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怀旧视野中的“民国教材热”
——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2014-03-20李倩倩

文教资料 2014年27期
关键词:国语民国课本

李倩倩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浅谈当代怀旧视野中的“民国教材热”
——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李倩倩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近年来民国语文教材陆续出版,随即引起一阵教材的民国复古风。这股热潮背后所引发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民国老教材的热销,既是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对民国教育理念的“心动”,又是视觉时代“眼动”的必然结果。

《开明国语课本》 怀旧 民国教育理念 图文关系

《开明国语课本》是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的一套语文教科书,全套教材从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出发,内容紧系儿童生活,取材生动活泼,以促进促进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并且初年级的教材内容有丰子恺先生手写并绘制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这套教材共八册,供初等小学使用,于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上市便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在自由选择教材的民国社会,《开明国语课本》却可以独占鳌头,足见其影响之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迫于战事上海开明书店不再刊印小学教科书,而这一停就停了七十多年,由于战乱大部分教材都已遗失。直至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开明国语课本》,这套教材才“重见天日”,并引发一股追捧民国教材的热潮。

一、“民国教科书热”现象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引起一阵阵追捧热潮,各大出版社纷纷找到商机出版了各类民国教材,例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等,全国上下一时陷入民国复古风之中。然而在这些老教材最初面世之时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只有少数教育界人士比较关注。在《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各大媒体一度传出重印卖断的销售神话,虽然只是现代大众传媒臆造的假象,但这背后的原因也令人深思。直到2010年,老课本突然真正热销起来,除去专业人士的相互讨论推荐外,普通读者也将其作为日常读物,纷纷参与到民国教科书的热潮中。2011年,民国语文读物热仍在持续升温,民国语文教材的队伍中又增加了青年出版社的“开明系列语文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民国语文》、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经典国语课》等。此外,民国学生的作文选本及民国时期的经典儿童读物如“幼童文库”等陆续面市,占据着书店的热销榜。越来越多的家长到书店抢购民国老教材,或作为儿童启蒙教材,或作为儿童课外读物,甚至很多成年人也很喜欢阅读这类民国课本。虽然影印本《开明国语课本》多次重印,依然满足不了读者的购买需求,各大网站如当当网经常会出现预购现象。

热销是“民国教材热”的一个方面,另外对于民国教材的讨论也是促成这一热潮的重点。在老教材盛行的当下社会对于这一现象的反思也成为热点,人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从消费观,从怀旧心理……各种角度分析这一民国语文读物的兴起及流行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及教育家都从教育理念出发,以《开明国语课本》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社会的教育理念相比较,结论是现在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老教材的炙手可热。还有部分学者从复古和怀旧等方面来分析,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将这一现象看做是人对于失去的时光及生活的无限怀念与感慨。而近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角锁定在图文关系上,当代是视觉文化的时代,一切文字都以图像、音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图文并茂的《开明国语课本》显然以其独具特色的水墨插画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也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那么,“《开明国语课本》热”究竟是因为向后看的怀旧思潮,还是因为向前看的视觉盛宴?

二、“心动”之怀旧:对民国教育理念的追思

《开明国语课本》首先是一套教材,对于其引起的热潮现象的分析必须先从教育理念开始着手。《开明国语课本》以其取材和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诠释着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儿童本位是西方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儿童本位,就是教材编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儿童的视觉感受世界,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事理,文章的题材、内容和言语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而不是以成人的意志为中心,对儿童进行大量的干涉和误导。《开明国语课本》一共12册,初小8册,高小4册,大部分课文内容是由叶圣陶先生亲自创作的,全部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包括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起观察世界,一起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文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展,但又保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新知识。比如第一册的课文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早上起来》和《上学去》是没有文字的,只有几幅插图描绘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和经过,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这两件事是从入学后必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贴近生活,同时又教导新同学按时起床准时上学的基本要求,这是入学要学习的第一个纪律。第三课是《先生早》,教育儿童文明礼貌及尊敬老师的基本礼节。教材开始便以简单、贴近生活的形式告诉学生纪律和礼貌的重要性,而后的课文便以学生生动有趣的生活为线索展开,从生活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教材的编写能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这也是取决于编者对于儿童的了解。叶圣陶先生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课本之前,便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经验,同时他又是因为儿童文学家,他的很多作品深受儿童喜爱,可以说对于儿童心理叶圣陶先生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叶圣陶先生编写教材必然要从儿童心理出发,呵护儿童求知的好奇心。

