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视角下的科波拉《教父》三部曲

2014-03-20黄书亭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利教父马里奥

黄书亭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0)

图书和电影是泛文化的研讨对象,是特殊意义及形态上的媒体,具有传播媒介的基本属性。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模式,具有大众性、娱乐性、教化性和学术性。孕育、改编、摄制过程中的影片,类似于编校、印刷中的书籍,针对预期的潜在读者进行构思、修订和优化。拍成之际,即敞开胸襟,接受受众的品评与互动。观看行为一旦发生,传播过程即已展开。即便是小众传播,即使是劣质作品,也有种子功能,亦具布道效应,会在观众心田及文明进程中留下屐痕。观看未必是全然的审视,不同层次的观众,各自皆有价值判断,常会酌情吸纳。在此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视界得以拓展,情操得到熏陶,行为已然调整。

一、窘迫出世的《教父》

长篇小说《教父》系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67周雄踞畅销榜,第一年就发行600万册,迄今销量已达数千万,并置身经典与精品之列。专栏作家、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在评论集《常识》自序中写道:“我们常把经典和畅销书对立起来,觉得后者虽能红极一时,终究是过眼云烟;而前者面世初时光华内敛,却能长明不息。写书出书,当以铸经典为职志。然而,我却一直向往西方知识史上一种以畅销为荣的出版物,那就是‘小册子’了。从长度来看,这手册型的小书又不过是篇长文的篇幅;从深度看来,它们不求专精但求浅显。知识分子在皓首穷经钻研学问之余,写这些上不了庙堂的东西就是想普及某种观念,为社会的变革造势。”《教父》的胚胎与梗概比较简略,小说乃是抻长放大的“小册子”,尽管有欠缺有疏漏,却是兼具经典和畅销品格的佳作。

《教父》的主题词是“黑手党”,黑手党的原意是“避难场所”,是叛逆的地下王国,通过“缄默法则”巩固权力,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政府的角色,不时显示公平正义。《时代》周刊称黑手党是“拥有莫大权利的影子政府”,因此,举凡涉黑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总是散发血腥气息,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具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但不易把握分寸,会触动潜规则、激怒黑社会,容易产生误导。

饶有兴味的是,长篇小说《教父》及其电影三部曲都是在较为艰窘的氛围中孕育的。据马里奥回忆,他在1955年出版小说处女作《昏暗的竞技场》时,净收入3 500美元,感觉质量不错,而且广受好评,以为马上就要发财,没想到发财梦迟迟难圆,因为钞票厚度与作品质量并非简单的正比例关系。1965年,马里奥出版小说《幸运的新移民》,收入3 000美元,收入虽少,评价却高,《纽约时报》称其为“小经典”,但阿申林出版社对作品不感兴趣,因为书中缺乏黑手党的情节,不够刺激,缺乏卖点,没有赚头,文学品质再高也是白搭。于是,当他向出版商预支第三部小说的部分稿酬时,遭到了拒绝。屡受挫折的马里奥心灰意冷,悲摧地说:“我已经四十五岁,已经厌倦当一个艺术家,此外,我欠亲戚、金融公司、银行以及书商和放高利贷者共两万多美元……现在确实已经到了不必循规蹈矩的时候了。”马里奥被迫移步变形,走出象牙塔,下意识地放低身段,顺应市场潮流,折入雅俗共赏的航道,这一居高临下的俯冲动作,原本为无奈的跳水之举,不料却相当奏效,瞬间接上地气,召来财神爷,转眼成为土财主。在出版商马丁·古德曼的斡旋下,马里奥会晤普内姆出版社编辑,讲出构思中的黑手党素材。故事编得不错,原料比较瓷实,讲述同样精彩,马里奥预支到稿费5 000美元。3年后,亦即 1968年7月,马里奥写出长篇小说《教父》。其间,马里奥出于稻粮谋,一心多用,每月为古德曼撰写三篇历险故事,另撰一部儿童读物,得到《纽约人》杂志的好评。与此同时,还写了不少书评,其中两篇刊登在《纽约时报星期日杂志》上,另外还写出长篇小说《通向慕尼黑的六座坟墓》。福塞特出版社以41万美元的高价购得《教父》平装本版权后,马里奥“一口气跑到历险杂志社办公室,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在座的朋友们”,之后才打电话告诉长期无私资助他的弟弟,并按约定支付弟弟10%的稿酬。

