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瑕
2014-03-20应雨田
应雨田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毫无疑问,《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中国辞书的精品,经过几代编纂者的精心打造,现在刊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可以说是更趋于完善了。这不仅是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专业工作者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读者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我就有切身体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十分关注释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在某些方面进行过一些探讨。《辞书研究》2009年第4期刊发我的文章《〈现代汉语词典〉某些比喻义献疑》(以下简称《献疑》),2013年9月,当我购得《现汉》第6版,并与我那篇小文进行对照后,才发现《现汉》不仅吸收了我的观点,而且拙文所列举的61个用例中的58个用例都按照拙见作了妥善的修改。主持修订《现汉》的先生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词典编纂更是如此。正如《现汉》第6版说明中所言:“编写和修订词典是十分繁难复杂的工作,永远没有止境,总会留下一些疏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仅就释义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 需进一步明确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分标准
《献疑》一文侧重于从比喻义的角度来论述问题,即从《现汉》第5版中所认定的2 800余条比喻义中指出那些存有疑点的、似是而非的假比喻义。《现汉》经过第6版的全面修订,那些似是而非的比喻义确实大为减少,漏网之鱼虽然并非绝无仅有,但肯定是微乎其微了。如“冰释”“金科玉律”两个词语,我们认为都属于隐喻型词语而非词的比喻义,可《现汉》第6版的释义依然还是维持了原来的解释方法,应该进一步斟酌①。这些漏网之鱼虽然隐蔽,但毕竟量少,下次修订,只要细心审查,是不难妥善处理的。此次通读《现汉》第6版,我们发现第5版中有些本来处置得当的比喻义,第6版却改为借代义了。如:
【巢穴】第5版②释为:〈名〉鸟兽住的地方;比喻盗匪等盘踞的地方。
第6版③改为:〈名〉鸟兽住的地方;借指盗匪等盘踞的地方。
【冷风】第5版释为:〈名〉寒冷的风;比喻背地里散布的消极言论。
第6版改为:〈名〉寒冷的风;指背地里散布的消极言论。
【出头鸟】第5版释为:〈名〉比喻出面的或带头做事的人,也比喻才能出众或表现突出的人。
第6版改为:〈名〉指出面或带头做事的人,也指才能出众或表现突出的人。
【此地无银三百两】第5版释为: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上面写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邻居李四看到字牌,挖出银子,在字牌的另一面写上“对门李四未曾偷”。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了所要掩饰的内容。
第6版改为:……借指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了所要掩饰的内容。
上述4例,“巢穴”“冷风”均列出了两个义项,前者为本义,后者为派生义,本义与派生义之间有相似关系,故后者为比喻义,用提示语“比喻”理所当然。“出头鸟”的本义指“飞在鸟群前面的鸟”,虽然没有列出,但实际上是存在的。释义中出现的实为两个派生义,它们与本义都有相似关系,故均为比喻义,前面用“比喻”提示,合情合理。“此地无银三百两”属于借喻型成语,它的原义不是词义,而是那个民间故事。成语的整体意义与原义也有相似关系,也是由比喻方式凝定下来的意义,故也可以用“比喻”作提示语。《现汉》第6版却将提示语“比喻”一律改为“指”或“借指”,派生义与原义的关系就由相似变为相关,比喻义就成了借代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巢”“ 醋 坛 子 ”“老 窝 ”“ 庐 山真 面目 ”“ 帽 子 ”“明 修栈道暗度陈仓”“末班车”“内耗”“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上游”“蜕化”“重头戏”等等,第6版都将释义中的提示语“比喻”改成了“指”或“借指”。这就说明修订者在比喻义与借代义的区分标准的理解上确实存在着偏差。我在《比喻义及其释义》(载《辞书研究》1992年第4期)和《〈现代汉语词典〉某些比喻义献疑》(载《辞书研究》2009年第4期)两文中都明确提出:“比喻义与原义是相似性联系,是修辞性比喻手法的转化,可以转换为明喻形式;借代义与原义是相关性联系,是修辞性借代手法的转化,不能转换为明喻形式。这是区分比喻义与借代义的关键。”这一标准无疑是十分明确的,也为广大语文工作者所接受。之所以在理解上还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很可能是因为“相似”与“相关”这两个概念还比较抽象,人们在理解上难免会见仁见智。我想,如果以派生义为本体,以原义为喻体,能自然转换为明喻格式的,派生义即为比喻义,否则即为借代义。这就化抽象为具体了。上述“巢穴”“冷风”“出头鸟”“此地无银三百两”等词语的意义都可以自然地转换为明喻格式,故其派生义可以毫无疑问地断定为比喻义,而非借代义。
