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
2014-03-20特邀主持人王振忠
特邀主持人:王振忠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语]近数十年来,随着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的崛起,对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备受学界重视。在各地纷繁复杂的民间文献中,徽州文书更是尤为突出。这不仅是从数量上看,徽州遗存有目前所知国内为数最多的民间文书,其规模在迄今发现的各类地域文书中首屈一指;而且,就内容而言,除了狭义的契约文书之外,徽州文书的类型极为多样。“贾而好儒”的历史传统,因商业发达滋生出的浓厚契约意识,以及凡事必记、有闻必录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得徽州文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具体而微,此一特点亦为其他地域的现存文书所望尘莫及。
迄今为止的徽州文书之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文书之再度大规模发现,使得此类文书已由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珍稀文献,一变而为明清史学工作者案头常备的一般史料。对徽州文书的研究,也从狭义的文书(契约)研究转向全方位民间文书、文献的探讨,这大大拓展了“徽学”研究的内涵。
黄忠鑫博士近年来专注于徽州都图文书之研究,成绩显著。此次撰写的《清代图甲与保甲关系新论——基于徽州赋役合同文书的考察》一文,从职役佥点、组织形式和实际功能三个方面详加论述,进而指出:徽州民间长期存在图(里)、保并存的格局,其间的功能或有重合,但却并未如学界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发生了更替。此一新探索表明,利用徽州文书,可以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回应明清制度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关于徽州的保甲,刘道胜教授亦多所关注。他曾出版《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一书,从宗族研究的角度,发现徽州基层保甲管理与特定聚居宗族的关系。此次他所提交的论文《晚清祁门县保甲设置与村落社会》,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光绪祁门县保甲册》,颇为完整地呈现出一个村落共同体的保甲编制实态。迄今为止,类似的《保甲册》所见极少,相关的研究也颇为有限。对于此类珍稀文献的解读,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县以下地方组织、村落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人口史研究的深入亦不无助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此类《保甲册》反映的保甲编制、族际关系、人口家庭、户籍职业等诸多侧面,人们得以洞悉村落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实态,对于宗族社会背景下徽州佃仆的社会生活亦有了诸多新的认识。
除了各公藏机构的文书收藏之外,近年来,来自田野的新发现史料亦层出迭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在皖南做过百余次村落人文地理调查,其间陆续收集到大批徽州文书。此次发表的《重商思潮激荡下的传统徽墨经营——关于〈有乾公号四轮承做合同新章〉的解读》,就是利用田野调查新近发现的民间文书,探讨徽墨名店詹有乾墨号之经营文化。婺源墨商是明清时代著名的区域人群,传统墨业经营与婺东北区域社会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利用徽商相关文书更为细致地探讨传统时代的商业经营与地方社会,显然还大有可为。
除了文书资料之外,徽州还有丰富多样的其他各类文献,也同样值得重视。邹怡副教授此前曾出版专著《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史有着长时段的关注。此次他利用1936年刊行的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会刊《徽光》,从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细致探讨20世纪30年代保学在婺源县的推行。此一研究为深入理解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次发表的其他三篇论文,作者邹怡、黄忠鑫数年前先后皆以徽州研究为题,从我攻读历史地理学的博士学位,而刘道胜则曾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我是他的合作导师。此处集中发表的文章,与稍后另一组的数篇论文,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近年来国内“徽学”研究的部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