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文化散文创作
2014-03-20李延军
李延军
(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历史文化散文自其另起炉灶另立门户的那天起,就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拥趸者风云际会,贬之者鸣放不止。但无论市井之声如何扬扬沸沸,她依然故我地在一片喧嚣声中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着。该类体裁散文脚踏历史与文学两只船,携思想与艺术双翼,一边在浩瀚的历史沧海扬帆远航,一边在无垠的文学天空展翅翱翔。在历史与文学两大领域读者群,均牢牢占有一席之地,颇为壮观!
任何一部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在我们生存的纷繁现实中,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幕历史在重复上演着。一个个历史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何尝不是当下每个生命个体人生与命运的现实写照?一桩桩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何尝不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尤其对一个作家,每当读史读到心有戚戚焉时,就会看到镜子中的芸芸众生相,就会想到镜子中的世道冷暖,就会油然萌生一种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这就需要一种文体或表达形式,来倾诉心中如鲠在喉的历史块垒。当作家以自己的叙述方式写出心中的历史感慨后,一种被称作历史文化散文的文章应该就水到渠成了。
历史文化散文是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联姻的宁馨儿。没有历史文化元素,散文还是原来的散文,没必要这么另立门户;没有散文元素,历史就是一本表情木然没有温度的冰冷教科书,读起来索然无味,读者群势必大量流失,历史文化散文也不会有今天蔚为壮观的喜人局面。
历史文化散文应不吝彰显其个性特色,首先是历史文化,其次是文学或散文。历史文化是其内核与本质,是其骨骼和神经系统,是文章的灵魂所系;散文是其皮肉毛发,是其一袭时尚华丽的文学外衣,是历史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手法。
历史文化散文因其历史性而浩瀚深邃,广度深度大大增加,引人沉思,给人启迪,令人喟叹;因其文学性而使历史变得喜闻乐见生动鲜活,充满诗情画意,受众倍增,从神秘庙堂的高深典籍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普通读者从中汲取到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艺术营养和精神愉悦。
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历史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迎合“三俗”无底线戏说,戏说就真成了戏剧舞台上的花脸锣鼓戏,失去了历史的严肃与正统性,文章的社会与思想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历史散文存在的严谨意义与地位。
如果历史被肆意编造,任意戏说,就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了。《三国演义》《封神榜》《东周列国志》和《岳飞传》等等就属此类。祖宗留给我们的被认作正史的文本——二十四史,只有一种文本,只有一种基本历史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和文本不应动摇,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根基所在,但对于每个接触到这个文本的个体——人而言,其自身的解读和感慨就因人而异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了,正就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个刘邦,在市井无赖眼里无疑是他们膜拜垂涎的楷模典范,在司马迁眼里的刘邦依然是小人得志;沈既济眼中的历史是邯郸道上的那枕黄粱美梦;罗贯中眼中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鲁迅眼中的历史虽然写满仁义道德,但字里行间却是“吃人”二字;柏杨眼中的历史是“大酱缸”“瓶颈危机”;黄炎培眼中的历史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周期律……一位位前辈大家叙述历史的方式,其实就是历史文化散文的范畴了。
这就是说,一种历史,不同理解,各自表述,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的就是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散文众生相,为我们解读历史,认识社会,解放思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各类形形色色的多彩历史文化文本,极大丰厚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至于说每位历史文化散文作者叙述的怎么样,读者喜欢不喜欢,就是作者的文采与文学艺术表现实力问题了。
在笔者眼里,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应具备三种基本属性——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能称得上是一篇品相上乘的好文章。
一、历史文化散文的历史性
没有真正的历史文化就不能称其为历史文化散文,这是历史文化散文的命门所在,决定了文章的最根本属性,而且其中的历史文化必须是严肃的正史、正宗的文化。这就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深谙历史,熟读史书,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历史本源,摸清历史逻辑,看清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与潮流,方能从纷繁的历史表象中正本清源,发现历史的亮点和缝隙,碰撞出艺术创作灵感,找到属于作家自己的创作视角与切入点,也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旁征博引,品出历史真谛,发出独到历史心声。
读历史,不仅读中国历史,还要读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先秦史最值得精读,世界史应重点读西方的科学民主史。
之所以精读先秦史,因为先秦史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青春期,那里有我们民族的基因与思想源头,是我们民族前世今生的灵魂来路。
那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百家自由鸣放的时代,那是我们民族思想史上一个空前的令人神往的黄金期。我们民族一半以上的姓氏在那个时代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语在那个时代产生,一半以上行业的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有教我们无为而治的老子,有教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有教我们修炼浩然正气的孟子,有教我们真实自由生活的庄子,有教我们兼爱非攻的墨子,有教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子,有教我们读书学习治国理财的邯郸先贤荀子……百家争相鸣放,议论滔滔,探索论证过我们民族的未来与选择!