前面提到,《献疑》一文仅仅考察了《现汉》判定的比喻义的可靠性,而未作反向考察,即未考察隐藏的比喻义究竟还有多少。这次通读,在这方面我也还是没有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但也零星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如:
【残骸】〈名〉人或动物的尸骨,借指残破的建筑物、机械、车辆等。
实质上此处是两个义项,前者是本义,后者是比喻义。《现汉》第5版、第6版将后者均作为借代义处理是不当的。
【吹吹打打】〈动〉原指乐器合奏,借指
对事情渲染夸耀,以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此处也是两个义项,前者是本义,后者是比喻义。《现汉》第5版、第6版均将后者作为借代义处理是欠妥的。
【台柱子】〈名〉戏班中的主要演员(台:戏班),泛指集体中的骨干。
这个词的本义应该是戏台上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可惜两版的释义中均未列出。列出的两个义项实质上都是比喻义,第一个比喻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然后由第一个比喻义又派生出第二个比喻义。第5版把第一个比喻义当作本义,把第二个比喻义当作借代义;第6版同样把第一个比喻义当作本义,只是把第二个义项前面的提示语“借指”改为“泛指”,即把第二个义项当作前者的扩大引申。我们认为这样处理都是不太准确的。
上述3例处理失当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识别真正的比喻义,而其关键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比喻义与借代义的区分标准。为此,我们建议,下次修订时必须对比喻义与借代义的区分标准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比喻义和借代义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双向考察,彻底清理比喻义与借代义长期纠缠不清的现象,也可顺便解决比喻义全面回归本位的问题。
二 释义与词性和谐统一的问题
《现汉》从第5版开始,对所收的词语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对释义也作了全面审视,使释文与所标注的词类相吻合,满足了读者对词语的运用需求。在实践中,各类词的释义大多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成为人们遵循的典范,但也存在一些释文与词类标注的配合不十分协调的现象。
有的词类标注是名词,释文却采用了动词的释义方式。如:
【长舌】〈名〉长舌头,指爱扯闲话,搬弄是非。
“长舌头”固然是名词性短语,符合名词的释义特点,但“爱扯闲话,搬弄是非”却是动词性短语,与名词的释义不吻合。如改为“借指爱扯闲话、搬弄是非的人”就与名词合拍了。
【草荒】〈名〉农田因缺乏管理,杂草丛生,妨碍了农作物的生长,叫草荒;指牧草减产引起的饲料缺乏的状况。
第二个义项以名词性偏正短语对释名词当然可以,但第一个义项的释文却是一个动词性短语,与名词的释义方式不合。不如仿第二个义项的模式改为“农田因缺乏管理,杂草丛生,妨碍了农作物生长的状况”。这样一来,两个义项的释文前后协调一致,与名词完全吻合。有的词类标注是动词,却又采用了名词的释义方式。如:
【羞】〈动〉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难为情;不好意思。
“难为情”“不好意思”均为谓词性短语,与动词相合,但“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却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与动词不合。可改为“因被人笑话而感到不自在或忸怩不安”。有的词类标注为动词,释文却用的是形容词解释方法。如:
【号啕】〈动〉形容大声哭:~大哭|~痛哭。
这是受用例影响而误释为形容词。其实“号啕”并非只修饰“大哭”“痛哭”等,它也可用作谓语等,如:“忍不住~起来”“她~不止”“忽而~,忽而大笑”。应该仿《辞源》《辞海》等辞书而径直释为“放声大哭”。
【吭哧】〈动〉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他~了半天我也没听明白。这也是把动词误释为形容词,应改释为“费力地、吞吞吐吐地说话”就与动词吻合了。反之,有的词标注为形容词,却又解释为动词。如:
【急迫】〈形〉需要马上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这是典型的形容词,却采用了典型的动词的释义方法。改释为“紧急迫切”即可。
【瘪】〈形〉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满。用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描写法解释形容词当然可以,但前面不如采用通常的形容词释义模式:形容物体表面下陷。有些虚词的解释太实,易使读者误解为实词。如:
【省得】〈连〉不使发生某种(不好的)情况;免得。用同义词“免得”对释固然可以,但前面说明其语法功能时没有体现连词的特点,却可能使读者误以为“省得”是动词。应直接点明“常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前一分句的目的是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散见的释义与词类标注不相吻合的例子,缺乏规律性和系统性,可视为个别的问题。下面要讨论的是一批形容词的释义形式问题,即表示味觉和色彩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
