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安全:挑战与构建
2014-03-20丛彬彬翟英栋
丛彬彬,翟英栋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0;2.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在互联网 WEB2.0的时代背景下,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平台正在形成“自媒体”,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自媒体或曰社会化媒体,是 WEB2.0时代下的产物,具有完全不同于WEB1.0时代的传播特点。自媒体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受众被赋予了极大的参与空间。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正在以截然不同的传播模式、传播渠道、传播议题,影响并改变着舆论的形成构建格局,整个媒介生态由此而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全新的信息分享的汇流中,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样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高校在舆论的建构上,也正在经历着自媒体的挑战与冲击。有效融合各类媒体,及时把关,精心化育意见领袖,创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重要途径。
1 自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舆论面临挑战与机遇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般流程为:事件发生→把关→传向受众→形成特定的舆论导向,这是一个可控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传统媒体对于信息源具有垄断性,因此对信息和舆论进行监管和把关很容易进行。但是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这一传统格局,自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度,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在海量的信息流中绕开各种障碍,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于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从以往的媒介推送、受众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受众主动出击、自主寻找信息,这样的变化也就直接导致了把关环节的弱化。
跟传统媒体时代获知信息不同,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被无限放大,并且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自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高校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的行为表达就显示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因具开放性和多元化,社交网络信息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而作为自媒体使用者的高校学生很容易在寻找自身需要的信息的同时,又可以通过转发的形式将信息传播给其他受众。作为网络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活跃在博客、微博、微信等领域,参与信息的传播互动,俨然自媒体时代的主要传播者。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他们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缺乏观察、分析和思考,极易受其影响,有时,甚至成为虚假信息、言论传播的推手。
再者,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容易让高校学生处于集体无意识之中,这往往容易让参与者不去寻找事情的真相。这里,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大众心理研究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众(crowd)心理特征研究时提出了“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一概念(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他认为,当人们聚集成群时,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向同一个方向,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同时,因为他们的群体基数庞大,又为产生群体的“从众心理”提供了土壤。也就是说,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而 “从众心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低智商、无异议和情绪化。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就非常简明地阐释了 “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当观点和大家趋同时,人们就愿意发表,反之则保持沉默。
此外,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Sunstein Cass)在他《网络共和国》中认为,在互联网上,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可以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长期处在极端的立场中,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读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从消极的角度看看,群体极化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于是,“集体的无意识”、“易于接受暗示”、“互相间的感染”等,就可以用来形容、比照当下处在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的心理。而他们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使他们变得偏执、责任意识单薄,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逐渐失去效力。
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天然所具有的开放、及时、自由和交互等传播特性使舆论的形成、方向以及流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轨迹,毫无疑问,这些都难以预估地影响着高校的舆论宣传。高校舆论安全遇到了在传统媒体背景下难以遇到的困难,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这是目前的高校舆论安全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高校学生在自媒体的表达,应该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发布学习、生活的最真实的感受,表达真实意见,为此,自媒体背景下,大量信息的提供,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尽快地,比较容易地被掌握,也缩短了沟通和教育的距离,淡化了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而在传统媒体背景下,学生们的言论相对来说是得不到最自由表达和难以深入了解的。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通过自媒体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校方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让一些舆论安全隐患及早被发现。再者,自媒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家事、校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舞台,他们通过自媒体传递自己的声音,希望自身的观点可以通过舆论的强大力量收到社会的关注,对高校来说,也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可以说,它为高校舆论安全的管理也创造了一些可能性,为高校舆论安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视角和机遇。
2 自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舆论安全构建
自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舆论建构,必须依据对自媒体网络舆论特点的分析,探讨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才可以实现舆论引导的进步。
2.1 高度重视自媒体所反映的公众舆论
一直以来,学界在讨论自媒体所形成的舆论是否代表着真正的民意。笔者在此无意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自媒体上的舆论毕竟给高校舆论的监管者提供了更多了解信息的途径,应该更加去重视。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有着特定“需求”的受众个体,他们接触媒体是希望通过使用媒介来反映并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是,他们经受着学业、就业等的压力,在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在虚拟的空间里,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他们“倾诉”的欲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和满足。
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对于高校来说,高度重视自媒体所反映的公众舆论,首先要有和谐与包容的心理。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亚文化现象,自媒体的自我表达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平等、求理解等心理相吻合,能让青年人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圈”,他的存在与受大学生的欢迎有其必然性。二要认识自媒体的出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受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言论,更重要的是他传达了平等与责任的观念,无形中提升了现代化的公民意识。因而不仅代表的是科技进步,同样也是社会的进步。