同样郁闷的,还有年过而立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尽管他参与编剧的《巴顿》斩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但他投资策划的《雨族》《五百年后》票房低迷,欠下华纳兄几十万美元的巨债。尽管如此,科波拉还是坚守艺术理想,拒绝派拉蒙建议他执导《教父》的好意。不过,科波拉很快就改变主意,不仅因为小说有潜质,更由于囊中羞涩。令人称奇的是,《教父 I》获得了轰动,电影票脱销,爆米花热卖,《洛杉矶时报》盛赞《教父I》为“有史以来让人感觉节奏最快的三小时电影”,《纽约时报》称其为“冲破大众娱乐媒体的层层限制所仅见的创作,残暴却动人的美国生活编年史”。《教父I》催生了《教父Ⅱ》,《教父Ⅱ》同样生动,《教父I》《教父Ⅱ》拉动原著销售,黑手党问题引起举国关注,类似体裁的作品蜂拥而出。《旧金山时报》称:“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当世人以同情、反思的态度审视社会痼疾,温情打量黑部落时,黑道人物及黑恶势力自会反躬自省,检点行为,逐步回归正道。日后,黑手党在美国渐趋式微,马里奥、科波拉功不可没。

20年后的1990年,电影《教父Ⅲ》姗姗来迟,尽管仍由马里奥、科波拉联手编剧,质量与品位受到普遍质疑。虽有狗尾继貂之嫌,《教父》三部曲总算划上句号。在此前后,饱受糖尿病、心脏病折磨的马里奥雄风不再,几度中断创作。马里奥逝世于1999年,遗作《乌默尔》出版于2000年。在《乌默尔》的扉页上,马里奥援引《世界图书词典》的原文阐释“乌默尔”(Omerta)的涵义说:“西西里的荣誉法则,禁止揭发同道中人所犯下的罪行。”这是马里奥在《教父》中反复强调的理念,在第23章,作者写道:“流亡西西里五个月,迈克尔·科利昂终于理解了父亲的个性和自己的命运。他理解了卢卡·布拉齐和冷酷的首领克莱门扎,理解了母亲为何听天由命,安然接受自己的角色。……他理解了唐为什么说‘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他理解了人们为何蔑视权威和合法政府,为何触犯缄默规则的人都会遭到仇视。”“缄默法则成了人们的宗教。一个女人就算丈夫被杀,儿子被杀、女儿被强奸,也不能向警方透露罪犯的姓名。”虽属黑帮体裁,但《乌默尔》的故事完全游离《教父》和《西西里人》,容量和内涵不及前两部书,但马里奥余热尚存,《乌默尔》依然畅销,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前5名。上述引文,援引自200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姚向辉的译本《教父》,后续正文中的引文,亦出自该译本。

二、新闻传播史上的《教父》三部曲

《教父》三部曲内涵宽泛,既指长篇小说《教父》《教父归来》《教父复仇》,又指马里奥的小说《教父》《西西里人》《乌默它》,当然还指科波拉的系列影片《教父Ⅰ》《教父Ⅱ》《教父Ⅲ》。畅销小说《教父》面世于1969年,1981年起译介到国内。据不完全统计,《教父》已被译成37种文字,印量超过6,000万册,盗版书尚未计入其中,可谓新闻传播暨新闻出版史上的奇迹。

最先在中国出版的是陈良廷等氏的《教父》译本,198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陈良廷是广东潮阳人,肄业于光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中学时代即为《辛报》翻译短文,1951年起从事外国文学专业翻译,译著有《爱伦坡短篇小说选》《傻子出国记》《儿子与情人》《乱世佳人》《战争与回忆》等,主编《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考德威尔中短篇小说选》及《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曾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同在 198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汉林的同名译本,周汉林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青岛大学外文系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与翻译家王科一同窗。周汉林擅长写十四行诗,曾有诗作发表,另有译著《西方思想宝库》《堕落》《英语介词用法词典》等;1995年,译林出版社获得马里奥·普佐授权,1997年出版周汉林重新译校的版本。据统计,该译本删节33处。有业界人士认为,洁本阉割原著的品位和意境。在2007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教父》纪念版扉页上,印有因主演《阿甘正传》《费城故事》《西雅图不眠夜》《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片而名动天下的当红影星汤姆·汉克斯的名言:“它就是我们男人的圣经,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循惯例,译本出版时,须配发相关的评介文章。周汉林在《译者的话》中,引用美国评论家霍尔·伯登刊发于《星期六评论报》上的文字说:“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普佐的表现技巧颇见功力:在他的笔下,一个本来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冲动,一切杀戮,一切粗鄙的两性关系,都同他所刻画的人物所处的情境协调一致。但同时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质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实可信。”周汉林写道:“作者以艺术家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己任的法官、律师,以及身为合法民意代表的议员;以‘公正、客观’自诩的报刊编辑、记者,尽管有时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团无关的问题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因为他们大都暗中隶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所以背地里却干着同自己的公开职责大相径庭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周汉林指出,许多美国人都有双重身份,警官、警察、法官、律师、议员、报刊编辑、记者、演员、店主、工会头目们,可能还有对妻儿老小保密的身份,分属地下势力集团,以获得额外报酬。译者强调:“《教父》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我们从这里所能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本书,对译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译,对读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读,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其传播效果,诚如周汉林译后感言所说,长篇小说“《教父》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我们从这里所能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本书,对译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译,对读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读,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教父》三部曲值得一看再看,原著及电影经得起反复端详,原因亦在于此。