那个时代,齐国东征,晋国北伐,楚国南攻,秦国西讨,群雄逐鹿,摇旗称霸,我们民族的生存版图至少扩大一倍以上,奠定了我们国家今天庞大的领土基础,为我们最终选择了一条两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路径……
如今,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历史文化细胞,都可以从那个时代找到我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的影子与源头。精读这些经典,可以重新回望我们民族的来路,打量先贤们曾经不羁的青春悸动,重温他们生命曾经的亮色与热度,解读祖先鲜为人知的另一种面孔和智慧,另一种身影与思想,我们民族可能选择的另一种道路与方向……
那个时代,为我们当下的困惑与思索,研究与创作,打开了另一种视野,开启了另一扇不同的窗口,提供了另一条不同的思考路径。对我们写好历史文化散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历史素材和用之不竭的思想数据库!
在熟读先贤圣哲诸子百家的同时,还要对比研读同时代西方的思想者。我们的先贤在华夏大地百家争鸣之际,南亚还有释迦牟尼,西亚有犹太先知,欧洲则诞生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第欧根尼等一大批思想巨人。我们的诸子在稷下学宫指点乾坤之际,西方的哲人们正在柏拉图学院宣称“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
那时的世界,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与我们的圣人孔子同一个年代,苏格拉底与墨子同一个年代,柏拉图与《老子》一书作者同一个年代,亚里士多德与孟子、庄子同一个年代……当希腊哲人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我们的先贤荀子和韩非依然活跃在华夏大地的人类文明历史舞台。
那是一个人类文明思想集中喷发、精神导师集体涌现的时代,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通过对这些东西方精神导师的对比研读,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思想观念的差异,感触到东西方之间不同历史文化的况味,一个作家自然会敏锐地从中捕捉到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话题与切入点。
在我们的经典中感慨祖先群雄逐鹿变法图强之际,不忘从西方的史书中对比古希腊的独立自由民主科学,古罗马的立法司法宗教共和,英吉利的国会和“自由大宪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尼德兰的第一个共和国,法兰西的《人权宣言》,美利坚的《五月花公约》《独立宣言》《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从这些人类共有的经典文明黄卷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感悟人类社会共有的历史文明密码,从中体会什么是人格独立意志自由;什么是契约精神法制原则;什么是公理推理定理真理;什么是科学民主逻辑哲学;什么是平等权利公民议会;什么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类为什么建立国家选举政府;为什么联合是为了独立,作战是为了自由;为什么东方选择了王朝帝制,而雅典选择了民主制,罗马走出了一条共和之路;为什么有人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什么各民族在其路漫漫其修远的文明征途上,西方从雅典走到了费城,而我们从镐京来到了北平……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就会多一种了解不同民族与文明的坐标,理性解读不同民族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认知水准,也就多了一种品味历史文化的独特眼光与思想武器,对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灵感捕捉与题材遴选,大有裨益。
正如当今的改革开放,其实应该倒过来讲——开放改革,先有开放才有可能有改革。是开放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发现了与我们不一样的东西,从别人身上反观出自己的不足与问题所在,才能幡然醒悟,改掉不足,迎头赶上,也才有了我们国家与民族今天的进步。
在历史比较研读中,认识人类历史的文明之光与方向,发现自己的差异与不足,自然就捕捉到了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火花,写出历史文化散文的独特人文视角,亮出自己的观点,竖起自己的旗帜,引人围观思索。这样的文章历史与现实意义兼具,才能称得上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大手笔大气象!
