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现状与对策

2014-03-20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兽医导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人畜血吸虫病布鲁氏菌

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现状与对策

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一、人畜共患病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占可感染人的传染病总数的60%,其中危害较大的有89种。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为39种,其中有13种为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的报告病死数占法定报告病死数的28.7%。

在我国,禽流感自2003年以来从未间断过发生,狂犬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也有重新抬头的迹象,鼠疫、炭疽、猪链球菌病也时有发生。全球一体化加快了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埃博拉、尼帕、尼罗河热、疯牛病、猴痘等外来病随时可能传人我国。由于尚未开展自然疫源性生态调查和重要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及其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法预测新病原可能引发的新疫情。

近年来,随着饲养方式、动物流动、贸易全球化、生态环境破坏,一些新病种的出现正在逐年加快,过去一些对人无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的病原变异转化成对人有强致病潜力的病原,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重大疫病又重新流行(如布病)。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产品安全问题,不但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旅游、航空、畜牧业、饲料业等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引起全球性的社会恐慌。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加强防控,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畜共患病问题。

二、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势严峻

1.我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与成效。马鼻疽基本上被消灭;努力拦截疯牛病等外来人畜共患病;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得到成功防控;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狂犬病、炭疽、布病、牛结核等没有大范围暴发流行。

2.我国人畜共患病总体发病情况。2013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共报告17种疫病,涉及589个县;发病家畜15.21万头/羽/只,发病率1.83%;因病死亡动物1.99万头/羽/只,死亡率13.08%。主要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牛结核病、猪乙型脑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李氏杆菌病、肝片吸虫病、放线菌病、丝虫病、猪链球菌病、羊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

3.布鲁氏菌病呈全国流行。2000年以后,畜间布鲁氏菌病逐步向全国蔓延,疫情范围涉及28个省份的946个县,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北方地区,近年逐渐向农区及南方省份扩散。近几年,由于农业部采取措施,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数量和新发疫点有所减少,但是疫情尚未的带有效控制。2011年,动物布鲁氏杆菌病发病数达到最高峰,同比增加了158.35%,人间报告病例38 151例,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病例数上升了170多倍,为59年来历史最高。在流行范围上,除了天津、上海、安徽海南外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均检测到感染抗体。感染群体覆盖多个环节,包括种畜场、商品代饲养场、散养户等养殖环节和交易市场等流通环节。

4.奶牛结核病病牛数量较多。近年来,我国奶牛数量的快速增加,加上对阳性扑杀的不及时,使奶牛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常年散发特点。目前我国奶牛结核病的检疫主要由县级动物疫病控制机构进行,缺乏国家层面上流行病学调查的直接数据,即有关我国牛结核病流行的权威数据较少。但是,通过一些报告,可发现大部分省份都能检出一定比例的阳性奶牛和较高比例的阳性奶牛场,但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显示,饲养模式对牛结核病的感染具有一定影响,较大规模场的个体阳性率均高于散养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规模养殖场未做好持续检疫,导致感染呈现出“群发性”特征。因此,严格执行牛结核病的定期建议及积极采取淘汰措施,可防止结核病在牛群种的自然扩散。

5.狂犬病出现新毒株。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狂犬病后100%死亡,几乎不可救治。我国狂犬病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人间狂犬病发病数量和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人间狂犬病的发病数与动物狂犬病的发病数呈正相关。我国狂犬病免疫接种率很低,平均免疫覆盖率不到20%,边远农村地区免疫率更低,使畜间狂犬病始终在高位徘徊。近年,由于野生动物引起的狂犬病疫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7-2009年江西婺源发生6例来自鼬獾的狂犬病病例;2013年,在新疆塔城市(狐狸科动物、草原型狂犬病毒株)和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类北极株狂犬病病毒、国外传入)发生由野生动物引起的狂犬病疫情。这两次疫情共死亡63人,死亡羊26只,牛1头。这也是首次发现草原型毒株引发狂犬病暴发,原来只在野生动物中传播的类北极株已经传播到我国。

