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述评
2014-03-20宋少军
宋少军
(赣南师范学院 东南亚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国内关于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述评
宋少军
(赣南师范学院 东南亚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马来亚华侨是华侨抗战的中坚力量,国内许多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学者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都曾从多角度展开过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的盲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马来亚;华侨;抗日战争;马来亚共产党
华侨①抗战史研究是华侨华人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我国华侨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现实局面,因此在海外华侨的抗日斗争中,东南亚华侨的抗日斗争最具规模,其中又以马来亚地区②抗日斗争规模最大,斗争最为激烈。通过对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斗争研究可以管窥到整个东南亚华侨参与反对日本法西斯斗争的图景。
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另一方面则是马来亚华侨在侨居地的斗争。马来亚沦陷后,华侨组织和发动抗日斗争的直接动因即是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倾力支持招致的日本占领军的残酷报复;另一方面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占领军势力,间接支援了祖国的抗战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两方面的斗争相互影响,互为促进,为中国抗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本文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对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提出笔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支援的研究
国内的华侨抗战史研究始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彼时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到华侨与抗战这一研究领域,并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关于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提供支援的研究成果。主要的代表作有:林云谷的《抗战与华侨》[1],是国内第一本关注“华侨与中国抗战”这一问题的著作,这本52页的薄薄的小册子生动描述了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热忱支持。黄警顽的《华侨对祖国的贡献》[2]主要记述的是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在八年抗战期间毁家纾难,为抗战募集钱款、物资的各种生动事例,其中就有马来亚华侨对抗战鼎力支持的事迹披露。此外内容与主旨相似的还有谢作民的《抗战与华侨》[3],这些著作基本都是从华侨服务祖国抗战的角度对东南亚各国华侨,特别是马来亚华侨为抗战所作贡献的介绍和评述,是我国华侨抗战史研究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出版了大量反映包括马来亚华侨在内的全世界各地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曾瑞炎的专著《华侨与抗日战争》[4]是20世纪末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较全面地叙述了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此后陆续出版的还有:任贵祥的《华侨的第二次爱国高潮》[5]和《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6];黄慰慈等编著的《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7]以及黄小坚等编著的《海外侨胞与抗日战争》。[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部编著的《华侨与抗日战争》[9]代表我国华侨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近些年来华侨抗战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民国以来我国华侨抗战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对华侨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
在学术论文方面,通过知网检索,也可以找到相当多的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廖小健的论文《新马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热潮原因初探》[10],对新马华侨抗日救亡运动形成热潮的外部条件和救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有一个很全面的介绍。孔永松等的论文《东南亚华侨在祖国抗战与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11]以及黄明焕、周聿峨的论文《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12]都从支援祖国抗战的视角,将华侨在抗战过程中对祖国的援助作了详细的介绍,对华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巨大贡献给予了肯定。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华人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上,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外华裔青年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加中国抗战;以各种形式募集善款、物资,支援祖国抗战;在侨居地组织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群众抵制日货等。
二、马来亚华侨在侨居地的抗日斗争研究
马来亚华侨在侨居地的抗日斗争研究可以以马来亚沦陷前后为时间点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和平的反日斗争,声援国内抗战。后一阶段,则是马来亚华侨在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占领军进行的武装斗争。
在日本进攻马来亚之前,马来亚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的同时,在侨居地组织了大规模的反日集会,揭露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暴行,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打击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的作用。
在马来亚战役中,马来亚人民积极协助马来亚殖民当局共同抵抗日本侵略,除了大量捐献、出工出力外,马来亚人民成立了武装力量,直接参与到同日本法西斯的作战中。在国内诸多文献中都有主要由马来亚华侨组建的星华义勇军的身影。
