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

2014-03-20

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化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引言

刘利华认为,超越马克思主义是大势所趋,原因在于诞生于一百六十余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继续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已经不够用,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辩证法已显露出明显的不足,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着眼于西方文化,以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超越,然而,在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成为国教,马克思主义不应当被简单抛弃,而应作为分析事物的“一种”视角、立场和方法被我们所传承。

一、我们为什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

(一)世界观的局限

刘利华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粗暴的对待了唯心主义,忽视了唯心主义中宗教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力以及对人民精神救赎的作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定党性原则,但不应该因此而彻底否定唯心主义的所有思想。对其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如佛教和道教等应该予以扶持,因而要超越马克思主义,就不可与宗教势不两立,不能简单地将宗教视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奴婢”。在这一层面上,刘利华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她失之偏颇的地方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认识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刘利华批驳恩格斯混淆了“物质”与“世界”的关系,她强调“世界”本身就一定也存在着属于完全悬而未决的问题的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价值观的误区

马克思的价值观误区在于他将工人阶级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忽视了其他阶级的利益。刘利华佐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认识论断裂”。很多学者将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原因归结为其与人道主义走向了决裂,马克思自此走上了一条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道路,然而,正是践行这条道路,给有些人带来了灾难。在苏联,苏共为了“人民”的利益,制造了布哈林、科先科等冤案,让苏联白白失掉了党的理论家和人民的好将领。在我国,反右运动扩大化、错误的文化大革命都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部分人的价值高于普遍人类价值的思想是应该摒弃的,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权益。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阶级关系的特殊性以及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达不到以所有人的利益为本,只能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但在和平建设时期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上来看,应该以所有人的利益为本。

(三)辩证法的不足

刘利华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囿于西式的还原论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导致很多问题都无法自圆其说。譬如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无法自圆其说。按此推理,只有劳动不是人所特有的活动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劳动创造了人,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种带有还原论色彩的辩证思维传入我国后,经毛泽东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的思想。这里存在的悖论是,当承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时,也就假定了实践的某个阶段或实践的某种情况是与认识隔绝的,与认识无关。

二、我们怎样超越马克思主义

(一)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向度: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向度。中国文化讲求务实,它以动态的、联系的、综合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对人类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和总结。中国文化“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论对总结自然规律、凝练生活经验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务实的认识方法论能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取象比类”是用可以图像化的形象,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目的是寻找最有概括力的图像揭示出复杂事物和系统存在和作用的共同性。“取象比类”认识方法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形象或图像而不是用概念以及量的方法去理性地把握世界或认识对象。我们的寓言故事、八卦、五行、汉字等都包含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范畴的逻辑关系,即便是不给五大范畴下定义,不深究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认真思考这些蕴意深远的中国文化,我们仍旧有能够获取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向度: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追求思辨,它以静态的、孤立的、分析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更多的不是以实用为目的,而是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反观这个世界。西方文化能够将我们看似密不可分的事物区分开来,通过逻辑演绎进行研究。雅斯贝尔斯说:“西方具有不屈不挠的特征,即决心把事物带到极端,把它们连最后一个细节都详尽说明,让它们处于非此即彼的地位。”[2]这种细化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更容易看到有着整体性思维模式的人所看不到的事物,更容易发现并创造新事物。然而,西方文化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短板,它的这种细化和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没有范围,容易走得太远,最终将有价值的思想也自我否定掉。因此,全盘西化的观念是不利于我们超越马克思主义的。

(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新向度:中西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尚实用,肇始于即事言理;西方文化尚思辨,发轫于离事言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补益,能够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边界,延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中国人长于即事言理,出于实用的目的我们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等,至公元15世纪前我国的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是什么导致我国的科学技术从近代以后迅速衰落?原因在于在认识方法论上,中国文化缺少分析的、原子论或系统的公理化的环节;在价值论上,缺少对个体价值的关怀;在社会制度上没有法律意识。西方文化的优点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不足,二者应实现优势互补。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仅仅从实用性来看待它对政治气候的影响,还要看到它对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作用。我们要在认识论、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等层面上寻找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足,借以使超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三、超越马克思主义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成为国教

坚持马克思主义被写入我国宪法,得到了我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可。刘利华在肯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会成为国教的隐忧。我国在意识形态上是一元的,这是否会导致我们分析客观事物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标尺,即便是马克思主义未涉足抑或是涉足不深的领域,到头来我们的思想会因此而受到羁绊。2006年12月举行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就有学者发文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相提并论,刘利华说:“国教是政教合一的表现形式。”[4]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党校副校长孙凤武教授所进行的考据,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称谓,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证实“主义”与“教”是同义语,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教。当前我国学界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泰斗如鲁克俭、杨学功主张构建马克思学,是不无道理的。

(二)马克思主义不应当被简单抛弃

在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刘利华的见解是马克思主义不应当被简单地抛弃。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原始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疯狂地追逐自身的利益,全然不顾工人的死活。刘利华将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劳资矛盾相联系,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她满腔愤怒地斥责了“血汗工厂”,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农民工身上。关心弱者、同情弱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自己学说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寻求工人阶级的解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如剩余价值学说对资产阶级认清自己的本性,劳动者获得救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因素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就仍能够发挥其作用。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诸多矛盾,因此,简单的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有失理性的、是错误的。

(三)马克思主义应作为“一种”视角、立场和方法

刘利华是以世界视野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她认为,当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未掌握全国政权,力量还较为薄弱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视角、立场和方法,原因在于这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不受资产阶级侵犯。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取得全国统治地位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的思维精华之一,就应该成为人们分析问题的“一种”视角、立场和方法,而不是全部。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阶级分析为方法、以人民利益为尺度、以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态度、以辩证法的观点等等认识社会、看待世界,都可以成为人们正确看待事物的视角、立场和方法。时下,我们应该放宽眼界,正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涉及到的领域不要牵强附会,硬要套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结果是人民非但没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反而觉得反感。

结论

刘利华《超越马克思主义》是一滴水珠,折射出中华民族思想广阔大海蕴藏着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一股微风,传达着中华民族历经近百年终将走出马克思主义的消息;是一声春雷,预报了中国知识精英的普遍觉醒;是一篇宣言,它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正在使超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化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谁远谁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