由于种种原因,既往各种译本,均是删节版。所删内容,大多为色情描写。2014年4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姚向辉翻译的未删节本《教父》。姚向辉译过斯蒂芬·金、罗伯特·陆德伦、丹尼斯·勒翰等名家名作,对黑道文化有独到见解,对美国俚语亦相当熟悉。较之马里奥·普佐、罗伯特·陆德伦与丹尼斯·勒翰,斯蒂芬·金的影响力更胜一筹,斯蒂芬以恐怖小说著称,少时为哥哥大卫创办的报纸撰文,并为《花花公子》杂志撰稿,代表作品有《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尸骨袋》等,多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他本人多才多艺,写过剧本、专栏评论,还担任电影导演、演员和制片人,曾获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埃德加·爱伦·坡奖大师奖,上过两次《时代》周刊的封面,荣登文艺界富豪榜,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可视为马里奥·普佐再世。斯蒂芬在接受《洛杉矶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将在完成手边的写作计划后封笔,不知是否由衷之言。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斯蒂芬不满足于“恐怖小说家”的桂冠,他渴望被人们确认并尊崇为马克·吐温那样的大作家,这也是马里奥·普佐等畅销书作家的心愿。易言之,作品叫买的作家,多有升堂入室的心结:不管作品是否下里巴人,自我感觉都是阳春白雪。

三、《教父》原著中的新闻花絮

彩色故事片《教父》三部曲建基于马里奥·普佐的畅销书《教父》,马里奥参与编剧,影片忠实于原著,体现著作人的初衷,小说与影片中的人物、情节与对话高度吻合。研读原著,便于理解影片主旨。作为经典,长篇小说《教父》发出永恒的微笑,期待受众的阐释与质疑。作为包罗万象的母本,原著中的新闻花絮繁花生树,铺排着纽约、洛杉矶、新罕布尔什尔、拉斯维加斯、罗马、西西里的风俗画,发散着生命热力,洋溢着生活气息,摇曳多姿,意味深长。

在文本的第1章,第二代教父迈克尔不显山不露水地出了场。在康妮的露出天婚礼上,迈克尔与女友凯“在花园找了个最僻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酒桌前”。迈克尔是海军陆战队退役上尉,正在达特茅斯学院读历史,片中的迈克尔是现役军人。“1944年,《生活》杂志刊登了他的照片和赫赫战功。朋友把杂志拿给唐·科利昂(家人没这个胆子),唐轻蔑地嘟哝了几句,说:‘他为陌生人创造了那些奇迹’。”1945年,迈克尔正在养伤,父亲瞒着他疏通关系,使他提前退役。

