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造新城煤都变“绿洲”
2014-03-20乌海市委宣传部
乌海市委宣传部
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
局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优质焦煤资源储量占内蒙古的
75%以上。自1958年起,乌海市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
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而大规模开发资源,累计动用煤
炭储量约14亿吨,发电750多亿度,向国家上缴税费200多
亿元,为国家和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乌海
市于2011 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处于
“中年期”向“枯竭期”的过渡阶段。
转型发展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绕不开、躲不过的课
题。乌海市在长期开发建设和转型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
益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走过了“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
而转”的历程。近年来,乌海市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城市转
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
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四大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多元
发展、多极支撑的良好格局,工业经济体系的规模和层次不
断提高,非煤、非资源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
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煤矸石综合利用:破解资源枯竭与环境污
染的双重难题
乌海这个因煤而建、因煤而生的“煤城”,半个世纪以
来,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近5亿吨,这个城市剩下的煤炭资
源,按照目前开采能力计算,可供采掘年限不足10年。如
何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成为乌海人需要面对的现实。
自1958年以来,乌海市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约1
亿吨煤矸石,经过自燃等消耗,目前留存可用于发电的煤矸
石总量约8000万吨,形成大型煤矸石山22座,占地15平方
千米。“十二五”期间,乌海市计划原煤产能为每年3400万
吨,原煤入洗加工后每年将产生约2500万吨中煤、煤矸石,
5年累计产生量将达1.25亿吨。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
末期,乌海市中煤、煤矸石累计积存量将近2亿吨。煤矸石
的大量堆积对乌海市的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特别是对大
气、水体、土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乌海市的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的发热量在3000
大卡左右,热值较高,是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最好的燃
料,具有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好中煤和煤矸
石等低热值煤,实现“煤电用、煤电热一体化”,提高煤炭加
工转化过程中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把资源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为
此,乌海市在转型发展中,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利
用大量的煤矸石资源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这既符合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又有利于保障产
业转型中的电力需求,同时还能解决城市供热不足的问
题。经测算,到“十二五”末期,乌海市煤炭洗选加工产生的
中煤、煤矸石可支撑700万千瓦装机煤矸石发电厂30年的
运转。
林业生态建设:“煤城”摘掉“黑帽子”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
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
的比重高达60%,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
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乌海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历史机遇,坚持“先绿
为主、适地适树、降低成本、加强管护”的原则,围绕建设“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目标,采取“项目带动、机
制促动、产业推动”的有力措施,生态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
轨道,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造林绿化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乌海市认真组
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以及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
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海勃湾水利枢纽库
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全市
有林地面积达到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8%提
高到现在的2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绿地率
达到3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城市中心
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8平方米;城市交通主干道绿地率达
到25.6%,次干道绿地率18.7%。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
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市荒漠化面积由2004
年的1037 平方公里减少到981 平方公里,减少56 平方公
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368平方公里减少到357平
方公里,减少11 平方公里。全市有林地面积逐年快速增
加,沙化、荒漠化土地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在加强建设的同时,进
一步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核申
报。林地管理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用地单endprint
位也由违法用地向主动申办手续,合法用地转变。加强森
林公安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林木等违法行为。加强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大生态公益林管护力度,西鄂尔
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海辖区以四合木、沙冬青为主的
10余种濒危珍稀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在造林中广泛推广应用以滴灌
为主的节水灌溉造林技术,乔木造林全部采用节水灌溉。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从自然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引进樟子
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等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抗旱树
种,大面积推广造林,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我市
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四合木、绵刺、蒙古扁桃、
沙木蓼等乌海原生珍稀濒危树种的硬枝扦插繁育试验,并
获得成功。四合木硬枝扦插繁育技术通过了自治区科技
厅鉴定,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自治区农牧业丰收
三等奖。
林业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集中
连片发展葡萄、梭梭及林木种苗、花卉等规模化种植的企业
和大户给予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以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
有限公司、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乌海市金沙
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快速兴起。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
业9户,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8户。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
万亩,梭梭种植面积3万亩。同时,围绕葡萄和苁蓉形成了
两个产业体系,多个葡萄品种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
荐果品。汉森酒业集团“汉森牌”葡萄酒系列产品已畅销区内
外,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获得组委会唯一指定销售葡萄酒。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上新城”扬帆起航
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说:“百年乌海,前50 年已经在
‘乌字上做足了文章,后50年就要在‘海字上做文章,借
助海勃湾水利枢纽形成的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搞好城
市转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乌海全民上阵,数十年来不间断
地植树种草,努力改善区域小气候,提升净化能力。尽管绿
化难度很大,但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加快地区生态文明建
设,乌海仍在2009 年下决心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
“全国园林城市”。为此,乌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展绿化
工作。“十一五”以来,乌海累计投入40多亿元开展国土绿
化工作,完成造林30 余万亩,2012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0.4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据统计,近几年,
乌海全市人口55万而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次却达205万,
共植树870 多万株。乌海还通过立法将一些土地预留起
来,专门用于绿化。
2013年6月3日,全国绿化委正式向乌海市颁发了“全
国绿化模范城市”牌匾,乌海也因此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获得
此荣誉的地级市。今后5年,乌海计划再投入40亿元,新增
造林25 万亩,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为进一步绿化美化城
市,乌海还在环山环湖发展区建设“一轴一区、三环多带”的
绿地系统,即以市级公园和滨水公共绿地为主体,大、中、小
型公园形成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共绿地体系。
乌海市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点,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蒙
元文化在这座移民城市碰撞交融,形成了乌海特有的文化风
俗;而处于三大沙漠边缘、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理位置,则造就
了乌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的诗境景观;桌子山岩画、
古长城和拉僧庙等遗址无言地讲述着远古的传说;“中国书
法城”和“中国赏石城”两张靓丽名片使乌海的书法文化和赏
石文化蜚声海内外。早在几年前,乌海市就超前谋划,以高
标准打造文化旅游城市。《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提出,“近期乌海将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自治区西
部旅游与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中、远期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乌
海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将乌海市建设成为中国沙漠旅游
服务基地、自治区西部区域性旅游中心、主要游客集散地和
高端旅游目的地。”甘德尔山——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文化
横轴区域,汇集了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绿色景观带和甘德
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两大重点项目,是乌海未来最为重要的文
化旅游区。围绕这一区域,整座城市着手构建环山环湖发展
区。打造“水上新城”,便是将整座城市进一步向黄河和乌海
湖靠拢。京藏高速公路乌海出入口处,有一个8万多平方米
的景观湖。它不仅是乌海的一大美景,更重要的功能是可有
效补充城市地下水。23万吨的蓄水量,可以满足城区公园用
水,基本解决了绿化用水紧张的难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