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2014-03-20曹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景生活化创设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可见,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贴近生活化呢?

一、巧用范例,寻找教材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课外;立足教材,面向生活,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心理特征等结合,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找到教材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一)从生活应用入手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语文失去“生活”这一源头,就很难“活”起来。

以生活应用为目的来创设生活情境,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到知识。比如教学广告时,先让学生根据平时看电视的积累,每人说出几条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诸如福满多方便面“福气多多,满意多多”、优乐美奶茶“原来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德芙巧克力“奶香浓,丝般感受”等,让学生评评这些广告词的优劣,提出脑白金因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带来的官司。学生兴趣的浓厚程度无法形容。在教学广告的特点、类型及写法后,布置作业因势利导,让学生挖掘当地的土特产资源,如蟹黄汤包、肉脯等,为这些特产写广告词,要求能言简意赅地说出其特征,为其销售打开门路。

(二)从人文关怀入手

个体在生活中亲身感受的、心灵触碰的事情,印象最深刻,也最有认同感。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蒙上眼睛在纸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激励性格言,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己写下的文字。学生面对自己不工整的字体,嘘嘘不已:失去视力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样他们对这篇外国散文没有了陌生感,从内心生出对海伦的崇敬。再者,教师联系著名口书书法家和志刚的感人事迹,提出讨论课题:“给我一点优越我可以创造奇迹吗?”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进行精神上的洗礼。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体验生存、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从而得到人生意义上的深刻感悟。

二、优化过程,使语文课堂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入源头活水,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必然会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

(一)课首导入——创设生活化情景

创设情境必须理论联系生活,把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等个性差异结合起来,全面设计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主体的精神效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反之,则会适得其反。而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课首导入情景的设计更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在导入时,教师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姜孟之的《一双手》一文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他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我“偷偷地”拿起母亲的手,仔细地端详:啊!这……母亲的手,似乎是一个地球模型,有高山也有河流,一双手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指甲秃得不能再秃,我把母亲的手往我脸上蹭了一下,好痛。

这样的情景导入,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联想,触及学生心灵,如果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课中展开——创设活动化情境

情景性学习的倡导者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景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促进其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

1.学演角色,体会情境

语文课堂中教师大多会运用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其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另外还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实现情境再现,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既用脑子想,又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动手演,用心灵去感受,多种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唱词曲,共鸣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唱一唱,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教学诗词时更能运用此种方法,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等等,课堂上听歌,课后学唱歌,诗歌背诵的枯燥乏味荡然无存。

3.学用实物,演示情景

学生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能将生活化的资源适度取舍,巧妙整合,就能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比如,一些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把参观风景名胜时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一边展示照片,一边介绍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课中展开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产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课尾延伸——展现更广阔的生活舞台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通过学生的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节课的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课尾一环节要将课内教学有机延伸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堂里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课尾要召唤和驱动学生将课堂生活中学习所得,拿到生活中去确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放眼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刘国正先生说:“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一翼,自然无力飞行,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因此,语文教学一定是注意课外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事,眼前的景和物,充分运用图书馆、阅览室、教室书报角、家庭小书架等,广学博览,真正把课外的任一空间变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的阵地。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学生生活在语言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的语文能力熏高了。”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孔建.激趣:人本语文教学的先导[J].学园,2010,(11).

[3]卢雁红.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2002,(01).

(曹剑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2145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景生活化创设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情景交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