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014-03-20许爱萍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京津冀天津协同

许爱萍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许爱萍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为三地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分析了三地由于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存在障碍、创新人才流动受制于体制约束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效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在认清三地科技创新优势与困境的基础上,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制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官产学研”合作的新典型。通过京津冀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流通工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工程,推动大项目在天津和河北落户、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创新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北京的教育和科研的功能等发展战略,在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均一化”发展,进而促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科技创新簇群,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的拔高生长。

京津冀;科技创新;创新资源;创新成果

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为三地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三地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基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成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对产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意义重大,关系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长久动力根基。但由于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障碍、创新人才流动受制于体制约束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且三地在由要素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一直面临创新资源要素的制约,如何有效利用京津冀创新协同的机遇,填补三地各自在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上的缺口,促进区域创新成果的溢出与转化,借势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现状

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的分布差距较大,首都北京汇集了全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要素,汇聚了众多中国优秀的学府,具有一流的教育、科研优势。北京所拥有的科研机构众多,国内外大企业竞相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使北京具备了一流的人才、创新资金优势。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众多开发区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这都为北京累积了一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溢出条件。天津在国家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利好政策条件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凭借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和广纳贤才的决心,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科技、经济的创新增长极。相比于京津两地,河北省仍属于资源偏重型产业结构,仍停留在第二产业主导的阶段,有较为稳定的原材料、劳动力优势,但科技创新资源储备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表12001 年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主要指标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北京各项创新能力要素高度聚集,远远超过天津和河北省,三地创新能力水平差异较大[1]。相比于京津两地,河北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总量与产出总量都远远小于京津,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达0.82%,远远落后于北京5.76%、天津的2.63%。北京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3%的水平,在R&D经费投入上具有天津、河北无可比拟的优势(见表1)。从中国科技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京津冀三地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北京的综合排名位列第一,其中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进步环境指标位列第一;天津综合排名位列第三,各项分指标处于前列;而河北省综合排名仅位列十九,各项分指标均排于第十名开外。

二、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

1.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现状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逐步形成了化学工业群、金属机械制造业群、服务业群[2]。三地在区域协同发展上,由于三地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上存在相似性,以及三地区域壁垒、产业结构趋同、合作意识薄弱,造成三地盲目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形成抢夺科技创新资源的恶性竞争[3]。三地逐渐从原有的钢铁、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竞争模式中退出,争相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各地区各行其是造成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同质化竞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技术老化的问题,加之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落后,三地科技创新联系与协作程度低下,致使产业化水平受阻,区域产业合作潜力无法形成[4]。以汽车产业为例,京津冀三地竞相发展汽车产业,由于产业自身发展对地方GDP影响较大,已经出现了地方产业的垄断特征,但三地并未发展出一脉相承的汽车产业链,而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产业技术老化等严重问题。从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来看,协调三地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北京早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形成由知识和技术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河北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驱动,天津处于两者之间[5]。相比于天津、河北两地,北京的产业结构更为优化,这与北京将一些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来保持经济增长的策略有关[6]。历年来,北京试图迁出大量高污染的企业,天津、河北并不乐意牺牲环境获得经济效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成为京津冀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因此,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实现科技创新链带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不单单能够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也是推动区域科技体制创新、探索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促进科技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北京是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三地科技成果产出最多的城市,天津次之。从上文关于科技成果资源统计的情况看,2011年三地专利申请量分别为:北京77955件,天津38489件,河北17595件;专利数量区域间极不平衡,其中河北省申请量最少,而天津也仅为北京总量的一半。科研水平的不均衡为三地科技联合创新和区域间创新成果的交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京津冀区域间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情况来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科技创新合作缺乏广度与深度。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地区域协作的组织间网络体制不健全[7],深刻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另外,北京中关村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聚集了国内外大量高端创新要素,拥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2013年德勤公布的“中国大陆高科技高成长企业 50强”[8]和2013年“清科—中国大陆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中,北京的企业最多,其中大部分的企业来自中关村[9]。同时,在2012年,中关村已经确立了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地位[10],大量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着转化的问题。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津、河北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区,拥有着良好的生产要素条件,正面临着招商引资的难题。如何发挥中观村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的在津冀两地的转化,带动天津、河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分析

