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州的平民文化:辽西大秧歌

2014-03-20

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秧歌队辽西锦州

(锦州市群众艺术馆,辽宁锦州 121000)

头上插花胸系彩,一通锣鼓扭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风靡锦州的街头秧歌越扭越红火,已成为锦州城乡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一景。秧歌折射出的平民文化,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现象”,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笔者作为群众文化的普通工作人员,对锦州城乡的秧歌活动有些了解,并多次参与组织策划了锦州市城乡秧歌大赛、展演、调演等活动。本文拟通过锦州地区多年来的群众性秧歌活动,对“扭秧歌”这种平民文化做初步的分析,并主张秧歌这一平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有所创新。

一、辽西大秧歌的起源

秧歌产生于中原,随着历史上多次移民带到东北,并成为辽宁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明清之际,秧歌已在辽宁广泛流传,特别是到了清代,一个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满族,吸引了大批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大量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勃海、辽、金等先世文化,传统秧歌成为辽宁最广泛、最普遍、也最为使各族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秧歌又有三个分类,即高跷秧歌、地秧歌、寸跷秧歌,广泛流传于辽西地区的秧歌,分辽西高跷秧歌、辽西地秧歌。辽西高跷高达1.2米,由于辽西走廊的春节前后常常风雪交加,气候恶劣,表演者迎着凶猛的狂风,踩在很高的跷上,舞动双臂,逐渐形成大煽大舞,热烈、火爆的独特风格,地秧歌传入东北具有满族特色,俗称鞑子秧歌,扮秧歌者,手持长鞭、折扇或手绢及各种传统人物道具,行列环形,错综歌舞,鼓钹和之,或加鼓吹唢呐,鼓舞平升,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前进,人们意识的变化,秧歌舞在传统的民间舞蹈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成为群众性的民间舞蹈,特别是在喜庆丰收、辞旧迎新的春节、元霄节期间,表演的高跷、秧歌等许多民间舞蹈仍受城乡人民欢迎。

二、辽西秧歌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锦州的一些公园、广场、街头等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自发组织,无论寒暑,每到清晨黄昏,唢呐与锣鼓声此起彼伏,方兴未艾。日前,活跃在我市的秧歌队约1251支,秧歌队遍及锦州七个县 (市)区,每支队伍人数多则百余人,少则二三十人,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是退休工人,上到九十高龄的老者,下达几岁的小儿。锦州地区的秧歌队,绝大多数为群众自发组织,也有一些是镇、街道等进行组织。一般服装、道具自备,并推选出队长或表演时的领头人,活动地点多数在公园、居民驻地附近广场、小区广场等开阔地,除了每天、每周定时活动外,秧歌队之间还互相交流、互学套路。他们还应邀为一些开业庆典等喜庆活动助兴,参加市里组织的文化活动及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秧歌大赛、展演、调演活动,多数秧歌队还与企业、经贸活动合作,进行广告宣传、促销等活动的文化展示,我们也可以形象地说“秧歌经济”,也可以叫“娱乐经济”。

近几年,锦州市文化部门不断地在探索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其中根据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针对“扭秧歌”活动,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现象,群众在追求健康的自娱生活、在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在继承扎根民间的文化传统。在管理、指导、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注重政府的导向作用。当锦州街头的秧歌活动已成为一道瞩目的景观,成为一种平民文化现象之后,锦州市文化局首先成立了锦州市秧歌健身舞协会,发挥协会的组织与培训功能,从服饰美观、动作规范、画面整齐、队形编排、情绪渲染上加以指导。与此同时,锦州文化部门每年都策划、设计几次全市性的秧歌大赛、展演等使群众性秧歌活动得到普及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秧歌的表演水平。尤其是太和区还被省命名为“群众秧歌基地”,太和区的高跷秧歌队多年来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为锦州争光,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在香港最大的跑马场举行了大型的庆祝活动,锦州太和区高跷秧歌队和陕西威风锣鼓队作为仅有的两支业余演出队,以民间歌舞的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辽西秧歌的魅力。

三、辽西秧歌的优美

秧歌之所以受到普通市民的厚爱,首先在于它的自娱自乐和群体美,表演程式即兴、自由,突出一个“扭”字,以腰胯为主体部位,舞步如走路,两臂自然摆。舞者或手持彩扇,持小鞭子或扮成各种幽默可亲的人物,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白蛇传》中的许仙、白蛇、青蛇、法海,《八仙过海》中的诸仙,还有刘海、金蟾、灶王、渔翁、济公、麻姑、寿星等。民国时期出现的“小老妈”“阔大爷”“傻柱子”等人物。以“扭十字”“二进二退”“三进一退”等秧歌步,以慢、稳、逗、浪、哏、俏等艺术手法,构成辽西秧歌的独有风格。其表演形式有大场、小场及结尾之分。大场和结尾是队形变换的群舞。大场表演有跑龙套、龙摆尾、跑大场、四百斗、八面风、剪子股、二龙出水及卷菜心等。在街头行进表演时,唢呐吹《柳青娘》或《句句双》,大鼓打起“小翻车”,秧歌队形分二路纵队行进,各曰“踩街头”。在进表演场地时,耍公子的往往表演“燕子翻身”的大动作,以显示秧歌队的跷功。小场是“打场”后,场中由二人或多人表演节目,如:老汉推车、走旱船、耍狮子、跑驴、扑蝴蝶和渔翁等。在广场表演,开始时常常有“拉象”表演,即由八个人踩跷,将一个或两个表演者扛在肩上,让其口衔红彩带,由“包头”拉着,众人舞步和谐一致,舞姿强劲健美,色彩缤纷绚丽,再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尤显出节奏鲜明、动律感强的特征来,使秧歌扭得更加迷人。

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前些年的老年迪斯科曾在街头红一阵,但没有多久就“过时”,晨练、晚练在公园广场,还有健身舞、气功、太极拳、球操、戏迷演唱、交际舞,虽说也挺“热”,但都没有扭秧歌普及。相比而言,其它形式也适合中老年人,但仍不如民间的舞蹈秧歌,人多人少都行,场地大小都行,自由、随意。

四、辽西秧歌的创新

传统的秧歌、扮秧歌者都停留在古代戏剧小丑、傻柱子、仙妈、小姐、丫环等人物方面,伴奏音乐单调、舞步动作欠美、道具陈旧、服装颜色多为大红大绿、化妆过于舞台化等,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曾有人提出秧歌作为民族民间独特的舞蹈,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审美观念、欣赏水平的提高,秧歌舞中所表现的“傻柱子”还要不要?秧歌也应该创新。

我们要遵循群众文化发展规律,秧歌扭出的是一种文化,群众在自娱中也应有创新,从服饰美观、动作规范、发展道具、化妆等方面要加以提高。要聘请舞蹈专家教授,进行辅导,从秧歌的服饰、化妆、舞姿、伴奏方式等诸方面加以指导。通过举办新秧歌大赛,重新编排、创作更加大众化、具有辽西特色的新秧歌,融入更多中年人、年轻人比较喜爱的健康活泼的舞蹈形式,在音乐上改编老曲,重新配器,在服装和道具上也突出“新”字,创新后的辽西秧歌,既适用广场,也适用于舞台,富有时代风格。

辽西大秧歌更应有他与众不同的风格,在锦州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又经过多年发展的辽西大秧歌这朵民族民间艺术奇葩,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

猜你喜欢

秧歌队辽西锦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活宝姥姥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THE DANCING DAMA
攻占锦州东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