小说第 2章交代了伤害邦纳塞拉女儿的两个小纰漏的下场,电影中没有这个场景。马里奥·普佐写道:“《每日新闻》在版面正中间刊登了杰瑞·瓦格纳和凯文·穆南躺在马路上的照片。拍照的是行家里手,画面非常血腥,他们简直成了两堆肉块。报纸说他们还活着就是奇迹,但必须住院数月,还得接受整形手术。”为邦纳塞拉复仇的,是克莱门扎的部下保利·加图,保利背叛了家族,唐·科利昂险遭不测。迈克尔与凯约在饭店约会开房时,让凯去买报,“她站在报摊前,低头盯着手里的一份报纸。……他接过凯手里的报纸,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父亲躺在马路上的照片,脑袋浸在血泊之中。一个男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哭得像个孩子。那是他的二哥弗雷迪。”报纸头版头条刊曰:“维托·科利昂遭到枪击。所谓的黑帮大佬严重受伤。手术在警方重兵把守下进行。血腥的黑帮斗争令人担忧。”此刻,“消息登报已经超过三个钟头。电台肯定也播了这条新闻。……唐·科利昂失去知觉的躯体周围聚起人群,直到第一辆警车拉着警笛分开一条路。紧跟着警车的是《每日新闻》的无线电报道车,车还没停稳,摄影师就跳下来,开始拍摄血泊中的唐·科利昂。”弗雷迪哭得一塌糊涂,“粗鼻梁和厚嘴唇沾满了鼻涕。……摄影师还在拍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东西。”刺杀事件发生后,《每日新闻》记者打电话到唐·科利昂家,但是“刚说明身份,桑尼·科利昂就挂断了电话”。

小说推演到第8章,仍然是唐·科利昂被刺第二天的事。讨论应急方案时,军师汤姆·黑根主张忍耐待机,“避免大规模斗争,那样会伤害所有人,逼着报纸和政府采取行动。”凯打电话给迈克尔,请求陪他去看老爷子,迈克尔说:“要是记者知道了你的名字和背景,肯定立刻登上《每日新闻》第三版。美国姑娘和黑手党老大的儿子有一腿。你父母恐怕不会喜欢吧?……我可不想撞见记者拍我俩的照片。”到了第9章,迈克尔前往医院探视乃父。凯说:“我为你父亲觉得很难过,婚礼那天他看起来那么和气。我不相信报纸上说他的那些话。我认为大部分都是瞎编的。……你怎么样?打算卷入报纸欢天喜地描述的这场黑帮战争吗?”唐·科利昂在医院再遇危险时,迈克尔说服护士调换病房曰:“你肯定在报纸上读到过我父亲。你也看到了,今晚没人保护他。我刚刚听到风声,说有人要来医院杀他。请相信我,帮助我。”进入第10章,迈克尔力主杀掉索罗佐和迈克罗斯基警长。黑根反对说:“从来没有谁枪杀一名纽约警长后还能安然脱身。报纸、整个警察局、教会等等都不会放过你,压力大得你难以想象。那会酝成灾难。各大家族将找你麻烦。科利昂家族会被驱逐。连老头子的政治保护网都会明哲保身。”迈克尔慢条斯理地说:“好吧,这很极端。但有些时候,最极端的手段也有正当的理由。……我们有收我们钱的报社人员,把故事连同足够的证据交给他们,这样他们就能给我们撑腰了,减轻部分压力。”反制计划定了下来,桑尼要求打点好报界,黑根希望事后迈克尔早些解脱,重返纽约,相关的制约因素是:“我们给记者准备的故事怎么样,警察局想花多大力气掩盖过去,其他家族的反应有多剧烈。”索罗佐和警长毙命后,迈克尔成为第二代教父的不二人选。

以上是小说第一部中的新闻花絮,直到第三部,后继花絮才陆续跟进。在14章,马里奥写道:“黑帮斗争让美国的所有大城市陷入混乱。几十起游击战同时打响,野心勃勃的暴徒尝试建立自己的小帝国,科利昂这种角色尽量保卫疆界和生计的安全。唐·科利昂看到报纸和政府部门在利用这些杀戮制定越来越严厉的法规,采取越来越残酷的警方手段。”进入第四部,纽约警察局派约翰·菲利普斯、塞瑞昂尼警探来到新罕布什尔的某个村镇,走进凯·亚当斯的家,调查迈克尔行踪。菲利普斯是科利昂家族的卧底,索罗佐、迈克罗斯基与迈克尔的会面地点,就是菲利普斯密报的。由于这层关系,菲利普斯言谈举止还算有礼。小说写道:“三周前,她打开波士顿的报纸,赫然发现头版头条是一名纽约警长和名叫维吉尔·索罗佐的毒贩同时被杀。报纸说这场血案属于科利昂家族参与的帮派战争。”肤色黝黑的塞瑞昂尼警探威胁说:“我们知道你俩一直在睡觉。我们有旅馆的记录和目击证人。这种消息要是不小心见了报,你父母肯定会很不愉快。”值得庆幸的是,私拆过凯与迈克尔通信的亚当斯老父挺身呵护无辜爱女,他“彬彬有礼地把警察送出家门,在他们背后慢吞吞地斩钉截铁地关上门”。