二、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性
历史文化散文应该具备独到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普世的价值,人类共有的先进文明理念。这是历史文化散文的性质所决定,否则就与其他类型的一般散文没有本质区别,失去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高度,不仅决定着文章的文学艺术高度,同样奠定了作者的思想地位及其社会价值。
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作者的思想高度;作者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作者的知识高度和史学观高度。作者的知识高度就是作者的历史学问大小,可以通过上述读史博览群书修炼学习日积月累,而作者的史学观高度,则决定着作者写史动机的高贵与卑微。简单的说是为少数人为一己私利写史,还是为多数人为人间大道写史;是为少数人为一己私利思考,还是为多数人为天下真理思考。
为少数人写史,势必满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歌功颂德唱赞歌;为一己私利写史,文章一定锱铢必较狭隘猥琐,弥漫着一股铜臭小人气。为多数人写史,难免心生悲悯,满眼慈悲,“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人间大道天下真理写史,势必胸藏乾坤正气,身正影直,文笔纵横四海,气吞八荒,满纸浩然之气,透彻心骨,沁人心脾,赢得天下大众共鸣,成为广大普罗大众发自内心喜欢的锦绣文章。
人是分阶层的,人类历史同样无处不被打上深深的阶级烙印。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的解读和叙述大相径庭。不是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把她打扮成啥样就啥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日本人不也是长期死乞白赖地篡改教科书,隐瞒伪造二战史,不时参拜一下靖国神社吗!还有人说,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整个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里面根本找不到芸芸众生普罗大众的影子。翻开我们的煌煌史册,满纸的本纪、世家、列传式王侯将相体,无处寻觅杨白劳、王小二之流的布衣平民身影。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基本框架。这就涉及到历史为谁而写,文学艺术为什么人创作的作者的史学观问题。
我们有幸生存在当今高度扁平化的地球村,沐浴着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文明的阳光雨露,坐享着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浩瀚般信息,为我们观察历史,思考这个光怪迷离的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强大思想利器。与历代先贤们相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汲取先贤赠予我们的数千年文明智慧,打开天窗,睁开慧眼,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人类数千年的史诗过往,道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独特历史心声。
我们有理由比我们的先辈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刻。“不为鬼神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1],“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2],为多数人思考,为多数人说话,想多数人之未想,说多数人之未说,说实话,说真话,说人话,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别有洞天别有一番滋味,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一代代先贤圣哲们留给我们让我们坐享其成的全人类文明硕果。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历史长出思想的翅膀,天高任鸟飞,在浩瀚的历史苍穹搏击长空自由翱翔,播撒绽放出思想的光芒,这才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文化散文非凡气象,也才能对得住作家自己那腔孜孜以求滚烫跳动的古道热肠!
