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淋证源流考

2014-03-20姜德友曲婉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华氏淋证病源

姜德友,曲婉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淋证源流考

姜德友,曲婉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学对淋证的认识历史悠久,论载丰富。淋证多分为石淋、热淋、劳淋、膏淋、气淋和血淋6种。其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方面,湿热蕴结、脾肾亏虚、气血郁结为其主要病机。治疗淋证方法包括祛除湿热法、补脾益肾法、调和气血法等。

淋证;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淋证的认识历史悠久,论载丰富。对其加以整理归纳,清其脉络,追本溯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1 病名溯源

《黄帝内经》中最早记载了“淋”“淋溲”“淋满”等名称,《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又称其为淋秘。淋病则见于《伤寒杂病论》,“淋证”一词出自于《玉机微义》。然于淋证分型而言,首开淋证分类之先河当属《华氏中藏经》,书中提出8种淋证,即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北周时期《集验方》提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将淋证分为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寒淋、热淋7种。从金元到明清时期,诸医家对于淋证的认识日趋完备,对于诸淋证的名称也再无歧义,现多分为石淋、热淋、劳淋、膏淋、气淋、血淋6种[1]。下面就各淋证分而述之。

1.1 石淋 又名砂淋,首见于《华氏中藏经》:“砂淋者,脐腹中隐痛……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色泽不定。”[2]《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亦有记载:“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描述得更为具体,称石淋是“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盐碱也。”

1.2 热淋 早在《素问·气厥论》有热淋相关记载:“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小便黄赤,甚则淋”的表述。《华氏中藏经》中有描述:“热淋者,小便涩而色赤如血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亦有对热淋的描述,其曰:“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

1.3 劳淋 早在汉代《华氏中藏经》就有记载:“劳淋者,小便淋漓不绝,如水之滴漏而不断绝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淋》中亦有相似记载:“劳淋者,遇劳即发,小便淋漓不绝,如水滴沥而不断。”明确指出其发病原因。《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劳淋候》谓:“劳淋者,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千金方》和《医宗必读》亦有肾劳、脾劳之说。

1.4 膏淋 早在《华氏中藏经》中就有记载:“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古医籍中亦称其为淋浊、白浊、肉淋等。如《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候》曰:“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膏淋者,似淋非淋,小便如米泔,如鼻涕……欲出不快而痛也。”张璐在《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淋》中云:“膏淋者俨若脂膏,或便中有如蜒蚰之状。”

1.5 气淋 早在汉代《华氏中藏经》中有云:“气淋者,脐腹满闷,小便不通利而痛也。”《诸病源候论·气淋候》描述:“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备急千金要方·淋闭》谓:“凡气淋之为病,溺难涩,常有余沥。”

1.6 血淋 《诸病源候论·血淋候》:“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济生方·淋利论治》:“血淋为病,热即发,甚则尿血,候其鼻头色黄者,小便难也。”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淋》指出血淋与血尿的差异在于“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血尿”。

1.7 冷淋 早在《华氏中藏经》中有云:“冷淋者,小便数,色白如泔也。”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证论》所论述的五淋,易劳淋为冷淋。《诸病源候论》中又称其为寒淋,谓:“寒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由肾气虚弱,下焦受于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寒气胜则战寒而成淋,正气胜则战寒解,故得小便也。”

1.8 其他 诸如“虚淋”“实淋”“子淋”“暴淋”“老人淋”等淋证病名,此不赘述。

2 病因

淋证的病因,大体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中以内伤尤为突出。

2.1 外感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甚则淋”,亦指出外感可致淋证[3]。后世医家大多认为感受六淫邪气可致淋证,如陈士铎《辨证录·淋证门》谓:“人有春夏之间,或遭风雨之侵肤,或遇暑气之逼体,上热下湿,交蒸郁闷,遂至成淋。”即指出“风雨侵肤”“暑气迫体”等外邪侵袭可致淋证。《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诸淋方论》:“肾气虚弱,囊中受寒,亦有挟冷而小便淋涩者。”即是外感寒邪致淋的表述。

2.2 内伤淋证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云:“而究其原,则皆由阴阳乖舛,清浊相干,或由膀胱蓄热,水道瘀塞,所以欲通不通,滴沥涩痛,为溺窍病也。”认为淋证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久虚、劳倦过度所致。

2.2.1 情志失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心肾气郁,膀胱不利”可致淋证。《医学入门·淋》认为:“内因七情心肾气郁,小肠膀胱不利,或忿怒房劳忍溺……干于肺经,廷孔郁结,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火烁为砂石淋。”详细论述了七情所伤致淋的情况[4]。《医宗必读·淋证》有“多思多虑……应酬分扰,劳于脾也”之说,指过度思虑烦劳伤脾,脾虚气弱可致淋证。《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曰:“《内经》言淋,无非湿与热而已;然有因忿怒……气动生火者。”

2.2.2 饮食不节:《外台秘要》中提出“饮食不节”是诸淋证的病因之一。《医学正传·淋闭》作出具体概括:“原其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湿热之物,或烧酒炙肉之类,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故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闭之候。”明确指出肆意嗜酒,恣食肥甘厚味,最易酿成湿热,因此饮食节制对于淋证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2.3 劳倦过度:早在《素问·痿论》就有论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宋代《济生方·淋利》记载:“人之有生,将理失宜,役用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有热,热留膀胱,流入脬脏,遂成淋病。”指出劳役过度,可成淋证。此病因可归之于《诸病源候论》“肾虚膀胱热”,此种认识符合临床实际,故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3 病机