四、小说、电影、传媒的互文性

科波拉《教父》三部曲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巨构,《奥斯汀纪事报》赞曰:“影片中的伟大角色和配乐实在令人难忘。”《旧金山纪事报》称赞影片为“科波拉打造的经久不衰而无可置疑的杰作”。BBC强调,《教父I》是“一部让人温故知新的电影”。八卦与球类是报纸的热门话题。在第16章,笔触转向在曼哈顿上东区从事簿记生意的卡洛·里奇身上,这位入赘女婿对手头的生计不感兴趣,但芸芸众生及普通市民则津津乐道地“研究报纸上的首发投球手名单,苦苦琢磨今天的棒球赔率”。到了第17章,马里奥写道:“迈克罗斯基警长死后,有些报纸报道他和索罗佐有来往。他们公布证据,说迈克罗斯基在死前不久接受大笔贿赂。报纸刊登的报道是黑根安排的,情报由他本人提供。警察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报道收到了效果。”故事进展到第18章,由于卡洛出卖,桑尼在收费站被乱枪击毙。邦纳塞拉奉命为桑尼整容。小说追叙道:“过去这一年,科利昂家族和纽约的五大黑手党家族爆发战争,报纸上充斥着流血事件。双方各有很多人被杀。”

小说推演到第21章,科利昂利用布里奇奥家族的死囚犯菲利克斯顶包,“认罪登上所有报纸的头条”,菲利克斯被处极刑后4个月,漂白干净的迈克尔返回纽约,回归正常人生活。在第22章,作者描写桑尼情妇露西·曼奇尼曰:“她通过报纸得知他的死讯,那天晚上,她吞了大剂量的安眠药。……她和桑尼的关系很少有人知道,因此只在地摊小报上得到了几英寸的版面。”科利昂派黑根将露西安置到拉斯维加斯一家赌博饭店,每月补助600美元,为了使钱的来路光明正大,黑根让她签署一份授权委托书,让露西形式上拥有这家酒店的5个点的股份。后来,《维加斯太阳报》发表了这家酒店的股东名单,露西所持股份涨到10个点。在第七部第25章,迈克尔与凯在纽约重逢。尽管“纽约的报纸全登了”迈克尔无罪的消息,但凯并没有看到,因为“镇上只有《纽约时报》”,即使登了,位置也会相当靠后,甚至于看不到。迈克尔认为:“问题出在电影和报纸宣传的那些狗屎东西,你对我父亲和科利昂家族有了错误的看法。……他的行为也遵守他的一套伦理道德,他认为这套伦理道德优于社会的法理结构。……不管他是什么人,总之他不缺乏责任感,至少在他创造的社会里是这样。他不是你心中端着机关枪扫射的暴徒。他是个负责任的男人,只是方式与众不同。”

凶杀、慈善素为传媒报道的热点。反过来,传媒亦构成故事链中的一环,以增加生活的质感。传媒具有障眼或醒豁的功能,既能歪曲真相,又能操纵视听。影片中,科利昂遭巴士尼暗算后,迈克尔与凯从报摊的《每日镜报》(Daily Mirror)上得到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立马卷入漩涡,顿觉天旋地转。《每日镜报》是一份英国报纸,创办于1903年,以劳工阶层为主要读者。作为世界上首张小报,《每日镜报》图文并茂,文字简短,标题醒目,内容煽情,很少涉及公共话题,通常绕开政经大事,大量刊登八卦轶事和各类丑闻,非常吸引眼球,发布的消息较为可靠,有一定的权威性,发行量曾居全球之首,达到过500万份。2004年5月,《每日镜报》因刊登虚假的英军虐囚照片而道歉,责编被勒令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镜报》在小说《教父》中并未出现。小说中屡屡现身的《每日新闻》,大概是《纽约每日新闻》,影片中却隐匿了身影。这种掉包置换的伎俩,不失为自保的盔甲。虚拟的故事和人物,辅以真实的报刊传媒,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与现场感。《纽约每日新闻》是份通俗小报,原名《纽约插图每日新闻》,创办于 1919 年,以“纽约市的报纸”和“纽约的耳、目及诚实声音”为办报宗旨,定位于纽约外来移民和文化水准不高者,图片较大,题材有些色情,讲求消遣,发行量曾经超过《纽约时报》,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迈克尔枪杀索罗佐和警长后,《每日镜报》《纽约世界电报》(New York World Telegram)、《纽约太阳报》《美国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American)等报刊进行跟踪报道。《纽约太阳报》1833年创办于纽约,重视人情味,偏重凡人琐事,兼顾趣味和品位,创办人为插画家本杰明·戴。《纽约太阳报》以“照耀所有人”为办报方针,与《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1950年初,《纽约太阳报》与《纽约世界电讯报》合并。当时,《美国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American)是份黄色小报,充斥着凶杀和丑闻,不具有权威性,形象也不佳,后来宣告倒闭,该报老板为威廉·赫斯特。众所周知,在传媒王国,赫斯特是规则的突破者与创造者,具有教父的风范。