儿童本位是《开明国语课本》编写的重要线索,真、善、美是《开明国语课本》的主要内容。首先,语文教育本质上是常识教育与真实教育的结合,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展示出常识世界与真实世界。《开明国语课本》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太阳》、《月亮出来了》、《母鸡小鸡》、《桃花开了》 这些课文全部来自生活,是学生熟悉而且熟知的。《太阳》这篇课文中写道:“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以儿童的口吻和心理与太阳对话,既诙谐又充满童趣,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儿童式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与《开明国语课本》相比,现在的教材则比较注重表现出一种事实的缺失,侧重对于道理的掌握和知识的培养,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常识教育,完全以应试教育的模式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也是老教材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教育是注重善的,是教人向善的,语文教育更是善之源头。语文教育是常识教育,而常识中处处为善,在教材中则需要告诉学生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同时启发学生的向善之心,而不是只教育孩子考试的方法,让教育与生活完全脱节。最后,文学是美学,语文教育无疑也是一种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说,语文教材不是只是的启蒙,也不是伦理的教化,而是培养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认知,培养美感的教育。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完全将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混同,培养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忽视审美教育。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欣赏美,学会发现和享受生活之美,认识美好的世界。而《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表现了向善向美的审美宗旨,《桃花开了》、《柳条长》、《我画桃花》让学生体会到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生命的绽放便是最美的瞬间;《我坐飞机了》、《月亮船》、《做了一个梦》教导学生拥有梦想的重要性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是现在的语文教育所缺失的。

对于民国教育思想的分析正是鉴于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又将人们引向怀旧情绪之中去,许多学者将民国教材热归因于20世纪末的文化怀旧思潮,认为民国热是文化怀旧的扩大化,是怀旧思潮蔓延到民国儿童语文读物中。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怀旧最基本的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这一过去不仅指称时间维度上的旧日时光、失落了的传统或遥远的历史,还指称空间维度上被疏远的家园、故土以及民族性;从哲学的高度看,怀旧最重要的还包括人类个体及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在怀旧的深度来看,民国教材热的原因来自于对民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追思。认真思考当代语文教材,首先便是教材编写者“越俎代庖”,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即著名教育学家燕国材教授所说的“自由的权利”、“独立的权利”、“快乐的权利”、“梦想的权利”、“创作的权利”和“成长的权利”。教材编写者只有真正理解儿童并尊重儿童的这些权利才能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才能编写出真正适宜儿童的教材。其次是对教育理念的追念。当代的教育理念被受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完全以应试教育为基本模式,教材的编写倾向于便于学生死记硬背。当代的语文教材被认为存在着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而当代语文教材的这些缺失正是《开明国语课本》的特色。人们对于民国教科书的怀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当代语文教材危机重重的境况下所选择的一条出路。而民国教材热正是反映出当代人对与民国教育理念的认同,一种对于现代教育反思的“救赎”之路。

三、“眼动”之读图: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

20世纪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化是相互对立的,视觉文化的崛起则意味着人们对语言的重视开始减弱,对图画的重视开始加强。在读图时代,《开明国语课本》无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是契合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章内容以工整的小楷镌刻在高雅脱俗又满是童趣的水墨画之上,《开明国语课本》在当代人看来不仅是一套教材,也是艺术品。

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使得《开明国语课本》不仅可以作为小学生的教材,而且成为很多成年读者喜爱的绘本书。因为年龄的关系,儿童更喜欢带有图像的书籍,图画一方面可以激起儿童的阅读热情,另一方面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内容。比如第三册第一课《欢迎新朋友》(图1),简洁的几笔勾画出开学迎新会的热闹场面,画中的人物没有画出具体的五官,有一群人是背对着读者,另一群面对读者的人在歌唱者,留给读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图画与文字内容是相互照应的,“暑假过了,学校里来了许多新同学。我们开欢迎新同学会,大家唱歌,欢迎他们”,图画并不能描绘全过程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场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诠释,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课文的后边部分则重在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情谊。而课文《不用翅膀上天飞》竖排版的文字从左向右依次递减地排列着(图2),图画上有风筝、燕子,下有草地、小花和放风筝的人,用美术浓淡相异的笔法分出天和地,同时又将“竹骨”和“纸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画中男孩的头发、长袍、裤子、鞋子都以墨色的浓浅明显区分出来。“与此同时,颇具艺术性的还有插图的排列和摆放,草地上背风站立的男孩与飘飞的风筝自然贯穿整个页面,丰子恺亲笔书写的楷体课文依势竖排于儿童与风筝之间,与墨色浓淡搭配的插图相应相和,使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巧妙的图文设计让儿童在学文识字时宛如欣赏一幅春意盎然的中国画。”

图1

图2

素白的纸,墨色的字,配以黑白的简洁画,《开明国语课本》以这样朴素的文艺气息吸引着现代大批读者的眼球。在读图时代,读者追求的是“看图说话”所带来的快感,《开明国语课本》正是以其简单明了的水墨画满足了当代读者的阅读趣味。在“民国教材热”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现代怀旧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视觉化,怀旧从“心动”到“眼动”,从本质上的思想怀旧到表面上的视觉快感,民国教科书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盛宴的流行菜品。

[1]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M].丰子恺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赵静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升红.1932年《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研究[D].硕士学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燕国材.推进素质教育重在归还儿童六大权利[J].探索与争鸣,2010(5).

猜你喜欢

国语民国课本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