三、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
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决定着文章的艺术品味与美学特征。没有艺术性,历史文化散文就成了文件、报告、新闻稿、政论文或学术论文,失去了历史文化散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失去文史界广大作家与读者的认可与市场。之所以大家还把历史文化散文列入文学体裁,正是由其艺术性文学性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只有为历史嫁接上文学艺术的翅膀,历史文化散文才能灵光独耀,美誉有加,行远垂后,走出一条高飞远举的坦坦大道。
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与所有文学类体裁的艺术性一样,其他所有文学体裁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用在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实践中,尤其是散文的创作手法。既然叫散文就该具备散文文体的艺术特色。关于散文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大家方家林立,各种资料汗牛充栋,笔者只谈谈自己的一点创作体会。
首先要抱有一颗正常人的平常心打量观察历史,思考现实,既不崇左,也不尚右,本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以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的眼光去平视解读历史,不因某个历史事件名垂青史而仰视,也不因某个历史人物遗臭万年而俯瞰。前人有前人的价值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接受了那么多的现代文明洗礼,理应拿起我们这代人的坐标系,去判断衡量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过往,启蒙唤醒,品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新意。
不人云亦云,重复叙述前人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历史故事。要用自己颈上的那颗头颅去独立思考,让自己的双脚站稳在当代人类文明的价值底线,把自己的屁股坐在普罗大众们的那条板凳上,从人性出发,回归历史现场,设身处地与历史人物平起平坐,融为一体,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还原历史,古为今用,品出思想,解剖历史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辨别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释放胸中的那份历史纠结与现实惆怅,自然会品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历史况味,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人文现实情怀。
尤其是对那些头上顶着不少炫目光环的历史大人物,不要被他们所谓的历史名头所唬住,更需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心警惕心,去仔细反复打量拷问,去伪存真,辨认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人还是鬼,是贵族还是流氓!
对于这类人,先贤孟子教给我们一种方法很适用:“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3]这时我们才能用且一定要用俯瞰藐视的眼光,去打量这些所谓的“大人”们,不要被他们表面不可一世的伪装所吓倒。孟子还教我们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方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著史“大丈夫”,[4]具备了一个大丈夫的坦荡胸怀与高贵品格,自然能写出历史文化散文的那腔浩然正气、历史光芒与现实思想。
这样品评出来的历史味道,就是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滋味,正如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自己的自然也是大家的,是同一个道理。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通体散发着自己的品史个性与魅力,其艺术价值应该不言而喻。
其次,多读历史散文名家的文章或专著,不仅吸收他们的思想观点,也揣摩他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结合自己的创作题材,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形成自己的文风文韵和个性特色。
再者,历史散文的选题也很重要。尽量写别人不曾写过的观点,选别人不曾选过的切入视角,写别人尚未涉足的领域或题材,这样才能避免与别人撞车,占领一块属于自己领地,精耕细作,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
这几年,笔者一直选择主攻邯郸古代史作为自己的创作领域,一边研究,一边创作,日积月累,不仅自己在这一领域逐渐熟悉,而且积累了足够多分量的作品后,也在大家当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渐渐被大家所认知,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写作形象。
还有,选好文章的切入点,找到一个巧妙的表述方式,往往对提升文章的文学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写赵姬笔者就选择了一个比较别致另类的视角,站在赵姬本人的立场,把她看做自己身边的人,看做一个无力左右自己命运的弱女子,放在一个男性强权操控的巨大历史背景下,以喃喃自语类似自述的语气展开叙述;写赵括,抱着充分同情与理解的心情,设身处地,以第二人称的文学化语气夹叙夹议他在长平之战中的纸上谈兵;写李沆就采用纵横古今对比的手法,去突出李沆的另类与特立独行的个性……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虽然专注于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但对其他类型散文也非常关注,长期订阅购买散文文学读书类期刊,研读名家、文友的散文,从中学习他们的选题取材,布局谋篇,切入视角,叙述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由于笔者写过多年诗歌,写现代诗歌,也临摹仿写唐诗宋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精雕细琢,大量运用历史成语典故,力求语言典雅俊美,富有诗情画意,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先感染自己,再感染读者。
总之,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具备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使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思想与艺术交相辉映,给人以智慧启迪,美学熏陶,精神愉悦,价值弘扬。这样,历史的双肋自然就会生出思想与艺术的双翼,在历史文学的蓝天自由展翅,无羁翱翔,展现出深刻而灵动的艺术魅力,受到方家好评,读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