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4-03-20灿王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素质价值大学生

白 灿王 璐

(1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2河海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白 灿1王 璐2

(1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2河海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当今社会上时有大学生的价值失范行为,某些大学生价值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不协调的现状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学校价值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发挥教育合力,当代大学生也应不断提高价值素质自我培育能力。

当代大学生 价值素质 价值教育 教育共同体 自我培育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价值素质的现状及高校价值教育的现状,笔者设计了《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现状调查问卷》,于2013年10月在南京某高校,抽取了660名在校本科生,分文理科、男女生、2012—2010级本科生,按照人数比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6份,有效回收率达84.2%。

表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素质状况良好,精神风貌总体上积极向上。表现在个体价值观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个体的发展,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他们敢作敢为,善于展现自我;能以务实的态度处理个体之间的差异,讲求双赢;具备一定的价值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在行动上和精神上引领时代的精神。表现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正面的价值体系,有较强的社会公正意识。在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正面肯定的当代,当代大学生崇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他们赞美维护公义和道德的行为;并且关心社会发展的进展,期待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但是某些大学生价值素质存在以下问题:他们价值观念迷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公共情怀,倾向个人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价值理性偏颇,易于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实践能力不强,价值失范行为频频发生。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某些高校价值教育不够理想。

1.某些高校大学精神缺失

首先,大学精神变得世俗化,缺乏价值诉求,“工具理性主宰着大学教育,把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能否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作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①。其次是轻精神建设重硬件建设。再次是大学精神建设主体偏颇,多数大学精神研究论者都一直在面向学生讲话。最后大学的自主性较差,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的价值取向过于迎合政府的指令。

2.某些高校校园文化缺乏价值引导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的软实力,能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世界。然而,如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明显不够,某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诚信美德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少公共情怀,“师”道和“孝”道淡漠。

3.某些高校教育实践活动价值渗透不够

价值教育最终要通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自我构建才能生效。价值观念体系的自我建构是基于价值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当今某些高校教育实践缺乏对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如“公益服务卡”②就是一种错误的训练教育方式,培养的往往是行为而非美德。

4.某些高校教育缺少价值商谈

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迫使学生遵从某种具体的价值标准,而是让学生在价值冲突当中学会理性思考,并作出独立的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某些高校大学生价值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商讨不够,平台不够,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所以价值教育变成了低效的价值说教。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缺乏内在一致性。

1.家庭价值教育偏差

我国学者寇彧研究发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状况与家庭因素,尤其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密切相关。”③调查显示,在家庭教育上,呈现了重物质给予轻精神关注、亲子关系不平等特征。具体来说有两点:第一,家庭教育极端化。要么家庭感情投入过多,过多爱护、管制,过高期望;要么家庭教育感情投入严重不足,放任自由,缺乏关爱。第二,家庭教育重智轻德。

2.社会教育多元化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颠覆了传统社会原有的价值秩序。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教育的多元。大学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起点,大学生开始密切地关注社会,他们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又加上缺乏对媒介的批判力,社会舆论特别是现代媒介的价值引导失范往往特别容易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混乱。再次,成人世界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相左现象比比皆是。

3.各类教育形式缺乏通力合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三个部分是相互独立的。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有效合作。一方面,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面的错位,双方面强化智育。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互不信任、相互推诿的状况。其次,社会教育在价值教育中的失位。社会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正面力量。社会缺乏对大学生的认同和宽容。

(三)高校大学生价值素质自我培育不够。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具有鲜明特征的“90后”群体,是一个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缺乏较好的自我认知。首先,大学生对自我的合理需要的认知不够,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矛盾性的特点,且极易受同辈、外在环境的影响。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片面化。他们容易思想偏激、行为冲动,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不够。再次,他们的理性思维处于成长阶段,认知结构普遍倾向于个体体验。最后,大学生自我认知呈现不自主的特征。校园教育的一元化价值导向和社会经验价值的多元化矛盾导致大学生认知的不自主。