表示味觉的形容词不多,主要是“酸”“甜”“苦”“辣”“咸”。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较多,单纯词主要有“白、黑、红、橙、黄、绿、青、蓝、紫、赤、乌”等,复合词主要有“草绿、茶青、赤红、蛋青、淡青、粉红、绛紫、金黄、橘红、橘黄、玫瑰紫、玫瑰红、米黄、墨绿、嫩红、嫩黄、嫩绿、藕荷、藕灰、苹果绿、葡萄灰、葡萄紫、铅灰、青绿、青翠、乳白、乳黄、水红、水绿、桃红、天蓝、天青、铁灰、铁青、土黄、蟹青、猩红、杏红、杏黄、玄青、雪青、鸭蛋青、嫣红、殷红、胭红、银白、银红、银灰、油绿、鱼肚白、月白、藏蓝、藏青、枣红、朱红、紫红、紫赯”等等。它们的词类标注都是形容词,可释文却采用了典型的名词释义方式。如:
【苦】〈形〉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
【甜】〈形〉像糖或蜜的味道(跟“苦”相对)。
【白】〈形〉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草绿】〈形〉绿而略黄的颜色。
【蔚蓝】〈形〉状态词,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这样的释义模式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这样的释义模式。如:“苦,大苦苓也。”“白,西方色也。”“黑,火所熏之色也。”《辞海》《辞源》《现汉》等权威辞书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本无可厚非,但时至今日,语法研究日趋精细,对各类词的功能特点区分也越来越精细,如果我们还一味按传统办事,至少有三点难以自圆其说。
第一,如果“白”“黑”“米黄”“藕灰”等形容词采用《现汉》现有的名词释义方式,那就会与“白色”“黑色”“米色”“藕色”等名词混同起来。其实语用中,“白”与“白色”、“黑”与“黑色”、“米黄”与“米色”、“藕灰”与“藕色”的语法功能却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现汉》第6版对表示色彩的名词和属性词的释义都很到位,能显示其语法功能的特点。如:
【白色】〈名〉白的颜色;〈形〉属性词。象征反动的:~政权|~恐怖。
【黑色】〈名〉黑的颜色;〈形〉属性词。隐秘的;非法的:~收入。
【红色】〈名〉红的颜色;〈形〉属性词。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的:~政权|~根据地|~商人。
【黄色】〈名〉黄的颜色;〈形〉属性词。指内容色情的:~小说|~录像。
为什么对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含部分状态词)的释义却不能显示其形容词的功能特点呢?第三,其中有少量表色彩的形容词的释文已透露出形容词的释义特点,如:
【青葱】〈形〉形容植物浓绿。
【瓦灰】〈形〉(颜色)深灰。【瓦蓝】〈形〉蔚蓝。
【刷白】〈形〉状态词。(颜色)白而略微发青。
【墨绿】〈形〉状态词。(颜色)深绿。
【墨黑】〈形〉状态词。非常黑;很暗。
这些词的释义都符合形容词的释义特点,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将这种释义模式贯彻到这类词的释义当中去。
其实,对“苦”“甜”“白”“草绿”“蔚蓝”一类词,《现汉》第6版所采用的名词释义方式,只要在核心词语前面加上提示语“形容”,就可转换成形容词的释义模式,至于“形容”后面词语的组织则可视具体情况而机动处理。如“苦”可释为“形容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或“形容味道像胆汁或黄连一样”;“白”可释为“形容像霜或雪的颜色”或“形容颜色像霜或雪一样”。这样,改动不大,但却能明确表示此类词语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修饰语,又与《现汉》第6版大多数形容词的释义方式一致。
三 释义的锤炼永无止境
《现汉》的释义素以精炼准确著称,但释义的锤炼永无止境,要想做到尽善尽美确非易事。下面我们不妨再找找《现汉》第6版中的一些疏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词典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其一,释义中存在画蛇添足之处。如:
【吃哑巴亏】吃了亏无处申诉或不敢声张,叫吃哑巴亏。
【重码】〈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码相同,造成重复,叫作重码。
【出栏】〈动〉猪羊等长成,提供屠宰叫出栏。
【出线】〈动〉在分阶段进行的比赛里,参赛的人员或团体取得参加下一阶段比赛的资格,叫作出线。
上述4例释文后面的尾巴“叫吃哑巴亏”“叫作重码”“叫出栏”“叫作出线”均属蛇足,删除之后,都不会影响读者对词义的理解。再如:
【比例尺】〈名〉绘制地图或机械制图
时,图上距离与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绘制地图或机械制图时”这一时间状语不仅贅余,而且有损准确性,因为这儿所表示的比例,是静态的,与时间无关,应改为更简明的说法:“地图、机械图等图上的距离与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
其二,存在有悖于生活常理的解释。对于一般的日常用语,其释义由于不要求高深的专业知识,不经意间很可能出现一些有悖于生活常识的错误,不能不慎。如:
【出票】〈动〉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
