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及动因
2014-03-20程霞珍
程霞珍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财金系,合肥 230059)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及动因
程霞珍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财金系,合肥 230059)
报告了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特点,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度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功能不断显现、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和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齐头并进。并对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四大动因进行了研究,即蕴藏丰厚的文化资源、逐年加大的公共投入、持续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
安徽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发展动因
自2003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安徽省主动开展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文化皖军”现象,并在一些重点领域,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试图在对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探寻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因。
一、安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一)总体状况: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以来,安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14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5.95倍;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30.63%,高于同期GDP增速17.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4.15%(见表1)。预计到2015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200亿元,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
资料来源: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来源于《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479亿元》,载于2013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全国GDP数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安徽GDP数值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3,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根据媒体报道资料整理。
(二)集聚状况:文化产业集聚度不断上升
衡量产业集聚状况的指标有很多,本文以最常见的指标——产业区位熵,来衡量安徽文化产业集聚状况。假定有m个地区,地区中分别都有n个产业,记q为地区产业i的指标值,令:
则j区域i产业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Bi=Ii/Pi
其中,Ii为j地区i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总产业的比重,Pi为全国i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总产业比重。
若Bi=l,则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若Bi 若Bi>l,则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若Bi>1.5,则表明j地区i产业集中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根据产业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2年间各年文化产业集聚现状(见表2)。从表2不难得出:在2004~2012年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区位熵基本上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除2004和2005年外,安徽省文化产业区位熵都大于1,这表明安徽在文化产业集中发展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2009年接近1.44,表明安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较为明显。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出。 (三)产业状况: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和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齐头并进 安徽传统文化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特别是传媒出版产业、广播影视演艺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其在集团化发展、产业化改革、市场化经营中,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形成了出版、发行、广电、报业、演艺五大集团。 安徽以动漫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文化会展业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整体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以动漫产业为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安徽省共制作发行动画片39部,同比增长18部;时长18 585分钟,同比增长140.46%;原创动画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楚汉风云》等3部动画片被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优秀片数量位列全国第7位。省会合肥则以29部、12 845分钟的产量,名列2012年度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的第6位。此外,2011年以来,安徽省已有24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获认定企业数连续三年位列中部第一[2]。 (四)载体状况: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功能不断显现 作为文化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安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规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2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共计1 216个,其中,安徽有61个,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5%,与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一起列入第一梯队,安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见图1)。安徽现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1个(见表3),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0个(见表4)。此外,省内各地级以上市还创办了11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各种类别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文化企业的集聚。 资料来源:安徽文化产业网。 资料来源:安徽文化产业网。 (五)效应状况: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 安徽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形成,较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集团。比如,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51)和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801)为代表的出版传媒产业集群;以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园和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广播影视演艺产业集群;以安徽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动漫产业集群等。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内外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结构、政府以及机遇等,是影响一国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外实践经验表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文化积淀、公共投入、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完善密不可分。在上述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安徽的省情特色,不妨立足文化资源、公共投入、制度创新和市场完善等要素,来探讨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动因。 (一)文化资源蕴藏丰厚 1.历史资源深厚 从地理位置看,安徽全境被长江、淮河自然分割为皖南地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地区三大块,相继孕育出徽州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各具特色的三大区域文化中,作为安徽文化代表的徽州文化,不仅开创了“儒商”典范,而且诠释了儒家思想的真谛;作为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的徽学,更是蕴含着无比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仅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而且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保护规划的跨省级示范区。 安徽省内既有繁昌县人字洞、和县猿人、蚌埠双墩、含山凌家滩等早期文明遗址保留了许多华夏文明各时期重要的历史见证:自然文化遗产丰富,共有各类文物遗存1.76万多处;拥有西递和宏村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总面积达167.9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12处,总面积达634.47平方公里;56个国家级文化遗产,总面积达4 304.88平方公里(见表5)。此外,还有寿县、亳州、歙县、安庆和绩溪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屯溪老街、歙县渔梁街和休宁万安老街等3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资料来源: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人文资源丰富 安徽是先秦道家学派、汉魏建安文学、唐代禅宗、宋代理学、明清桐城文派等思想流派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诞生过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熹、朱元璋、刘铭传、程长庚、方苞、姚鼐、胡雪岩、陈独秀、胡适、严凤英等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安徽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非遗60项,省级非遗273项,市级非遗641项,县级非遗1728项,还有世界级文化遗产2项。此外,安徽还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9人[3]。 3.自然景观优美 安徽省拥有3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9个,总面积分别为1 561.78平方公里和3 161.87平方公里;拥有风景名胜区4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31个,总面积分别为1 790.32平方公里和1 409.13平方公里;拥有1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为512.01平方公里;拥有61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9个,省级32个,总面积分别为1 036.07平方公里和423.13平方公里。此外,安徽还拥有16个地质公园,其中世界级2个,国家级9个,省级5个,总面积分别为289.12平方公里、1 106.12平方公里和240.29平方公里(见表7)。截至2012年底,安徽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43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自然风景名胜区有5个,分别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和齐云山。早在1990年,黄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享誉海内外。 (二)公共投入逐年加大 1.文化事业费投入不断增加 自安徽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省财政就不断加大对国有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纪念馆、文艺团体以及新闻、通讯、广播、电视、出版等部门的经费拨款,文化事业费总额在稳步上升。截至2011年底,安徽文化事业费达到88 744.16万元,相当于2004年的2.6倍;人均文化事业费也从2005年的4.99元增加到2011年的14.87元,8年间增长了2.98倍(见图2)。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近年来,安徽文化事业费投入可谓逐年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和成效。