此外,在马来亚沦陷后,以华侨为主组建起来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更是马来亚沦陷后的抗日中坚力量。对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的研究离不开对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的研究。马共及其领导的各级抗日组织和抗日队伍积极组织和领导了这场武装抵抗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来说,国内对马来亚华侨在侨居地的抗日斗争研究还很薄弱,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更加凤毛麟角。通过知网检索“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马来亚共产党”“马来亚人民抗日同盟”以及“马来亚抗日武装斗争”等关键词,显示的成果寥寥无几。贺圣达的《中华海外儿女抗日在南洋——东南亚华侨的武装抗日斗争》[13]是国内学者首次专门撰文对华侨在海外的武装抗日斗争进行探讨,介绍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抗日武装斗争情况,对整个东南亚抗日武装斗争进行了宏观概括。廖小健的《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14]从英国殖民政策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马来亚人民军成立到解散的全过程,论述了日本投降后,马共不仅没有夺取政权,反而解散其武装部队的原因。她认为英国战时早有预谋的马来亚政策造成马共的被动应对局面,是战后初期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放弃武装斗争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在对战后马来亚独立进程的论述中涉及马共的武装斗争对其独立进程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沈燕清的《英国在马来西亚联邦建立及分裂中的角色分析》[15]以及张祖兴的《英国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16]
以上这些都是在论述战后初期的马来亚政治时,对马共偶有涉及,同马来亚华侨抗日武装斗争则关系不大。同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特别是新马两地学者对马共以及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有很多成果。
首先是对大量的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研究史料的发掘整理,从战后至今不断出版面世。战后初期,新加坡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华侨抗日斗争情况的回忆文章和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胡铁君的《星华义勇军战斗史:1942年保卫星洲》[17],作者本身曾经担任星华义勇军的副司令,在战后搜集了相关史料,集结出版了这本论述星华义勇军从组建到最后解散的小册子,是研究星华义勇军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战与南侨” 编纂委员会编印的《大战与南侨:马来亚之部》[18]介绍了东南亚各地华侨在日据时期的遭遇,反映了日本军政当局对华侨的残酷迫害;战后和平时期马共编撰整理出版的《南岛之春:马共言论集之一》[19]全面介绍了马共在战前和战时的一系列抗日的政策和主张。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许云樵编、蔡史君编修的《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20]是一部1100多页的皇皇巨著,书中以时间顺序,分门别类保留了很多新马华侨抗战的史料,是研究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新马学者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有大量的论述和著作。受制于一直以来英国殖民当局对共产主义意识的压制以及对战后英国殖民当局以及独立后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对马共的持续清剿,一直以来马共的研究都是新马两地历史研究的禁区,其他地区学者的研究又缺乏相关第一手材料,随着时代推移,造成了马共与马来亚抗战这段历史的模糊。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冷战结束,马共与马来西亚、泰国三方签订合艾和平协议,马共最终解散,成为历史。由此开端,马共的历史也逐渐解禁,大量前马共成员(特别是前领导人)的回忆录、口述史材料以及英国殖民地时期档案的解禁为研究提供了可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社长Paul H. Kratoska的《日本占领马来亚:一部社会经济史》[21],对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侨的经济处境以及华侨反抗日本军政当局的残酷经济剥削压迫都有相当详尽的论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剑是研究马来亚华侨抗战史以及马共问题的专家,先后出版了《马来亚华人的抗日运动》[22],《与陈平对话——马来亚共产党新解》[23]。前者从马来亚华侨抗战的视角,对马来亚华侨抗战的历史做了全面梳理,后者则是近年来研究马共历史的必读书目,书中辑录了很多著名学者拜访陈平时,双方的对话交锋以及陈平对马共历史的一些个人回忆;新加坡国立大学谢文庆(Cheah boon kheng)的《红星照耀马来亚》[24]是新马学者研究马共历史的巅峰之作。其中对马共抗战史的研究颇为精道,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根据马共前总书记陈平2003年出版的英文版回忆录翻译而来的《 别名陈平:我方的历史 》[25],书中陈平从马共的角度,以亲身经历对很多马共历史上的问题做出了解释和说明,当然书中不免对马共的很多行为和做法的辩护,但仍然对于我们研究马共的历史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日本的学者利用日本军政当局保留下来档案材料,从日本占领军视角对日据东南亚历史有相当多的深入研究,其中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亦有非常独到的研究。明石阳至(Akashi,Yoji) 和原不二夫(Hara ,Fujio)二位学者是日本研究华人华侨问题的专家,对马来亚抗战史都有相当研究。原不二夫的论文《日本对马来亚的占领与华侨社会》[26]探讨了华人社区在日据时期的活动以及对社会稳定与发展发挥的作用。此外在《南洋资料译丛》自2001年至2006年还发表了一些有关马共历史的论文,计有:《马来亚共产党与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马来亚共产党》《日本占领下的马来亚共产党》。明石阳至主编的《关于日本对新马占领的新观点,1941-1945》[27]是近几年来日本学者研究日据时期马来亚成果的集中体现。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马来亚华侨对于祖国抗战的研究充分,而对于其在侨居地的斗争的研究明显失衡
目前对于马来亚华侨在侨居地的抗日斗争的相关研究很少,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没有出现有说服力的成果。上述《华侨与抗日战争》以及《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对于东南亚各国华侨参加侨居地的抗日斗争虽有所涉及,但也只是概略式的一章甚至一节内容带过。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关史料的获取有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研究者似乎从认识的层面忽视了这一方面的研究,暴露出目前国内华侨抗战史研究的局限性。
