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外国小说欣赏》教和学的桥梁
2014-03-20屠丽萍
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由于其理念新颖,内容丰富,编排独特,被不少省市纳入选修模块。但是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和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与课程存在隔膜,没有打通,有一种无法“入乎其内”的感觉,自然就很难到达“出乎其外”的境界。因此,要使这一门选修课程取得实效,就须设法架构通往《外国小说欣赏》的桥梁。
一、明确文本的定位
如何教和学《外国小说欣赏》,需要有一个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单独提出小说教学的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仅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选修课程中,将小说和戏剧要求并提。浙江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根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实际,制定了《<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同时,将教学基本定位为欣赏。结合编者的意图,编者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因此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中,要定位于欣赏,兼及例文性。
这就意味着,师生要注重精读“这一篇”。正如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指出:“教学应该着重帮助学生读出文学的味道,找到阅读‘这一篇作品的要津,架设桥梁,到达文学的彼岸。要把文学和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心理图式,还原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以作者的人生经验来帮助理解作品;同时重视读者(学生)的生活经验,读者(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关于教学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思考和建议》,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由于注重精读“这一篇”,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所以应适当顾及小说文本的“例文”性质。王荣生认为:“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性质。”尽管这些例文,有无数个欣赏的点和面,但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其相应话题来进行,而不要过多的逾越。在欣赏“这一篇”时,话题成为教学的“纲要”,渗透于欣赏活动中,不要过多的枝蔓,做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同时,通过话题中相应知识的把握,更好地指导师生的鉴赏实践,做到既要见到一颗颗活生生的树木,不忽视大片森林的存在。
二、研究教材的体系
该选修教材编写,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话题,有别于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耳目一新。
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具体的说:
1.“阅读”部分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的小说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的小说可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2.话题大体上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话题又分解为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是教学重点,必讲必学;后者是否讲解视情况而定,大致了解。话题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3.“思考与实践”,不同于传统教材中巩固性、补充性和辅助性的作业,而如教科书“前言”中所言“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可见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强化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悟,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写作能力。
4.“链接”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教师拓宽课外阅读指示方向和范围的。
同时应注意到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与“目”的关系。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要素的知识,16篇小说是“目”,是体现话题的“例文”。每个单元后的“思考与练习”是另一种“目”,关涉到教科书“前言”所说的,“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甚至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这三者的关系,有论者将其表述为“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
三、弥补知识的空白
传统观点认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如今认为,现代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主编曹文轩教授在谈到此教材时,曾说“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然而不少教师面临文学理论知识陈旧,现代派小说知识缺失,对外国小说的认识不够透彻的困惑,以至于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外国小说教学的瓶颈,影响到教和学的有效达成。面对《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对大量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认真补课。胡勤提出,“知识更新是教学的突破口”,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文学要素,清洗陈旧的认识,建构新的知识范畴。“以便读者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新范畴里对话”,使我们有更多的方法解读小说。
教师在实现上述要求后,如何来向学生讲授呢?既要归纳话题的知识,更要借助具体的作品加以落实,而不是乏味的阐述,下定义式的考查。如《墙上的斑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它是属于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在引导学生自读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关注话题“叙述”要素外,着重体悟和归纳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如以“斑点”为起点,诱导学生理解主题的复杂性,涉及历史、文明、宗教、文学、人生等;通过内心独白,展示自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精神活动;采用自由联想,打破时空的界限;利用蒙太奇的手段,不断跳跃、穿插展现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通过解剖麻雀,达到窥一斑见全豹的效果,使学生对意识流的小说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endprint
又如雨果的《炮兽》由三个场景连缀而成:第一场景,炮兽肆虐,惊心动魄;第二场景,人兽大战,紧张激烈.;第三场景,赏功罚罪,跌宕起伏。通过场景分析,明确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描写;结合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分析场景在给全篇“定调”、渲染气氛、引导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功能。
总之,要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梳理外国文学知识,能够判断外国小说的类型,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小说的特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阅读和阐释不同类型的小说,转换欣赏小说的观念,最终实现提升审美品位的目标。
四、设计好教学环节
每一篇小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我们每个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也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考虑课堂上如何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学情,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就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揣摩文本,体悟文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如从学生的误读点入手,如预习《素芭》时,不少学生将其结尾(“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误读,将这位“会说话的姑娘”当作素芭。以这一误读,作为课堂讨论的切入口,作为师生研读文本的起点。依次研读:你为什么会把素芭当作新娘?为什么新娘不是素芭?为什么新娘不能是素芭?从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看,探求素芭悲剧的必然性。人物与自然环境描写的关系来看,凸显她在这个世界中的无助。
如从学生疑惑点入手,如《礼拜二午睡时刻》,学生自读过程中,这个儿子真的是小偷吗?作家故意躲在文本的背后,没有出来认定,学生也各执一词。作者为什么偏要采取模糊化的写法,将其处理成一位疑似小偷?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分别从母亲的形象决定了故事细节设计的角度,从作家的创作动机来的角度,从课文中枪杀的这一段补叙性的文字的角度,展开讨论,体会作者对母爱感情的描写是有分寸感的,内敛而不放纵,体现了作家驾驭感情的能力。
也可以从比较入手,如将《桥边的老人》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孙犁的《荷花淀》作比较,来体悟其反战主题的表达方式;如《丹柯》与鲁迅的《药》作比,通过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来体悟作为“这一篇”的独特性。可以从某一点切入文本,如《炮兽》,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本文的主角是谁?是炮兽?是炮手?是将军?假如是前两者,情节该如何走向,从而来探讨文本为将军的出场如何进行场景描写的,场景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外国小说欣赏》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从筑桥开始,才有可能使小说重新塑造我们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赐予了我们以另一种方式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眼睛”。
(屠丽萍 浙江嵊州市马寅初中学 312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