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科学画报》与中国近代天文学

2014-03-20唐坤邓可卉

2014年40期
关键词:科学

唐坤 邓可卉

摘 要: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輝煌,但明朝之后日渐衰落,西方天文学逐渐掌握话语权,至民国时期西方天文学内容大量传入国内,更突显由于实验研究方法的不同带来的差异。《科学》《科学画报》杂志在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等内容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天文学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聚焦于《科学》《科学画报》两本杂志,针对其天文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力求探明两本杂志在推进中国近代天文学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与产生的影响,为想了解此内容的读者作一个参考。

关键词:科学画报;科学;近代天文学

一、《科学》《科学画报》内容概述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是中国科学社最早创刊的杂志,也是国内最早出版发行的科学类杂志,其内容主要介绍国外科学新闻、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理论分析、国内学者对国外科学类文章的翻译编写、国内学者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科学》杂志在35年间共刊行32卷,每卷12期,按每期6万字左右统计,共两千余万字,长短论文三千余篇,为千余位学者所发表。①据笔者统计,在此期间《科学》杂志涉及天文学内容共166期,占统计期数的43%,内容从简短新闻到专业论文均有包含,多为国外相关内容介绍,笔者将在下章重点介绍。

与之相较,《科学画报》杂志创刊于1933年8月,作为与《科学》互为补充的杂志,其更强调“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②是国内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科普类刊物,其主要内容为国外材料的翻译和国内材料的编写等,如科学知识和原理的介绍、科学思想的宣传等。《科学画报》从创刊至1949年底共刊行16卷,1939年7月前为半月刊,7月起改为月刊,共计16卷268期,笔者统计与天文学内容相关的有172期,占总期数64%,笔者将在下面进行介绍。

二、《科学》中的天文学内容

《科学》杂志登载文章时按新闻、琐闻、杂俎等栏目进行划分,笔者在整理时在此基础上按天文学的内容进行再分类,分为:

(一)天文观测(小型天体、太阳活动、辐射及日蚀月蚀等)

《科学》杂志在此部分内容中多为介绍西方相关观测和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同时也涉及国内天文学者进行的相关观测活动。杂志多次刊登西方天文学者对新彗星的发现,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天文学者如余青松和陈遵妫等对于新彗星的持续观测活动。太阳活动一直是中西方观测研究重点,《科学》杂志介绍了西方有关太阳活动的研究,如第1卷第1期《太阳能力之利用》就探讨了利用太阳能进行工业生产的可能性问题;第13卷第8期《日中黑子与无线电影响》介绍哈佛大学天文实验室教授研究太阳黑子的存在如何影响地球大气中无线电的传导,等等。日蚀月蚀历来在中国就有特殊的含义,作为占星和历算、为皇权服务的重要内容。西方近代天文学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日蚀月蚀进行观测分析,如第1卷第1期《日蚀于电浪之影响》介绍日蚀出现时大气层电波的变化,由于当时研究还未有结果,因此文章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对于国内读者则是开拓思路,如感兴趣可自行探索答案;13卷第4期《太阳全蚀时的锐电观察》介绍西方天文学者对日全蚀的发射的无线电波进行观测记录,观察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利用此方法原理进行的观测即是40年代发展起来的射电天文学的方法,《科学》杂志在1928年即将此内容介绍给国内读者可谓十分具有前沿性,并为国内研究者进行相关观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科学》杂志还聚焦于国内学者对此内容的研究,如在20卷第8期登载中央研究院丁爕林用无线电波临界频率法测定日蚀对电离层的影响;后多期介绍余青松和陈遵妫两位天文学家对日蚀出现所做的预报及考察在中国境内的可观测性等问题。

(二)天文观测设施仪器

《科学》杂志多次登载西方天文台及天文望远镜的情况,如介绍世界较出名的天文望远镜、当时最大尺寸望远镜及望远镜的筹建情况,同时介绍较出名的天文台,如哈佛大学天文台、苏俄Pulkovo天文台等,对于中国的天文台建设情况同样予以登载,如福建某地天文台、凤凰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等。

(三)研究与翻译

《科学》杂志中的天文学内容不局限于知识点的报道和讨论,对某个知识或专题进行研究登载也占有重要内容。对国外学者的专门研究做翻译登载,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读者,并关注国外天文学者对于中国天文学的研究。胡明复先生在1卷第3期发表《近世科学的宇宙观》一文,强调在国内宣传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国人应具备的科学认识论及培养科学观念所应明确的前提等问题。类似方面还有石岑翻译《宇宙观与人生观》、李晓舫著《现今科学的宇宙观》、《天文学研究对于哲学及人生观之影响》、成希颙译《现代宇宙论》、刘咸《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等。胡明复先生翻译加利福尼亚天文台台长关于彗星的研究并分两期进行登载,将国外学者对于彗星研究的历史全面介绍给读者,同时对彗星本身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大小、形态、陨星速度和轨道等。此外还有谢家荣著《中国陨石之研究》、叶蕴理著《宇宙论》、王琎著《天体化学》、李晓舫著《天体物理学概况》等。另外《科学》杂志登载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如陈啸仙翻译的饭岛忠夫《中国天文学之组织及其起源》、《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成立研究》、《书经诗经之天文历法》,新城新藏《东汉以前中国天文学史大纲》,向达译《中国古代天文学考》等。此内容促进了国内读者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关注,而国内学者亦对此有有所发掘和研究,如赵元任先生《中西星名考》、何鲁《算学整理天文之成绩》等,这些内容开现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先河。

