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苗族舞蹈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
2014-03-20杨天欣
杨天欣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苗族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其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锦鸡舞》《踩堂》《迁徙舞》等,体现了舞蹈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将苗族的巫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真实、巧妙的融入舞蹈表演之中,使人通过舞蹈欣赏,真切的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
一、地域文化与艺术
舞蹈是一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民族,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藏族舞蹈和苗族舞蹈,其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存在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与两个民族的本民族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地域造就舞蹈形式的多样化。又如苗族的鼓舞,苗族鼓舞可分为铜鼓舞、木鼓舞等十几种,每种鼓舞各具特色、各有千秋[1]。可见,即使同一民族地域文化也能影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同时,舞蹈来源于生产、生活,虽受地域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是一样的,其地域文化内涵又有其相似之处。
二、苗族舞蹈概述
苗族是一个“无字”的古老民族,苗族的舞蹈古朴、粗放,一些传统舞蹈反应的就是苗族人祖先的生活、生产文化。苗族舞蹈既是一项娱乐艺术,还与祭祀、造房、丰收、求婚、嫁娶等紧密相关。例如《锦鸡舞》,以铜鼓和芦笙为伴奏,表达了苗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是一种传统的祭祀舞蹈。此外,跳香舞、鼓舞、踩鼓舞等与祭祀、占卜等巫文化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又如《讨花带》,为苗族“芦笙节”上男女表示爱慕的舞蹈,舞蹈表现了年轻男女欢喜、羞涩,也代表了苗族人民的爱情观、婚嫁观。再如《迁徙舞》展现的则是苗族一场悲壮的迁移史,是该民族一段悲壮历史的艺术记载。
苗族舞蹈的表演可分为二步、三步、六步等,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集体舞等,舞蹈形式组合多变。舞蹈动作包含种地、梳头、织布等,也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如锦鸡、孔雀、老虎等[2]。总之,苗族的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记载”苗族同胞生存、繁衍的史书。
三、苗族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
“苗人好巫”,苗族有悠久、独特、体系完整的巫文化历史。因此,苗族的舞蹈与楚巫文化密切相关。第一,祭祀巫鬼是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民崇拜巫鬼、信奉图腾,他们的生产、生活到处都有巫文化的影子。第二,苗族人信仰巫术宗教,苗族的先人以铜鼓为神器,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巫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其次,苗族舞蹈的形成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苗族是最早从事耕种的民族之一,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为辅,过着充实、质朴的生活。农耕文化在其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苗族相关的一些考古中,发现过苗族先人用来贮藏粮食的容器,里面还存有粟粒。在苗族古墓中出土过用石头打磨而成的农用生产工具。这些足以证明苗族悠久的耕种文化。再次,苗族有着悠久的歌乐文化,在苗族,歌乐的历史与舞蹈历史一样悠久、丰厚。至今,苗族中还流传着一些古老的祭祀歌谣、民歌、民谣等歌乐形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和舞蹈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表达思想的一种普遍方式。此外,战争、生死的文化也对苗族的舞蹈有很深远的影响。相传,以好战著称的“蚩尤”与苗族渊源很深。战争、死亡等历史不能通过文字记载,就以舞蹈等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四、苗族舞蹈的地域特点
苗族在我国分布较广,以贵州最多,在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均有,不同地域造就了不同的苗族文化。大多数苗族村寨都依山傍水,他们以农耕为主兼顾打猎、扑鱼。所居住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也使得苗族文化古朴、粗放、充满山乡意蕴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域区别是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例如“黑苗”族人以黑巾包头故而得名,“白领苗”其服饰的衣领处均为白色,因此得名。苗族同胞民俗独特、丰富,例如“三月三”“赶清明”等,无不带着浓浓的民族特色,更以优美、丰富的歌、舞表演闻名于世。地域特点造就了苗族特色、质朴的风土民情,成就了苗族舞蹈艺术的真、善、美[3]。
五、苗族舞蹈体现的地域文化分析
(一)苗族舞蹈巫文化的体现