1.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思路

创新理论自熊彼特提出后,发展到现在基本认为创新模式有五个发展阶段: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技术与市场互动模型、集成并行模型、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11]。到了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阶段,产品、工艺、市场以及制度表现为高度的协同,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根据哈肯的系统学原理,创新的协同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在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协同的创新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些状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不同,当系统逐渐接近于显著质变的临界点时,变化慢的参量将控制变化快的参量,由变化慢的参量决定系统的宏观行为和表征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而在另一个时间段中,可能又由其他一些变化慢的参量控制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这是协同学中的支配原理[12]。因此,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中,要系统地研究三地创新系统对于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大创新环境的协同,以及三地创新系统之间的协同。本研究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系统这一角度来探讨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以实现三地科技创新优势资源之间的对接,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为目的,探究三地在此阶段应着力调整的方向,以期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提供新思路。

2.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目标与内容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对三地科技创新系统的整合统一来实现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实现京津冀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首先,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首要思路就是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技协同创新三区联动的新局面,树立三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的意识。只有意识到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一个群体性问题,三地科技创新的交互与协同才能使各地区的利益最大化。要实现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就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对地方优势资源狭隘的保护心理,树立“大协同、同受益”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开放互通,实现三地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政府部门要增强资源共享意识,打破行政藩篱与思想束缚,在全社会营造激励创新、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促使全社会各种主体都积极参与到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的进程中。

表2 2011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其次,打造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建设京津冀三地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系统,就要强化北京作为国家心脏地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力,以及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富矿地带”的对外辐射力。基于三地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紧密联系三地资源的对接,突出在电子信息领域、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资源流通。通过三地政府搭台,国家进行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实现“官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从本质上讲,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系统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三地科技创新水平的“均一化”,但又要防止“同质化”竞争的出现;是要在三地科技创新资源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带动三地科技创新能力落后区域的“追赶”与“超越”;以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带动各个地方在科技优势领域实现创新优势簇群;以高度一体化的协调策略布局科技创新资源的分配,最终实现三地科技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

再次,要打造三地一脉相承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牵头,三地科技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领导办公室”,以推动三地科技创新系统一体化、协同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三地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为职责,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三地重点发展的优势领域,三地科技主管部门结合当地产业链发展规划,加速发展与之配套的科技链建设,以本地产学研合作和三地间产学研合作,形成与本地产业链配套的特有专业技术优势。借助京津冀三地各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园等产业化平台,推进各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北京可以依托各高校的研发优势,天津滨海新区为生物制药产业提供的政策优势,河北拥有众多生产企业,三地可以共担产业技术研发风险,承接科研成果转化。

最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顶层设计、中观布局的思维进行宏观调控,以开放的市场机制推动三地合作创新,促进京津冀零散的创新资源形成凝聚,将三地相对分割的优势创新领域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三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落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13]。通过天津、河北积极承担首都创新要素转移,推进北京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同时,促进三地之间科技创新优势资源的“共享”,实现三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此外,还要协调好三地科技创新成果利益分配问题,承认个别地区因为区域整体利益而作出的牺牲,协调好三地科技创新利益成果的分配,对作出牺牲的地区给予补偿。

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提升路径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是一个长期工程,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还存在诸多困难,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对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才能保证三地经济的深入协同发展。因此,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还需要通过以下保障措施来实现。

1.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流通工程

人才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14],人才分布不均衡是造成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河北、天津两地大量人才流入北京,尤其是河北省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河北省急需制药工程、光伏产业的高端人才,但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才除被沿海城市吸引之外,还面临着北京、天津两地的竞争,因此,人才缺口巨大。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的指示:“要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人才流通工程要从三地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局出发,以实现三地吸引高端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培育高端技术为目的,通过打造三地户籍、认证、社保的互认机制,实现人才自由流动的目的。人才流通的首要前提是三地对人才的凝聚,优化京津冀人才发展的大环境,为三地凝聚更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优化创新人才流动的小环境,促进京津冀三地间人才高速流动。