(二)受制于研究者外语水平,对于外文材料的发掘利用甚少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通晓英语的学者逐渐增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内马来亚抗战史研究界,对于其他语种,特别是精通日语和马来语的学者甚少,对于大量的日文资料和马来文资料无法解读。急切需要一批通晓日语、马来语的学者介入研究。此外,对于战时出版的大量英文刊物,缺乏系统的整理挖掘。国内学者引用日本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日本马来亚占领军资料进行研究的论述还很鲜见。
(三)相关研究学会较少,学者间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
1999年8月在广州召开了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文集》[28],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国内再未举行类似高级别的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相关的专门研究学会也未能建立起来。让人欣慰的是2014年2月在云南昆明成立的南侨机工学会,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华侨与抗战问题的学会。虽然仅此一个,但是仍然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改变我国华侨抗战史研究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的现状。
注释:
① 本文中“华侨”所指即当时所有侨居海外的华裔,具体释义参见《“华侨”一词起源诠释》,《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
② 本文所指马来亚即英属马来亚,包括英属马来亚联邦、马来属邦以及新加坡等海峡殖民地。
[1] 林云谷.抗战与华侨[M].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
[2]黄警顽.华侨对祖国的贡献[M].上海:棠棣社,1940.
[3]谢作民.抗战与华侨[M].重庆:独立出版社,1939.
[4]曾瑞炎.华侨与抗日战争[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5]任贵祥.华侨的第二次爱国高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6]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黄慰慈,等.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8]黄小坚,等.海外侨胞与抗日战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部.华侨与抗日战争[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10] 廖小健.新马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热潮原因初探[J].东南亚研究,1983(3):42-45.
[11] 孔永松,等.东南亚华侨在祖国抗战与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1987(4):25-33.
[12] 黄明焕,周聿峨.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5(10):92-94.
[13] 贺圣达.中华海外儿女抗日在南洋——东南亚华侨的武装抗日斗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10.
[14] 廖小健.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J].东南亚研究,2005(3):18-21.
[15] 沈燕清.英国在马来西亚联邦建立及分裂中的角色分析[J].东南亚,2005(2):47-51.
[16] 张祖兴.英国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7(1):68-71.
[17] [新]胡铁君.星华义勇军战斗史:1942年保卫星洲[M].新加坡:新中华出版社,1945.
[18] [新]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战与南侨” 编纂委员会.大战与南侨:马来亚之部[M].新加坡:新南洋出版社,1947.
[19] [新]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南岛之春:马共言论集之一[M].吉隆坡:马来亚出版社,1946.
[20] [新]许云樵编,蔡史君编修.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M].新加坡:文史出版私人公司,1984.
[21] Paul H. Kratoska.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M].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22] [新]陈剑.马来亚华人的抗日运动[M].马来西亚: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4.
[23] [新]陈剑.与陈平对话一马来亚共产党新解[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6.
[24] Cheah boon kheng. Red Star Over Malaya[M].Singapore: NUS Press,2003.
[25] 陈平.别名陈平:我方的历史[M].新加坡:Media Masters PteLtd,2004.
[26][日] 原不二夫,乔云.日本对马来亚的占领与华侨社会[J].南洋资料译丛,2005(3):56-68.
[27][日]明石阳至.New perspective o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1941-1945[M].Singapore,NUS Press ,2008.
[28] 黄小坚.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nti-Japanese War
SONG Shao-ju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Overseas Chinese in Malaya had been the backbone of Anti-Japanese war. Many domestic scholars of Southeast Asia have been studied the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of the Malaya Anti-Japanese war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verall,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in this area are deepening and impressive,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research blind spots. So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and do a systematic analyze of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ver this issue.
Malaya; overseas; Anti-Japanese War;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K338.4
A
1674-9200(2014)04-0049-04
(责任编辑 杨永福)
2014-03-07
宋少军(1988-),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2012级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