苗族居住地广泛、支系众多,居住地的相对封闭使苗族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神秘的元素。第一,苗族舞蹈与祭祀、祈福等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最早的苗族舞蹈与奇异的服饰一起造就了苗族巫文化的神秘。时至今日,苗族舞蹈的很多动作、神态、服饰都有巫文化的影踪。例如《木鼓舞》,也呈《跳桩舞》就是传统的祭祀舞蹈,在舞蹈表演时,舞者使用的木鼓一新一旧,舞蹈表演结束后将旧鼓送往悬崖峭壁使其风化,新鼓则保存起来下次使用。第二,苗族的文化较为封闭,原始的祭神、宗教性歌舞得以沿袭。例如《跳香舞》,是苗族人民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传统舞蹈。每年的秋季(农历十月初一到十五),湘西苗人在本族巫师的带领下载歌载舞,祭拜“五谷神”。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是一项盛大的、历史悠久的苗族宗教祭祀舞蹈。第三,苗族崇拜图腾、祖先、鬼神等,在宗教活动中,苗族人民也善于使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上述提到的《锦鸡舞》,它是《芦笙舞》的代表性舞蹈之一,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苗族先民活跃在崇山峻岭之间,生活相当艰苦。其中有一人吹响了芦笙,吸引来一只锦鸡作为食物,后来清理掉的锦鸡锦囊包处长出小米,后人们用这些小米作为种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于是人们仿照锦鸡的外形装扮自己,在芦笙声中跳舞,祭祀祖先获得食物结束迁徙、流浪的生活。此外,苗族人还会模仿孔雀、鸽子、老虎等动物进行舞蹈,表现其对自然的崇拜,对神明的感恩与祈福。
(二)苗族舞蹈体现的地域环境特点
首先,受地域影响,苗族不同地域的舞蹈风格及流行趋向有很大区别。例如湖南苗族舞蹈《花鼓舞》《团员鼓舞》《猴儿鼓舞》在该地区较为流行。而湘西流行的则是木鼓舞、集会鼓舞等。其次,由于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地域区别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服装风韵,例如舞蹈表演中闪亮的银饰,将舞者装备的闪亮耀眼,使人眼前一新。又如带着面具的舞者,充满了神秘色彩,精美的面具、舞蹈无不吸引人的注意力。又如《锦鸡舞》中的锦鸡装扮,高傲、艳丽,风情、民俗意蕴浓厚。“黑苗”人头裹高耸的黑巾,“白领苗”服装领口部位独特、统一的白色等,都是苗族服饰特有的标志、代表性的特色。再次,不同区域的苗民其舞蹈与丰收、耕种、狩猎等活动联系紧密[4]。例如《木鼓舞》祭祀的是狩猎的神明,《跳香舞》祭祀的是掌管丰收的雷神、龙神等。舞蹈与收获、狩猎等舞蹈动作展现了苗族先人的实践生活,是苗人祖先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经过舞蹈的艺术加工,使之与神明、巫鬼相关,成就了苗族舞蹈气势磅礴、神秘的舞蹈感观。
(三)苗族舞蹈体现的历史文化特点
苗族悠久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苗族先人用舞蹈的形式记载了部落的发展、生活等等。例如《迁徙舞》,舞姿优美而令人震撼,其中包括了“倒爬杆”“过天桥”“上梯倒转”等动作,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表现出悲壮、艰险等感情。这一舞蹈源于苗族历史上的一次大迁移。大约九世纪左右,苗族祖先向西、南迁徙,途中翻越崇山峻岭、险滩戈壁,苗族人民用丰富、写实的舞蹈动作纪念这一悲壮的历史事实,以纪念祖先,歌颂苗人的顽强坚韧。又如《跳香舞》《木鼓舞》等苗族舞蹈,反应的苗族先人丰收、狩猎的场景,质朴的再现了苗民庆祝丰收、原始渔猎的历史事件,流传至今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再如,苗族的传统舞会“赶清明”,相传苗族居住地山高路难行,物品交流困难,于是苗族人民则相约清明节这天大家都赶到同一个场地,一方面进行物品交换。另一方面会见亲友,唱歌、跳舞,这也是苗族文化发展中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总之,苗人将自己的历史、情怀、巫鬼等思想融入舞蹈之中,展现了苗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四)苗族舞蹈体现的地域歌乐文化
苗族是个能个善舞的民族,歌乐文化从诞生之始就与苗族的舞蹈文化紧密相连。第一,苗族文化有一部分是对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歌乐、舞蹈受楚巫文化影响较深。《楚辞》就是较早期苗族民歌的体现,展示了苗族悠久的歌乐文化。第二,苗族舞蹈与庆典、祭祀等苗族先民的活动紧密相关,在这些活动中,歌乐文化必不可少的参与其中,造就了苗族特色的歌乐文化,与苗族舞蹈融为一体,在舞蹈展示中和谐的、优美的表达出来,提高了苗族舞蹈的视听感受,使舞蹈更具感染力、震撼力。第三,歌乐文化是苗族人民娱乐文化的载体,在不同的场合,苗族人民用其歌舞表达内心的情感等。例如“赶清明”是一场舞蹈盛会,也是一场歌乐盛会,又被称为“清明歌会”。这一天,苗族同胞会亲见友,好不热闹。以上,足以体现苗族舞蹈中的歌乐文化的存在与深远影响[5]。
苗族的地域文化影响着苗族舞蹈的行为艺术,苗族舞蹈也展现了苗族人民生存、发展、繁衍之路。通过巫文化、耕猎文化、歌乐文化等,将苗族人民生活过的痕迹以舞蹈的形式艺术的再现,展现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生存的感受、热爱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感观。使苗族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通过苗族舞蹈的表演展示出来,让世人一个看到一个丰富多彩、古朴豪迈的独特民族。
[1]洪雪飞.湘西苗族舞蹈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6):160.
[2]袁源.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60-62.
[3]王婧,董英豪,浅谈民族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舞蹈的影响——以贵州苗族区域舞蹈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42-43.
[4]粟清玲.浅谈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4):278-280.
[5]谢昆.贵州苗族舞蹈形成发展中环境的作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