在柔性化的京津冀人才流通制度下,对创新人才的管理更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端创新人才在本地扎根,同时对具有特殊专长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协助解决其在科研资金、办公场地、子女入托入学、家属安置上的实际问题。而对于从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建设“京津冀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来进行开展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办、职称评审、人才派遣、诚信调查等公共服务,降低人才流动成本,破除旧有行政壁垒下对人才流动的束缚,实现以创新人才的聚集来实现高新产业的聚集。

2.以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工程建设保障科技创新协同进步

在抓紧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带来的利好条件的同时,面对三地协同缺乏统一领导的局面,应首先成立能统领三地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组”,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保障三地科技创新协同进步。协同教委、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单位共同协调科技对接活动,以机制协同、科技协同、产业发展协同的思维,促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互通有无。同时,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组织建设,也是实现三地“官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最大的牵头力量,由中央联合三方科技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成立的“科技创新协同工作组”对各地的创新发展情况以及优劣势都极为熟悉,同时又具备统筹规划的管理能力,能因地制宜地安排三地科学技术创新的协同,帮助实现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跨地区交易,完成产业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在创新资源流动、市场主体接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行政协调,积极构建顶层设计,加强中观布局,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体制的建立。强化三地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职能,弱化地方政府对创新市场的干预,积极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互惠工作,强化政府的协调职能,建立三地政府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3.以产业大项目带动三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由政府牵头领导的大项目对带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此外,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大型项目对接活动,是鼓励开展京津冀跨地区科技合作的有效形式,这对三地科技管理、技术攻关、招商引资以及创新风险分担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外溢和产业转移上,北京毫无疑问处于核心位置,其中北京中关村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域。通过大项目平台建设,能够集中地区优势,在承接北京城市功能转移上具有更便利的优势。

由于天津与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中心”的特殊意义,坐落于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共建将会为天津带来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的同时,也将为京津冀技术溢出作出特殊贡献。此外,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中关村定位在部分承接北京功能转移上,这有利于京津开展跨区域高层次合作项目,吸引相关科技型企业进驻天津,承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北京科技成果转化。

河北省的白洋淀科技城、曹妃甸科技城等大项目的兴建是推进河北省承接北京教育、卫生、石化产业的对接,拉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完善区域产业链的又一大举措。河北省高端创新要素底子薄弱,通过大项目拉动,对承接京津创新要素外溢,推动北京、天津高端优势产业成果转化,北京、天津高端优势产业成果转化,打造区域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化、链接全球创新要素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天津、河北在承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资源的问题上必然存在竞争关系,而在河北的各个地方、天津的各个区县之间也存在着对优势资源激烈的竞争。由于河北省在原材料、人力、地理等方面的优势,天津必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列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同时,三地要积极认清各自的区位优势,以统筹划一的思路推进三地科技资源的对接,有效提升地区科技整体优势,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区。

4.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

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有专利、无资金的困境,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可以为他们提供融资服务和平台。同时对塑造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对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承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关键环节的知识产权交易,是科技成果增值的重要渠道,是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手段,是天津、河北承接北京基础研究成果、完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之一。本着建设在京津冀具有辐射力,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目标,三地要深化建设知识产权与技术交易市场。

由于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已经渐渐成为国内首家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公司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天津要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将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市场,提高专利注册效率,加强立法与政策制定,以增进知识产权货币化速度,加速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增值过程。政府在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由政府担当起推动基础研究向产业领域扩散的任务,实现推动知识成果向市场转换的目标。因此,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投融资配套服务,引导知识中介服务机构与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分担企业创新的风险,组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联盟,积极引领科技研发企业向市场创新导向转型。

5.以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资源的着陆离不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形成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为金融创新提供新的市场机遇。借助中关村科技转移的资源优势的首要前提是做好科技金融工作,在天津、河北两地形成与北京作为科技创新金融中心相呼应的金融副中心,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小微企业兴盛是科技创新繁荣的重要标志。因此,天津、河北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规范和加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以无偿资助、股权投资、业务补助或奖励、代偿补偿、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性分配办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支持中小企业。其中,专项资金中包含无偿资助的方式,对小微企业的研发进行按比例资助,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领域进行资金支持。