1.当代某些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通过认知模式、归因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强,抗挫折能力差;情感上易于感性;包容心不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待增强。

2.当代某些大学生缺乏较强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在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主体性意识,期待外物和他人,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充当不满意的受众,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商谈中的缺席抑或少话语,价值实践意愿和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认同感,但在知与行之间还有明显的差距。

三、提升大学生价值素质的途径

(一)以完善价值教育为起点,提高大学生价值素质。

1.以重建大学精神为首要任务

大学精神离不开时代发展的进程,大学必须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的发展必须突破现实的功利性,树立价值理想,既要脚踏实地,关照现实需要,又要仰望星空,追寻未来需要,还要发挥大学精神的创造力,提高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广度。

2.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价值引导

首先,校方应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学校的价值理念,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引领价值,促进达成师生价值共识。其次,加强传统文化在价值教育中的运用,丰富大学生的人生视角,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价值尺度。再次,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以期对大学生价值素质的提高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3.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

首先,推行教学改革,立足价值教育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作为价值教育的直接途径,无疑要对大学生价值建构负起责任。其次,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价值素养。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价值素养,加强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教育理论学习。再次,创新学生活动,结合价值教育的第二课堂。一是要创新自上而下的活动形式,二是要弱化学生活动的行政性。

4.以促进价值商谈为核心途径

首先,价值教育需要一个“理想的商谈环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强调商谈双方的主体性。其次,教师要变革思维模式,注重师生之间自由的沟通与交流。再次,植根于现实生活。一个成熟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上的事例,就大学生所关心的价值问题展开商谈,引发价值冲突的阵痛,教给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智慧。最后,要开创价值商谈的重要阵地——校园网络。大学生最愿意诉求的媒介——网络,是极好也是最应该进行价值商谈的空间。

(二)以建设教育共同体为路径,提升大学生价值素质。

价值教育应该要培养包括成人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的价值理性和价值自觉,构建价值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体,而不是仅仅强调学校价值教育的单方面作为,这将为学校价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广阔的空间。

1.促进家校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未来学校管理必将是一种趋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与家长共同成为学生教育的主角,要打破校园管理的封闭状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教师形象与教师职业精神将得以确立和强化。

2.优化社会教育

高校价值教育结合社会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全社会成员的育人大局观,而全社会成员的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一方面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要社会大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未来的高度看待教育事业。首先,要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具体来说,第一要培养媒介工作者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力,增加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最后,社会实践是社会教育参与价值教育的现实途径。

(三)以加强大学生自身价值素质培养为根本。

提高大学生的价值素质,不仅依赖高校价值教育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体,大学生的自我自我价值素质培养才是决定性因素。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首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自我需要的合理认知。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现实,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高层次的需要,从而引导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意识,做出恰当的价值选择。其次,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全面性。应当坚持价值教育的一元导向,并且在此前提下促进价值多样化的发展。再次,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自主性。价值教育要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价值信息的有益加工。

2.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一是要改变大学生认知模式或思维方式;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因此,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内部归因模式,使其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体验到自身价值,以提高其自我价值愉悦感。其次,心理咨询过程需要价值的干预。对于访者的价值内容咨询者要保持中立,但对于来访者的价值取向,咨询者要给以引导,使其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多元的价值中,选择哪一种价值,追求哪一种价值,决定于学生选择价值的主体性。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让大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体系建构的关键。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家长放手和学校引导。要让大学生走出“被设计”的困境,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处境,并且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能够体验价值。学校必须“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遵循主体性原则。

注释:

①田圣炳.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教学研究,1997(5):39.

②公益服务卡,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服务活动而设的,达到一定的公益服务时间才能有评奖学金资格或者能为保研加分.

③寇彧.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59.

[1]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正聿.探索真善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田圣炳.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教学研究,1997(5):37-40.

[5]寇彧.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55-60.

猜你喜欢

素质价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