根据一般生活常识,应该是收款人在收款之后,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交款人以备查。
【跌水】〈名〉水利工程中指使水流突然下降的台阶。根据我们的了解,“跌水”的确是指渠道或排水沟通过陡峭地段时,在水流跌落处所修建的台阶。但这些台阶的作用并非使水流突然下降,恰恰相反,而是为了避免水流的剧烈冲刷。参照《辞海》《新华词典》等辞书,此义项可改为“渠道或排水沟等水利设施通过陡峭地段时,为避免流水的剧烈冲刷,而在水流跌落处修建的台阶或斜坡等过渡设施”。
其三,由于语言组织欠周密,影响了读者对词义的理解。如:
【锚】〈名〉船停泊时所用的器具,用铁制成。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倒钩的爪儿,另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或岸边用来稳定船舶。
问题出在对两端具体介绍的语序安排不当,致使叙述错乱,使读者产生云山雾罩之感。如果调整语序,改成“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另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钩的爪儿,停船时,将钩爪抛到水底或岸边,用来稳定船舶”,人们的理解就会顺畅多了。
【出卖】〈动〉为了个人利益,做出有利于敌人的事,使国家、民族、亲友等利益受到损害。乍看起来,此条释义文通字顺,似无可挑剔,但仔细推敲,“出卖”的语义重点应该是“损害国家、民族或亲友的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现在由于语序安排欠妥,致使语义重点偏移到了“做出有利于敌人的事”,而“使国家、民族、亲友等利益受到损害”只是前者所带来的结果,而并非主观愿望,这无意中就减轻了出卖者的罪责。
【初级小学】我国实施的前一阶段的初等教育的学校。简称初小。
【初级中学】我国实施的前一阶段的中等教育的学校。简称初中。
这两则释义的共同问题是:滥加第一个助词“的”,致使语句不通;用“前一阶段”限制“初(中)等教育”,致使语义重点偏移。比较明确而合理的解释“初级小学”应该是“我国为完成初等教育前一阶段任务而单独设立的学校,学制一般为四年,简称初小”,“初级中学”的释义可仿此。
其四,释义语言追求简洁明确,简而不明,应尽量避免。如:
【拔腿】〈动〉迈步:他答应了一声,~就跑了。
“迈步”与“拔腿”只是近义,而非同义。“迈步”只是提脚向前走的意思,可快可慢,而“拔腿”却隐含着快速的义素,故用“迈步”对释“拔腿”是欠准确的,至少应在前面加上“快速”一类的修饰语。
【保单】〈名〉为保证他人的行为或财力而写的字据。
“保证”有“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的意思,而“他人的行为或财力”只提供了范围,并未暗示任何要求和标准,故不宜单独作“保证”的宾语。如果改为“为他人的行为或财力作担保而写的字据”是否更明确一些?“保结”一条的释文也存在类似问题。
【被头】〈名〉缝在被子盖上身那一头上的布,便于拆洗,保持被里整洁。此条释义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方位结构“被子上”中间嵌入了一个长定语,念起来很别扭;二是释文的前后两节有些脱节。如改为“为便于拆洗保持被里清洁而缝在被子上盖上身那一头的布”,虽然多了几个字,但读起来通畅,读者也容易理解一些。
最后还有一个引文出处的问题。
【难兄难弟】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陈寔。陈寔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见于《世说新语·德行》。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
我们查阅了《现汉》1978年第1版到现在的第6版,都是如此。可1983年出版的《辞源》,1999年出版的《辞海》,199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等辞书,相关条目引用陈寔的原话均作“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再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世说新语》,巴蜀书社1990出版的《世说新语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世说新语》(珍藏版),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的《世说新语》(插图本),其原文都是“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唯有《现汉》第6版的引文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我们觉得,即使两种说法的版本都存在,但从便于理解的角度考虑,似乎“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更好。
注 释:
①参见应雨田《比喻型词语的类型及释义》,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②本文所引用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释文均取自2005年7月第337次正版印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本文所引用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释文均取自2013年5月第473次正版印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