目前,中关村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聚集效应明显,大批银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中介机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在中关村设立总部和发展分支机构,已经形成了中资金融机构在金融街、外资金融机构在CBD、科技金融机构在中关村聚集的发展态势。可借鉴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经验,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在承接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借鉴中关村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天津、河北推进地方性科技金融创新改革,从科技金融的角度,建立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长效沟通机制,对北京中关村的作用进行承接。

6.积极承接北京教育与科研的功能转移

在首都功能疏解的提案中,天津、河北都将面临着对北京的教育与科研单位承接的问题,如果做好承接、如何承接那些能对地方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单位,是津冀两地政府都在思考的问题。

其中,天津、河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现有教育、科研在空间以及领域上的布局,都会对北京单位的迁出地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天津、河北两地在承接北京优秀的教育与科研单位过程中,势必产生竞争关系。首先,在该问题上,应该通过顶层设计,通过三地协调统一的思维对北京迁出单位进行选址,避免天津与河北争相对迁出单位提供优惠条件,造成迁出单位因贪图眼前利益而导致选址错误,忽略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不利于三地科技协同创新的长远布局。

另外,津冀两地要认清并抓住首都教育资源转移的机遇对提高地区教育、科研水平和规模的影响。通过对首都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归类和研究,明确哪些属于要转移资源,哪些属于可利用资源,在教育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储备等方面积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好高校、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增强津冀两地教育资源的吸附力,为有序承接有关教育资源和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同时,要加快研究并确定津冀两地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天津要明确市属市管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办学层次和分工,满足天津积极发展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河北要积极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加强与北京、天津两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对接。鼓励三地院校间、校企间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上的合作,建立京津冀共享的毕业生实习和创业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1]王蓓,刘卫东,陆大道.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11(10).

[2]龙龙,马荣康,刘凤朝.基于投入产出关联的区域产业部门角色演化研究—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比较分析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9-34.

[3]王海涛,徐刚,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367-374.

[4]张换兆,霍光峰,刘冠男.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比较的实证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2):43-48.

[5]徐永利.逆梯度理论下京津冀产业协作研究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73-78.

[6]任崇强,宗跃光,王燕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3):1-5.

[7]吕志奎.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研究[R].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15-20.

[8]2013年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排行榜 [EB/OL].2014-05-11.http://news.51zjxm.com/bangdan/20130916/32905.html

[9]2013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 50强揭晓:3大看点 [EB/OL]. 2014-06-15.http://www.kuailiyu.com/article/6735.html

[10]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地位确立 [EB/OL].2014-05-15.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21008/204813308701. shtml

[11]Rothwell R.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 [J].R&DManagement,1992,22(3):221-240.

[12]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 [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98-119.

[13]张亚明,刘海鸥.协同创新博弈观的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模型与策略 [J].中国科技论坛,2014(1):34-41.

[14]杨俊,李晓羽,扬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财经研究,2007(05):18-28.

(责任编辑:HLT)

Research on Beijing-Tianjin-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XU Ai-ping
(Urban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Tianjin,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The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or Beijing-Tianjin-Hebei.The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laces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which is hindered by the unbalance of innov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the blocking of innovation transforming between regional areas,the flow of innovative talents subjecting to institutional constrains and etc.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will enhanc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ypical mode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which can enhance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ight reorganizat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novation talent aggregation and distribution ite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works,promoting large projects settled in Tianjin and Hebei,constru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trading market,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ncial center and actively undertake Beij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transforming,so as to promote the flow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homogenization"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t three places,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lusters with certa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dvantages and achiev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Beijing-Tianjin-Hebei;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resource;Innovation achievements

F204

A

1004-292X(2014)10-0119-05

2014-06-15

许爱萍(1982-),女,辽宁大连人,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天津协同
如果天津有“画”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天津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天津之眼》
天津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