它可以解脱考试的镣铐,可以打破语文字词句的知识系统,直观、形象牵动学生的情绪,言说是一种自然。

有人会说,受很多条件限制,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40钟概念很难完成电影或音乐的深度解构,所以语文课堂和电影、音乐无法兼容。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课堂不是老师的专用场所,课堂也不一定需要老师来控制住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交流,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成果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对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再学习和思考。这样,把传统的课堂转变为学堂,教师只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创作、评价,课堂内容和形式更丰富。

例:对电影《霸王别姬》、《海上钢琴师》、《岁月神偷》等电影进行专题研讨;对音乐《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等节目进行评议,如《十一年》——北漂族的奋斗辛酸史、《伤》——42岁音乐原创人的心路历程等,学生通过音乐能找到自我,认知自我,感化自我,以此为话题进行音乐解构,学生也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操作方法:每周布置电影(音乐),学生回家做好观看、解读、评价工作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自选的电影(音乐)进行分析、探讨、评价工作

每周设立一节电影(音乐)评论课,由学生进行相关展示工作

写好电影(音乐)评论文

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部经典电影都是一个传奇。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平台,生成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惊奇。

附:学生的经典评论:

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理想注定与孤独为伴。当你还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你能预见自己的孤独,但你可能无法像陈蝶衣那样安放自己的孤独。

——李思意《霸王别姬》

随心而动,起舞飞扬,音乐渗透我的肌肤、血液、灵魂,我听到了灵魂的跳动,触摸到了音乐的温度,闻到了音乐的味道,看到了音乐背后的故事。

——楼倩文《中国好歌曲》

4.辩论、演讲,实现口语与写作的兼容性。

讲什么,如何说服别人,写作之始就要考虑读者反应。学生的说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写又是说的一种观照。

操作方式:

以辩论和演讲方式进行活动,如《新闻周周讲》、《我说故我在》演讲会、新闻辩论会等。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道德能不能绑架新闻的真实——砍“柴”还是挺“柴”》

附:我觉得,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新闻时,不能人为的加进自己的感情倾向,同时还不能人为的扩大新闻背后的故事,必须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完成新闻的报道。你在报道《矿工的讨薪故事》之后,是否观照到新闻报道之后的再一次伤害,所以,我以为,新闻应真实而不能注入人为的道德情节。——宋皖北(正方)

柴静的人文关怀让我们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实真相。这更能让我们接受新闻的正能量。——陈佳敏(反方)

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入课堂,面对真实事件,你呈现什么,如何呈现,同样是写作。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去了解新闻。但学生的成长不是单线的,而是辐射式的。他们有这种好奇和能力去解读身边的新闻大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其大开窗户,引进新的元素,让他们带着好奇生长。同时,对于某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学生同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5.写作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的生长性。

以《青龙偃月刀》为例,结合家乡民俗风情,进行一次民俗文化调查,写调查心得。在感受刀中故事、刀中文化之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相似的例子,如:篾匠、弹棉花匠、碾坊人、手工编织人等近似消失的传统技艺的坚守者,与何爹身上有着相似的遭遇,学生在生活中搜寻历史记忆,感受家乡乡土文化,写作自然而成,课堂也富有生长力。

1.走近家乡故里,感受家乡独特民俗风情。

2.搜集资料、整理成文

3.QQ交流、集中展示

附:文秘班孙晓露的龙门古镇民俗调查手记:

如《青龙偃月刀》课文里传达的声音一样,很多的传统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了,不能不让人产生伤感之情。

手工作坊还有一些,依稀可以看见墙头有这样的广告:纯手工制作,材质古朴。但很少能亲眼看见老人用手工编织那些草帽和斗笠。豆腐的磨坊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发黄的把柄可以告诉我们,现在的人已不再用它了。庆幸的是,龙门的古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我还在里面见到“青龙偃月刀”了,我也终于明白韩少功为什么要以青龙偃月刀来命名剃头刀了,也明白何爹的坚守有其独特的悲怅和孤独了。

这样的活动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的准备,要了解相关的资料,要完成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活动,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力,还需要相互间的合作。不过,这种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以写作为引领,构建适合学生思考、运用、实践、反思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既完成了阅读的升华,也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相融的有机渗透。endprint

(三)写作本位课堂的问题及突破

写作本位课堂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1.课堂时间的限制。40分钟的时间,有时很难铺展一些写作活动,学生的现场写作囿于有限时间和学生的学情,效果会打折扣。

2.教材的限制。教材的选文有其体系,教师需要打破其编撰体系要求,重新进行设计,对一线教师是一次挑战。加上没有相关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很容易产生无效课堂。

3.应试的挑战。在习惯了功利性的教学之后,惯性的思维很难改变。

本文尝试做到了以下突破:

1.重构课堂组织形式。先学后教,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由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主合作学习、研讨、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言说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评价能力,实现语文的本质功能,而不是为考试服务。

2.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接受性学习到分享性学习的转变。写作本位课堂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

3.突破教材与课堂的限制,实现课堂到学堂的转变。写作本位课堂更侧重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阅读材料,引进许多新的元素,实现有效阅读、联系社会生活、关心学生发展。

三、写作本位的语文课堂的反思

(一)写作本位课堂的收获:

1.课堂变化:由课堂走向学堂。打破以阅读为本位、以考试为目的的讲读教学、打破教材选文的限制、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变接受性阅读为分享性阅读,以写作为平台,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

2.教师变化: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用写作反哺阅读,重构课堂形式,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3.学生变化: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能在写作本位课堂中找到自我的存在,体会到写作不是痛苦的,而是言说生命的需要。

(二)从目前看,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跟进

1.教师的观念尚需改变,学生的活动多了,教师的传统教学受到了冲击,教师觉得这种教育不可接受。

2.教学理念能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推行,能否禁受住应试教育的考验。

3.教材的编撰体系和教学实情不相符。教学实践大体上是完成教学规定篇目,教材编定的表达与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不多。

四、总结:

卢安克在他的博客里说:“标准化教育”是一种“让人心死去”的教育理念。可这是我们天天面对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教育产品。我们就像屠夫,挥起考试的利剑,斩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新的空间,存放他们的想象力;能给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催生他们的创造力;能给学生言说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批判力。如果说语文是一首美丽的诗,那么教师是吟者,学生是歌者,二者相伴前行,诗化人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陈隆生.语文课堂“学情视觉”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谢红旺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城镇职业高级学校 31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言说语文课堂音乐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