3.1 湿热蕴结 此为淋证最为常见的病机,早在《内经》中就有“肾热膀胱热”的理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两者皆以热立论。《金匮要略》谓:“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巢元方在认识淋证病机共性的同时,还对诸淋各自不同的病机特性进行了探讨,如论气淋为“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论热淋为“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此外,李梴《医学入门·外感·火类》谓:“淋皆属热,间有冷者,外因当风取凉冒暑,湿热郁滞胞内,痿痹神不应用。……湿热下流膀胱。”亦明确提出湿热蕴结为淋证病机。

3.2 脾肾亏虚 《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诸病源候论》认为膏淋乃“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指出肾虚封藏失司而形成膏淋。《医学入门》指出劳淋病机为“中气即弱,不能运通水道,下输膀胱”。明代李中梓曰:“劳淋,有脾劳肾劳之分,多思多虑,负重远行,应酬纷扰,劳于脾也。”《医学正传·淋闭》曰:“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故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闭之候。”即脾虚土不生金,肺通调水道之功受损而致,脾肺皆虚,而以脾虚为本。《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中亦明确指出了淋证有脾肾亏虚之病机。

3.3 气血郁结 金代刘河间根据《内经》气血贵乎流通的理论,认为淋证的病机与气血郁结有关。《玉机微义》推崇刘氏气血郁结学说,在论述淋证主热的按语中有:“以气为本者,气行则水自化也,亦气血之谓。”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淋闭》记载:“气淋,气郁所致。”李梴《医学入门》曰:“内因七情心肾气郁,小肠膀胱不利,或忿怒房劳忍溺。”徐春甫曰:“即言心肾气郁,与夫惊、忧、恐、思、皆内所思。”这些均明确指出“气郁”为淋证病机。

4 辨证论治

4.1 治疗大法及禁忌 《华氏中藏经》对于淋证的预后有“与脉相从者治,反者死”的论述。《金匮要略》提出“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虽未提出淋证的处方,但对小便不利的治疗记载选用茯苓、瞿麦、滑石等清利湿热为主的药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曰:“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诸淋形证各随名,具说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谓之诸淋也。”巢氏虽未记录此方,但可见隋以前治疗淋证的处方多以一方通治。唐代较多地记载了治疗淋证的方药,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石韦散。金元时期,李东垣治淋强调“分在气在血而治之”。明代《景岳全书》中,对淋证的治疗提出了明确的辨证论治原则。

4.2 具体治法

4.2.1 祛除湿热法:《内经》中首先提出淋证的发病与湿热有关。《景岳全书·淋浊》曰:“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并提出根据热势辨证用药的思路:“热蓄膀胱,溺赤热甚而或痛或涩者,必当专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饮、大分清饮、七正散之类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烦热难解者,惟绿豆饮最为妙。若兼大便燥结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热不甚,或热势稍退者,宜加减一阴煎,或导赤散、火府丹、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小火不利者,宜清肺饮子主之。”[5]

4.2.2 补脾益肾法:早在《灵枢·口问》中就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记载。《张氏医通》指出劳淋“有脾肾之分”,且对于脾劳肾劳分别予以不同的方药加减,又有“膏淋者,……如不甚痛者,须固涩其精……以六味丸合聚精丸调补之”。现代医家对于劳淋的治疗多以补脾肾为主,大多受此影响。且补肾必分阴阳,如《医宗必读》认为“肾虚而寒者,金匮肾气丸”。《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寒淋汤,用于治疗肾虚寒淋:“其证喜饮热汤,喜坐暖处,时常欲便,便后益抽引作疼,治以此汤服自愈。”

4.2.3 调和气血法: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淋》曰:“气淋,气壅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疼痛,瞿麦汤、石韦散、榆枝汤,木香流气饮。气虚淋,八物汤加杜牛膝、黄芩汁煎服,老人气虚亦能淋,参术中加木通、山栀。血受伤者,补血行血自愈,勿作淋治。死血作淋,牛膝膏妙,但虚人能损胃不宜食。血淋,用侧柏叶、生藕节、车前草等分捣汁调益元散、立效散、瞿麦散、小蓟饮子。”可见王氏治淋证气血郁结之法已然相当完备:气郁者理气;气虚气滞者补气行气兼备;瘀血阻滞者,化瘀行血;热结伤血者,清热凉血止血。此法在《证治要诀》《医学入门》中亦有具体论述。诸法不外乎疏肝、行气、开郁、破血,总不离气血,故统称为调和气血法。

然诸淋证之分并非绝对,治疗上亦有不同。叶天士曾提出利火腑、彻泉源、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以及升奇阳、固精络、调督任诸法。《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曰:“若因心阳亢而下注者,利其火腑;湿热甚而不宣者,彻其泉源。气陷用升阳之法,血瘀进化结之方……用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佐以循经入络之品,发前人之所未发”;“理其无形,以固有形也”。叶氏认为在治疗上淋浊虽有不同但亦有相似之处。

5 结语

历代医家对于淋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及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不少方药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1]张天,陈以平.实用中医肾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61-163.

[2]华佗.华氏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47.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188.

[4]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36-338.

[5]王永炎,栗德林.今日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78-581.

姜德友(1960-),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R256.52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6.003

2014-05-29)

猜你喜欢

华氏淋证病源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锡纯治疗淋证的药—病—证用药规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喉痹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胀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导引法
《华氏9/11》导演又拍《华氏11/9》
修身齐家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治疗老年病验案举隅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李坤寅教授治疗产后淋证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