截至2012年底,安徽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2个,文化馆121个,各种类型的博物馆141个,各类文化服务站1 432个。拥有各级国家档案馆142个,总建筑面积达23.8万方,典藏各种文档资料1 747.2万卷(件、册)。设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8处。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85%;有线电视用户518.8万户,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1%[4]45。 (三)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1.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 2003年在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的9个试点省市中,安徽并未位列其中,但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主动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将文化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列入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不仅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而且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在全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8年全面推开,到2010年底基本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近十年来,安徽以培育企业为中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项目创新为抓手,不断拓展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以超过30%速度快速崛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2011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在受表彰的84个“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中,安徽省及所辖17个市全部入选,取得“满堂红”。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研究与发展经费来看,2012年安徽R&D经费达到275.4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3.93倍(见图3);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0.95%提高到2012年的1.60%。从专利申请和授权来看,2012年安徽全省申请专利74888件,居全国第7位,比2007增长11.3倍;获授权专利43321件,居全国第7位,比2007增长11.7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66件,年均增长57.4%[4]23。 3.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而持续不竭的创意和创新是以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前提。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案件收结案情况可以佐证(见表6)。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7-2012)计算得出。 (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1.文化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安徽文化产业出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无论是省会合肥还是沿江的芜湖、马鞍山、安庆,乃至淮南、宿州等地,6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无不势头强劲;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龙头集团更是飞速发展,不断壮大;两家文化传媒公司上市,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众多新兴业态竞相涌现,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动漫产业异军突起,民营与国有“比翼齐飞”。2012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14亿元,占GDP的比重4.15%,年均增速远超同期GDP增速。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安徽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为“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人们文化消费即进入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消费结构将呈现“拐点”,即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而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幅度提高,且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安徽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达到1049.5美元; 2012年更是突破4000美元,达到4568美元(见图4)。 与此同时,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也呈现快速上涨态势,2011年达到1631.28元,相当于2004年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比重基本上在10.47~13.71之间(见图5)。 由此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安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其文化需求与消费必将呈现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这将为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区域内需市场支撑。 3.人才优势不断凸显 安徽高校数目已从2004年的82所增加到2011年的116所,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大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77.72人上升到2011年的166.26人(见图6)。截至2012年底,安徽普通高校107所,本专科在校生达10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6%;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在校研究生44 35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2.8万人;科研机构2 091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4.5万人[4]34。 4.投融资体制在不断创新 (1)财政投融资。2010-2011年,安徽省财政和各地市政府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专项资金等多种形式扶持文化产业(见表7)。 资料来源:谢啸.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54. 此外,安徽省政府还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据统计,在2006-2010年间,141家经过改制的单位和52家新成立的文化企业,相继通过省财政厅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审核上报,享受减免税10多亿元[5]。 (2)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安徽重点项目库中的重大文化项目多达550个,投资总额约为2350亿元。此外,安徽省还创新组织招商活动,赴港推介文化产业项目;在徽商大会上独辟文化产业板块,在2006~2009年的四届徽商大会上,成功签约191个项目,引进资金54亿美元,投资总额达到70亿美元[6]。 (3)信贷融资。截至2012年底,安徽文化产业已获得中行安徽分行提供的贷款余额250亿元;3 300多户文化企业获得工行安徽分行发放的贷款余额630多亿元;安徽文化领域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达65亿元,累计社会融资投放总量达36亿元[7]3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国家开发银行还创造性地通过债券承销业务,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募集中票资金10亿元,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也成为全国发行行业首家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 (4)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各类社会资本组成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成为安徽文化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2009-2010年,我国先后组建了10只产业文化投资基金(见表8),已募集及已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7]32。 截至2011年末,全国11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总规模已高达1 330亿元。其中,作为安徽第一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其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由中科创业与安徽广电传媒于2010年12月共同发起创立,并于2011年5月投资安徽华文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安徽出版集团与中融信金融控股公司共同成立了皖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寻求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动漫及影视制作、文化传媒、网络游戏、数字出版与印刷等。 资料来源:谢啸. 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研究[D], 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4. (5)上市融资。目前,安徽文化业上市公司仅有两家:时代出版和皖新传媒。2008年9月18日,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主业成功借壳上市,在全国率先以出版业务整体上市,成为“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新突破和新亮点”[7]34,并入选当年全国十大经典重组案例。2010年1月18日作为全国发行业主板第一股,安徽新华传媒成功挂牌交易,上市首日其市值便突破160亿元,排名全国文化类第二。2011年皖新传媒参与新华网股份认购,投资总额达1882.4万元,由平媒到网媒华丽转身,完成了“跨媒体”发展,实现了全媒体拓展。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B/OL].(2012-08-23)[2014-06-16]. 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8/23/content_26316613.htm. [2] 李跃波,晋文婧.我省原创动画产量居全国第五[N].安徽日报,2013-03-04(1). [3] 王素英.安徽省拥有国家级非遗60项[N].安徽商报,2012-11-10(1). [4]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303/01/t20130301_24157961.shtml. [5] 张丹丹,程霞珍.文化产业发展中“安徽现象”的深层解读[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101-104. [6] 刘成群.劲风吹江淮[N].河北日报, 2011-05-20(2). [7] 谢啸.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34. [责任编辑 邓先友] StatusandMotivationoftheDevelopmentof CHENG Xia-zhen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hui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Hefei 230059, China)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s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are reported, such as culture industry scale growing constantly,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cultural industry park (base) agglomeration function appearing constantl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s expanding continuously,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and emerging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going hand in hand. Then four motivations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are studied, such as containing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 increasing public investment every year,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system. Anhui Province;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development status;development motivation 2014-06-16 程霞珍(1971-),女,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G124 :A :1008-6021(2014)04-0022-07二、安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因
CulturalIndustrialClustersinAnhui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