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中辨别法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2014-03-20张继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愁思创造性形式

对于诗歌的赏读所运用的辨别法,能够从不同诗歌的侧面引导学生自发性拓展思维,对诗歌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发现知识上的不足与缺陷,了解所遗漏的资料等。这里所说的辨别法是建立在事物间的对比,进行变量的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从形式入手进行比较

通常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形式无外乎四言、五言、七言等几种,每种形式的诗歌独具特点,如果将不同形式的诗歌进行比较,对于学生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帮助。比如相比于四言诗,五言诗的每句均多出一字,若将四言巧妙的补充为五言,其所蕴含的信息将发生很大变化,内容随之扩大,或能更好的叙事抒情,亦或完全改变其原意。在实际教学中,可选择一些诗歌让学生尝试着作出改变,亲身体会诗歌形式对内容表达的制约性。一字之变关键在于变得合理,变得巧妙,变化前后的巨大差别所带来的感受冲击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句,若减少一字为“锄禾当午”,一字之差,其意蕴差之千里,少一“日”字,烈日当头的画面随之而去,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冲击则不那么强烈。

唐诗中,绝句与律诗占绝大比例,其篇幅形式的不同,也造就了它们艺术风格的不同。相对于绝句的直白,律诗更讲究含蓄,且其不仅在对仗、篇幅、形式等方面要求很高,其在意境的追求不逞多让。

同为议论唐玄宗与杨贵妃情事,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诗起笔直白,以现实主义思想、民族思维写出了唐玄宗的荒唐。杜牧《过清华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虽篇幅短小,但其意蕴丰富,给人们留下的议论空间和想象空间更为广阔,采用对比,构思精巧。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类似诗歌作为例子,给学生充足的想象自由,巧妙运用讨论、交流、分组等教学方式,均可取得不错教学效果。

二、诗歌内容的继承和发展的辨别法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其他文体,其在创作中,多多少少会引用、借用到其他作品信息,或者不同时代不同作品所描绘的事物有所相同,因此在学习新的诗歌时,借助诗歌内容的继承对学生进行点拨,可对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讲解到秦观的《鹊桥仙》时,尾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想象更为丰富和广阔,可引入相似诗句进行比较分析,体验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句所带来的心理、情感冲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相似的传达内容,相似的表达意蕴,不同的风格,通过这些对比,可使学生领悟到更为丰富的艺术性,拓展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水”这一意象往往会被借用来寄托“愁思”和“时间的流逝”。不同诗歌的创造背景亦会产生“不同品种的愁思”。对这些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思维自由,积极主动的去探寻,去想象。

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寄愁思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江流水来比喻自己流淌不尽的愁思,在结合李煜当时的背景及身世,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心有其思之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同为“以水寄愁”,李煜词与李白诗的风格截然不同,读者读后的感受亦不相同,一种颇为柔美的忧愁,一种颇为刚硬的忧愁。

以诗歌内容传承为辨别对象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拓宽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将作者的身世背景、诗词风格、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一起。或忧郁、或悲壮、或凄美、或艰辛,这些意念的表达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敏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多体验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诗歌中,然后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畅游于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意愿表达与实际生活的碰撞,从中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

三、诗歌内容理解阐释的辨别法

对于诗歌的赏析,艺术手法与写作风格形式为其一,内容传承与寄托对比为其二,情感融入与生活体验为其三,诗歌阐释的循环则为其四。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需有一原则,以整体切入,以局部拿捏,在整体中分析局部,在局部中反衬整体。教材中对于古诗词的一些解析应全面进行考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搜集相关资料,以资料引导学生对古诗歌产生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只言片语的分析不见得完全适用于整个诗歌,阐释循环应在于文本字句与全文之间,应在于文本细节与主旨之间。基于阐释的辨别法在于发出新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华元林先生释为“翻滚的波涛如受惊之马”,并借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来论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则不以为然,他们多认为,无论从全文解读还是阅读感受,此处作“波涛的描述”,是具体事物的直描,而非心理之描述。

参考文献:

[1]虎占国.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刘敏.以苏轼作品为例探究诗歌教学方法的更迭[J].文学教育(中),2013,(05).

[3]李漪雯.论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张继龙 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愁思创造性形式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鹧鸪天·无题
小议过去进行时
秋思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愁思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