传媒界鱼龙混杂,乱象纷呈,林木茂密,百鸟云集,象类鼠辈应有皆有。在《教父Ⅲ》中,颇有几分姿色、却穿着破烂袜子的女记者葛丽丝·哈密尔顿为了出人头地,自愿充当第三代教父文森特的情妇,二人相拥而眠时,被乔伊·萨沙差来的杀手惊醒。片中提到,乔伊·萨沙上过《时代》周刊封面,曾获《广场杂志》“最体面匪徒奖”。老到的文森特让葛丽丝起床倒开水,实际上是将其送入虎口,充当挡箭牌,换取缓冲的时机。审问刺客时,显示文森特的干练手腕:软中带硬,笑里藏刀。套出杀手口实后,文森特断然将其击毙,连眼都没有眨上一眨,报警时谎称正当防卫。瑟瑟发抖的葛丽丝一边谴责文森特不地道,一边不忘本行,想拍下几张新闻照片,敬业得令人哭笑不得,这个情节颇有嚼头。

影片中教父的葬礼相当排场,兄弟姐妹和牛鬼蛇神悉数到场。这一点,与小说较为契合。“报社记者和照相师守在林荫道的大门口,还有一辆大家都知道属于联邦调查局的小货车,探员带着电影摄影机在车里拍摄这个史诗般的场面。有几个记者试图混进去,发现大门和围栏有保安把守,拿不出证件和请帖就进不去。他们得到了良好的招待,还不时有饮料和点心送出来,但就是不许他们进去。他们试着和出来的人攀谈,却只收获了冷冰冰的视线和沉默。”黑社会对记者及新闻界的这种态度,可谓意味深长。一方面,他们收买新闻界以扰乱视听,以达到谋私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防火防水防记者,生怕传媒帮倒忙。由此可以联想到康妮婚礼上的几个镜头:巴士尼命人夺下记者的相机,当众扯烂胶卷。桑尼骂骂咧咧地摔烂记者的照相机,掏出几张美钞扔在地上,以充赔资。

在《教父》的扉页上,马里奥引用巴尔扎克的话说:“在财富背后,总有犯罪。”《教父复仇》扉页上,马克·瓦恩加德纳援引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原文曰:“要么奉承一个人,要么就击垮他,因为人们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委屈就会进行报复,而对致命的伤害却无能为力。因此,要打击一个人,出手必须重到再也不必担心遭到报复。”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题为《以犯罪作为美国的生活方式》的评论中指出,在美国历史上,犯罪是向上层跃进的阶梯,巨大财富是从下列方式中得来的:对政府官员行贿,攫取公共建设合同,有组织的暴力,价格控制,如此等等。在科波拉《教父》三部曲中,没有出现《时代》周刊、《商业周刊》等主流的权威报刊,第三部中出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重要媒体的镜头,这表明电影人既知道规避,又尝试着出位。因为说到底,政府最大,法不容情,媒体难缠,不能因为赚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1]马里奥·普佐.教父[M].陈良廷,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马里奥·普佐.教父[M].周汉林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3]马里奥·普佐.[M].汪一帆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4]马里奥·普佐.教父[M].周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5]马里奥·普佐.教父[M].姚向辉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6]马克·瓦恩加德纳.教父复仇[M].王虎,王凡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马克·瓦恩加德纳.教父归来[M].石平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8]马里奥·普佐.乌默它[M].陈杰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猜你喜欢

科利教父马里奥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劳动不丢人
马里奥闯世界
段永平:从企业家到幕后教父
马里奥奇遇记
苏宁教父 张近东
超贱小幺鸡
超贱的小幺鸡
教父
从尼科利奇访华看中塞关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