同时,高校舆论管理者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信息传播通道及内容的体系,完善信息监管机制;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从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
2.2 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
在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安全的构建,要求必须重新审视校园权威媒体的作用。当然,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因科层组织的影响,传统的校属媒体的建设与改变,显得非常艰难。很多时候,信息的封闭化导致了公众对信息的饥渴,为此,信息公开是占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高校校园媒体首先应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公开信息的自主权,使师生获得最全面、最客观的信息。
同时,高校舆论管理者应坚持主动疏导,积极引导的策略,无论是应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应该在舆论爆发时给出快速的正面回应,掌握发言权。近年来,一些高校,每年都会有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舆情事件,大都是由于高校本身没有第一时间表明态度与事实真相,导致产生了不利于学校舆论安全的恐慌和虚假信息,而往往等待到高校舆情管理者做出回应时,公信力已经严重受到损害。
因此,高校的舆情监管者必须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建设,掌控话语权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当然在引导中要注重细节和引导的技巧,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校学生的利益和心理因素,并且真正参与到事件中去,化身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通过理性的声音来获取认同。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自媒体的话语力度、受众范围要小得多,所传递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且容量小,常常只有速度,缺乏深度。为此,要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针对自媒体中出现的重要舆情、线索和疑问,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深入报道,及时反馈给受众,进而形成舆论导向。
高校还应该建立自媒体交流平台,使自媒体和传统校园媒体相互配合,相互支撑。要有效地影响自媒体舆论,严格的把关和监测必不可少,但是,仅凭借于此,难以引导舆论向良性发展。高校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向社会、学生发布信息,进行互动;要让具有专业素养和公信力的让专家、学者等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从而可以引导舆论导向。再者,要研究自媒体传播的兴趣,在信息的传播之前进行议题的设置,使自媒体趋向正确的舆论导向。
2.3 认真化育意见领袖队伍
毫无疑问,在自媒体传播背景下的高校舆论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与平台,不过就议程设置来说,这种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仅仅是弱化了各个参与主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并没有平等地瓜分议程。
尽管任何自媒体的参与者都能够自主地发布信息,但是只有少量参与者的信息或者部分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进而在舆论场中占据核心地位,这就是网络意见领袖。自媒体尤其是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发展,诞生了大量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在高校舆论的建构中,校园主流媒体、自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高校学生三方博弈,共同设置大众议程与建构舆论。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意见领袖,在高校的舆论建构中,都能在其所代表的一群人之间获得认同和影响力,而对高校的舆论体系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的前提下,舆论管理者应该重视意见领袖对议程的影响能力。为此,要善于发现大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尊重大学生意见领袖,注重发挥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发挥他们在化解校园矛盾、纠正舆情偏差中的作用;要促进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意见融合和正面导向,放大他们在自媒体中的建设性的言论;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使他们参与到自媒体言论和讨论中,引导其他自媒体用户,发挥舆情引导作用。
2.4 努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指大学生不仅能够善于并正确运用媒介,了解媒介的功能和传播特点,而且能够分析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鉴别和判断能力。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生理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接触和运用网络最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进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媒介道德规范意识不强,导致了他们深度解读能力和甄别能力、批判吸收能力尤其是运用媒介学习的能力比较缺乏。为此,自媒体的高速迅猛地发展,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进行合理的网络立法,让网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比如,2006年,为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等,中国互联网协会曾经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同时,必须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道德规范。高校要加大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所讲的“自媒体”归根到底其实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自媒体”,一旦信息公开传播,就必然是一种“公”媒体,就必定会对公共议题、公共空间和公共秩序产生各种影响,也就必须受到公共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约束。为此,高校要将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糅合进课堂教学,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再者,只有使大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他们才能具备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为此,高校不仅应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课程,而且要建设自媒体教育交流平台,开设自媒体教育相关课程,系统介绍媒介的特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为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选择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打下基础。
高校还应加强社团建设,通过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可以参加新闻宣传活动,了解采访、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编辑设计等工作程序,并通过组织开展班级小报的编辑制作、校园微博征集、校园新闻热点追踪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新闻宣传的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建构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
可以预料的是,在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校园舆论安全的建构仍然会面临很多新问题与挑战。作为高校舆论的监管者和建构者,应该了解的是,尽管自媒体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技术平台,不过它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舆论形成的方式,而面临这种新形式,必须要及时了解媒介传播的特点与方式,有针对性地展开应对措施,更专业地去探讨高校舆论事件的发生机制,及时调整高校舆论引导模式,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舆论安全。
[1]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85.
[2]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39.
[3] 昝再利.社会化媒体在公众舆论构建中的功能实现[J].编辑之友,2013(9):65-68.
[4] 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14.
[5] 邓若伊.论自媒体舆论环境的特征与变化[J].新闻界,2013(10):56-59.
[6] 魏武挥.自媒体:对媒介生态的冲击[J].新闻记者,2013(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