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国防教育纵深发展
——渭南师范学院国防教育活动途经探索
2014-03-20马耀斌
马耀斌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5-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4-5面对国防教育缺乏特色的现状,渭南师范学院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探索性地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有步骤地推动国防教育活动朝纵深发展。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可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3]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资源,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库。红色文化资源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三种作用:
1.历史的印证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的见证者,向人们昭示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有助于加强坚定对党的忠诚和信赖。
2.文明的传承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基因,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资源。
3.励志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国家民族观念的有效载体。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思想受到熏陶,灵魂得到启迪,信念更加坚定,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好地履职尽责、奋发有为。
二、渭南师范学院开展国防教育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1.渭南师范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孕育着红色文化基因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4]渭南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由革命先驱王尚德等人所创立的赤水(今渭南市华县赤水镇)职业学校,并以赤水职业学校为阵地建立起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传播马列主义,成立了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和中共高塘特别支部开展农民运动、组建民团。从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军事上为渭华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渭南师范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爆发于1928年的渭华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在渭华地区发动的一次由农运、学运、军运结合的威震西北波及全国的武装大起义。党领导的农民暴动与革命士兵相结合,形成以华县高塘、渭南崇凝塔山等地为中心,方圆数百里的红色区域,出现了革命武装割据的局面。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唤起了民众,教育、考验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它是西北地区进行的重要武装斗争之一,为党在西北地区进行长期武装斗争培育了大批骨干;它将革命火种引向陕北,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奠定了落脚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渭华起义精神的基因传承在渭南师范学院沧桑90载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以坚定的创业创新为核心理念,以忠党爱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为内涵的“渭华照金精神”[5]。
2.渭南师范学院以红色校史为基点,积极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为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而特聘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因为渭南师范学院所在地渭南市地处渭华起义发生地,故而得名“渭华学者”;为了传承渭南师范学院的红色校史,鼓励学生成长成才,特别设立渭华学子奖学金;依托“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渭南师范学院校史馆”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和红色校史教育。
渭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陕西国防科技优势,以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国防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和军民融合技术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成立了“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并合作参与了“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创新联盟”。这些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机构的成立为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科研载体。
3.渭南师范学院基于红色校史凝练学校精神和“战地学风”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同志激励自己一生的名言,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奋斗历程和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奋斗”既包含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包含着为达目的而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快乐在于奋斗的过程”,“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就是要用天天奋斗的过程来体验天天快乐的心情;20世纪80年代渭南师范学院开设了部队干部培训班,在包括现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常万全上将在内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奉命赴老山前线抵御外辱,在特殊的情况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战地学风”。
4.渭南师范学院所在地渭南及周边地区红色资源优厚
渭南师范学院地处华山渭水之间,周围革命圣地、历史名胜、文化旅游景观为数甚多,有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纪念地等;还有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和革命历史文物、红色经典故事等;同时国防军工单位多、科研院所多。这为我院进行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三、渭南师范学院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途经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结合实际,在完成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坚持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国防教育活动的强势,探索性的、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开展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渭南师范学院所固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国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新生刚入学,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渭南师范学院校史馆”,使学生了解渭南师范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孕育着红色文化的萌芽,在增强他们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也做到了大学期间国防教育活动的前期动员和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渭南及周边地区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纪念地多的资源优势,坚持利用重大节日、各类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大学生赴渭华起义纪念馆、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习仲勋陵园、杨虎城将军故居、西安事变旧址、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宣誓演讲、瞻仰先烈。参观结束后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历史回顾、历史评价,增强学生地域自豪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2.邀请“战地班”学员、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担当国防教育教员,有组织地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邀请20世纪80年代渭南师范学院开设的“战地班”学员回母校忆往昔自卫反越峥嵘岁月,以切身感受讲述特殊时期“战地学风”的精神实质。使学生在了解自卫反越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政治意义的同时,坚定他们的国防观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去。
充分利用渭南及周边地区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数量多、分布广、范围大的资源,聘请这些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对革命岁月有着真情实感的人担任国防教育教员。让他们对学生讲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同时得到了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充分利用渭南及周边地区革命历史文物、红色经典故事多的资源,有组织地开展红色故事会比赛、红歌比赛、红色知识大赛、革命题材电影展播和影评比赛,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利用暑期,通过“红色夏令营”等形式,组织学生到延安、铜川等周边地区进行红色旅游和社会实践,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红色旅游中,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深入挖掘和运用国防军工企业文化资源潜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渭南及周边地区国防军工单位多、科研院所多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运用国防军工企业文化资源潜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比如,在华阴兵器工业试验基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西安航天城等单位,积极开辟国防教育场所;把驻军部队军史馆、荣誉室、高科技装备,国防军工单位可公开的生产线、车间等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以科技为手段,动态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不失时机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
在渭南师范学院人民武装部网站开设国防教育频道,将红色文化资源搬上网络;在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征兵期间,向全校师生群发红色短信,传播现代国防理念。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不失时机地邀请军事院校的教师和军事专家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解读、分析和探讨,纠正学生对一些敏感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的错误和片面了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和平观念。
5.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做好拥军工作
充分利用渭南及周边地区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数量多、分布广、范围大和驻军多的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老红军、伤残军人和革命烈属的住所进行义务劳动和精神抚慰;组织学生在建军节去驻地部队进行精彩的慰问文艺演出,增强军民鱼水情。
渭南师范学院依据自身所固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所处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国防教育活动的新途径,形成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体系,使国防教育活动立体化、纵深化,使国防教育引领学风校风,不断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国防教育的宣传员和践行者。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先进班集体、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组委特别奖获得者韦远志等一批优秀大学生;一批毕业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一大批毕业生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边疆。
[1]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 -20.
[4]马忠智.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7):10.
[5]丁德科.弘扬渭华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7):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