(四)天文组织机构与个人

《科学》杂志不仅聚焦于天文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关注天文机构及天文学研究者个人,并进行多次登载,如谭文炳先生著《威廉赫虚尔及凯乐林赫虚尔兄妹天文家》,英国皇家协会的奖章授赠活动,天文学研究者的职位、职务变动等,同时也有天文家逝世的新闻报道等。

三、《科学画报》中的天文學内容

《科学画报》的读者定位及刊物特点决定了科学画报的登载内容科普性更强,并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笔者在其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中同样按天文学内容进行归纳,因此有如下总结:

(一)天文知识、现象等内容介绍

此部分内容包括小型星体、太阳辐射、太阳活动、日蚀月蚀、天文观测设备、仪器等。有关观测仪器的文章不占少数,共计28篇;有关地球所在太阳系内行星的文章103篇,包括行星的性质特点及日月蚀等;陨石、流星相关的占14篇;其余文章包括假天院及天球仪的介绍、阴历与阳历及万年历、古埃及与现在的日晷、行星及星云和星座等111篇。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在第2卷第17期开始登载的李鑑澄《二十四年三月天象》一文,文章主要介绍天空能观测的主要星座及其西欧名称,同时也标注我国天文学对其的命名,至于有此顺序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是因为“我国古代把天空分做三垣二十八宿,惜于星体命名,漫无标准。而且名称繁复,往往每一星体给以专名,学者苦难记忆。加以素无‘星等之说,暗弱的星辰和明亮的天体都混为一谈。……欧西星体的命名,全部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星座。各个星体依光度强弱,分做若干星等。各个星座的星体给予一个希腊字母,依字母次序分配至于暗淡的小星。较之我国旧法自然容易识认得多。”3此后作者以每月天象为主题连续发表文章至第二年3月,即《二十五年三月天象》(第3卷第15期),正好十二期,文中以星的量度为标准,既介绍了恒星星座,又介绍了行星的天象变化,详细具体,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也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希望读者阅后,举首望天,便能辨识星辰。”

(二)研究方法指导

《科学画报》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在杂志的不同版块登载知识内容深度不同的文章供读者阅读,针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员及专业研究爱好者群体,编辑部专门开辟了“理科教材”专栏,登载翻译或编写的有专业深度的文章,包括专业论文等,以供有需求的读者进行深入研究时作为资料参考,部分文章更是以连载的形式持续登载,完整而全面的介绍相关研究内容;针对各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编辑部着重则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尽量详尽的观察实验方法介绍、原理说明等,增加学生读者的求知兴趣。如《求正北方向法》一文介绍利用生活用具通过室内实验求出正北方向的方法,与此类似的还有《用简便的方法表示日月蚀的理由》、《认识星座的新法》;此外还有《求月球重量的方法》、《我们计时的标准方法》、《自制天文望远镜》等。《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由李方谟编写,他在文中详细介绍在各节气时辨认二十八宿各星及位置的方法,并以图画形式表现出来,供读者效仿辨认其他各星。《为什么地球不会抛我们出去》、《测量巨星的大小》、《宇宙中的太阳系》等文均为“理科教材”栏目下的文章,内容深入浅出,可供学校教员教学参考所用。

综上所述,《科学》和《科学画报》因自身的不同定位导致文章内容和读者群体略有差异,《科学》杂志面向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学生及学校教员和专业研究爱好者,《科学画报》则更倾向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体系化建设,更多的鼓励年纪较小的学生读者置身于科学观察实验中,激发其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笔者通过对比两本杂志的天文学内容就已发现上述特征,但殊途同归,所有参与中国科学社期刊发行工作的社员们以“科学救国”为根本目标,以促进中国科学发展、改变落后面貌为重任,将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引入国内,供读者学习思考,可谓科学的饕餮是也。两本杂志在推进中国近代天文学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从知识宣传普及到体系化建设均为同时期其他期刊所无法替代,可以说《科学》《科学杂志》对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通讯作者:邓可卉

注解:

①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7.

② 范铁权,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143.

③ 《科学画报》,第2卷第17期,642.

参考文献:

[1]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J].中国科技史料,1983(1).

[2] 唐钺.赵元任.常年会纪事[J].科学,1917(1):72.

[3] 胡适.读句读及文字符号[J].科学,1916(1).

[4] 发刊词[J].科学,1915(1).

[5] 发刊词[J].科学画报,1933(1).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