6.包虫病在牧区和半农区流行严重。包虫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的牧区和半农区。目前,包虫病由于向农业区和城区扩散加快,并呈由西部和北部向东部和南部蔓延的趋势。

7.血吸虫病流行范围缩小但风险仍在。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488个县(市、区)流行。现在只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个省341个县(市、区)流行。2013年,血吸虫病防止重点地区341个流行县中,由184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两年无人感染,钉螺阴性),1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人畜感染率在1%以下),两者占90.1%。但由于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三、人畜共患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鲁氏菌等疫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疫情扩散。国家每年投入800万资金用于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牛肺疫、马鼻疽等防治工作,至今没有增加,导致疫病防治费用不足。近年来,牲畜及宠物数量持续增加,分布及饲养地区范围扩大,所需防治费用急剧增加;人力成本等防治费用增加,原有的800万元专款远远不能适应如今规模越来越大的畜禽的正常监测、调研、免疫等防疫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每年用于扑杀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阳性牲畜的费用不足实际需要的30%。我国奶牛扑杀补助标准为3 000元/头,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极大的影响了对阳性奶牛扑杀工作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经费也缺乏。

2.缺乏必要的诊断、监测等防控技术手段。目前,人畜共患病缺乏快速诊断、免疫、监测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建立敏感、特异、便捷的各类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研发高效、安全的布鲁氏菌病标记疫苗等新型疫苗;深入开展各类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研究,为消灭人畜共患病奠定基础。

3.流通监管不到位,牲畜跨域流动,引起疫情扩散。

国内畜禽主要交易方式有如下两种:贩卖者大多从非专业化市场收购畜禽,聚散为整,然后到大市场区出售,把畜禽由小市场转到大市场是我国畜禽交易的主要流通方式;由专门的经纪人、中介人,靠贩运者支撑的交易市场,每个大型市场都有几百个贩运商,他们从千家万户中收购畜禽,长途运送到市场上,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现象。因此,只有限制活畜禽长途贩运,加强检疫,把住流通这道关,才能减少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蔓延。

四、关于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的建议

1.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证防控措施落实。以血吸虫病为例,由于国家持续多年在血吸虫病防控综合治理项目上的投入,以项目资金带动血吸虫病防控效果好。消灭人畜共患病投入是关键。建议中央财政将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包括疫苗购置经费、建议检测经费、培训经费、病畜或阳性牲畜扑杀补贴、无害化处理等费。地方各级财政将人畜共患病防控经费列入地方年度预算,并保证及时到位。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建设,落实基层防疫人员待遇,改善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条件,保证此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财政经费。对主动开展人畜共患病净化的养殖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

2.实施规模场主要人畜共患病净化。启动规模场布病、结核病净化评估认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人畜共患病控制和扑灭措施。主要思路:从场入手,逐场推进;集成示范,分层实施;评估认证,挂牌管理;建立联盟,巩固成果。

3.完善法规政策,控制动物跨区域流动。按照“严格检疫、定点屠宰、肉品运输、冰鲜上市”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畜禽出台限制商品活畜禽调运的法规;对种畜,要重视流通环节引入种畜的监管,严格检疫。

4.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日常监管是搞好人畜共患病防控的有效保障。要加强对畜禽饲养、交易、屠宰、加工、运输的监督管理,特别要重视流通环节中外引种畜的检疫监管。

5.加强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防治工作科研要先行。将人畜共患病相关研究列入国家和相关部门重点科研计划,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控制人畜共患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类地区不同病种的防治模式;推动新型疫苗研发;加快新型检测技术研究。开展全面系统的人畜共患病监测,掌握流行动态,分析流行规律,及时提供预警基础数据;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的防治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水平。

6.加大宣传与培训。

猜你喜欢

人畜血吸虫病布鲁氏菌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感染人畜共患病的调查与思考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浅谈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大肠癌伴血吸虫病临床病理分析
谨防人畜共患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