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髌骨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3-20龚灏尹宗生
龚灏,尹宗生
(1.解放军第174医院骨科一区,福建 厦门 361003;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安徽 合肥 230022)
髌骨作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且位置较浅,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大,约占全身各部位骨折的1%[1]。作为关节内骨折,髌骨骨折对复位及固定的要求较高,否则易发生创伤性髌骨关节炎、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于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种类繁多,但其最终目的均是为了修复伸膝装置,尽可能解剖复位并稳定固定骨折端、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保证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髌骨骨折”在解放军第174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采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髌骨针张力带进行骨折内固定的病例共73 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计73 例,男41 例,女32 例;年龄35~67 岁,平均44 岁;左侧31 例,右侧42 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的单侧髌骨骨折,骨折分型为AO的A、B、C1、C2型,且均未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内固定方法均为单纯克氏针或髌骨针张力带,未辅助其他内固定方法(如钢丝环扎等)。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装置。所有患者的内固定方法均为普通克氏针张力带及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其中采用普通克氏针内固定的为35 例,髌骨针内固定的为38 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体位,手术切口为前内侧的弧形切口。按照常规入路进入,显露骨折端。复位骨折端后,平行于关节面钻入2枚克氏针,2枚克氏针之间相互平行。克氏针穿出髌骨上极后,选用适当粗细的钢丝,收紧后打结于髌骨下极处。同样处理另一侧的克氏针。剪断多余的克氏针后,无菌盐水冲洗手术野,清除碎骨片、凝血块及积血后,以7、4、1号丝线依次缝合关节囊、滑膜囊及皮下、皮肤组织。髌骨针固定方法基本同克氏针。但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髌骨针针体设计有不同粗细及长度,手术时注意选用合适规格的器械;b)髌骨针体部与提供给电钻夹持的尾端之间为易折断设计,术中尽量使用导向器钻入髌骨针,防止在尚未完全钻入髌骨时折断;c)张力带安装后,根据张力带原理,屈膝时产生的张力转化为平行于髌骨针的纵向压应力,导致髌骨针向近端移位,所以髌骨针近端的外露端应当比克氏针留得稍短些,避免日后残端过长以致影响功能锻炼;d)使用钢丝紧缩器拉紧张力带钢丝时应注意力度,否则可能因钢丝收缩过紧,导致髌骨针折弯,有可能使髌骨深面的骨折端张开,无法保持骨折端紧密接触;e)尽量用卡扣固定钢丝端,而并非传统打结方式,以尽量减少软组织激惹,减少对日后功能锻炼的影响及感染的风险。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予长腿石膏托外固定,术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主动屈伸膝功能锻炼。
1.3 手术效果评价 手术效果评价我们采用胥少汀等[2]评定标准,优:膝关节功能正常,无压痛、肌萎缩,行走自如,屈伸下蹲无困难;良: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无压痛,有轻度及萎缩,行走自如,下蹲稍差;可:有时疼痛,有肌萎缩,屈伸活动受限,但大于90°,平地行走无跛行,但上下楼梯及下蹲困难;差:患膝有明显疼痛、肌萎缩,屈伸小于90°,有跛行、下蹲困难。
1.4 统计学检验 我们以两组病例术后1年的总治疗有效率:(优+良+可)/总病例数,为评估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明确两组病例间是否存在疗效上的统计学差异。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版,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图1 髌骨骨折术前侧位X线片
2 结 果
以上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为复查X线片,了解患膝功能状况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并在1年时取内固定装置前
图2 髌骨骨折术后侧位X线片
图3 髌骨针实物图
进行患膝功能评定,并通过X线片明确所有患者骨折端均已骨性愈合。采用胥少汀等[2]评价标准,两组患者间的统计分析见表1。
3 讨 论
髌骨为常见的下肢关节内骨折,一般由直接及间接暴力联合所致。髌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按照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关节面不平整、骨折端有明显分离者,均为明确的手术治疗指征。治疗时应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尽量予以稳定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3]。
髌骨内固定手术方法较多,尽管仍有钢丝/丝线环扎,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等手术方法,但因其固定效果有限或软组织损伤大等原因,仅限于在某些特殊类型的(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中使用;就大多数的髌骨骨折而言,张力带原理仍为各种设计手术方法、手术器械的主要指导原则[4]。普通的克氏针张力带及其各种改良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内固定方式,但也存在不少并发症:如克氏针退出,造成骨折端加压作用消失,影响骨折端愈合;克氏针两端遗留过长,造成局部功能锻炼时严重疼痛,影响患膝功能恢复;钢丝结埋于皮下,可能造成皮下组织激惹,甚至形成局部的瘘道等,增加感染风险。
本组病例采用的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系统与普通克氏针相比,其优点在于:a)针尾部为针眼设计,张力带钢丝通过针眼固定于髌骨针尾部,钢丝的张力转化为平行于髌骨针的压应力,导致髌骨针有向近端移动的趋势,从而自根本上杜绝退针的可能性,并大大降低张力带钢丝松脱的风险;b)髌骨针的导向器保证了髌骨针沿术前设计的路线进针,提高骨折端固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并避免髌骨针穿入关节面以及反复穿刺髌骨,加重组织的损伤;c)可以专用的卡扣固定张力带钢丝,其光滑的表面减轻了局部瘢痕增生,减少钢丝结对软组织产生的激惹;d)针尾可埋入髌韧带中,配套的钢针剪可精确的剪除近端多余的髌骨针,最大限度减少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钢针残端对软组织的刺激,缓解不适。在本次研究中,使用髌骨针组的患者术后1年时患膝关节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研究结果表明,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孟继懋,郭子僵.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81.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02-709.
[3]姜义信,王彦,张吉朝,等.两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593.
[4]林宗汉,郭家庆,陈跃平.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应用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3):3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