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90后新生适应教育中的朋辈群体教育

2014-03-20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朋辈榜样新生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自2008年9月起,90后陆续进入高校,至2012年9月,90后已全部覆盖在校大学生本科队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了历史舞台。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聚焦90后培养势在必然。大学新生都对大学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但当大学生活真正开始之后,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失落、烦恼随之而来。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至关重要,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在大学生活中健康成长与成才。鉴于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积极探索新生适应教育的新途径刻不容缓,朋辈群体这一教育载体理应发挥其不一般的作用。

一、90后新生适应教育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国高校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680万名90后大学毕业生,在接下来的八年间,累计有5 440万名90后大学毕业生,他们即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到2050年,目前在校或毕业的90后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1]。可见,90后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

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进入大学,无疑是对每个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2]。90后大学新生极具时代特征,他们大多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阅历有限、遇到挫折难以自我调适,容易产生适应障碍,形成心理问题。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长在一个文化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种成长背景,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天赋潜能、培养了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们的惰性和浮躁。具体体现在:一是生活方面缺乏自理能力,90后思想开放、自信张扬、激情澎湃,但自制力差、独立生活存在适应困难,进入大学后难以独立克服地理空间、生活规律、饮食差异的不适应。二是学习方面缺乏学习动力,90后创新性强、知识更新快,擅长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但理想信念薄弱、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在学习上目标功利、缺乏动力;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区别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更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时间的安排出现真空,不知如何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三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90后有强烈的成才欲望、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热烈的时尚追求,但却不知如何处理班级或宿舍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交际应变能力和技巧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学生思想更加单纯,容易出现郁闷、封闭和孤僻等不良情绪;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在大学期间变得平庸,较大的心理落差会让学生产生紧张、忧虑、不安的消极情绪;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维停滞等问题。

近年来不少高校新生意外事件的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新生的适应教育。如何增强新生的适应教育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更是广大战斗在一线的学生工作队伍的强烈要求,需要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适应” 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新生的适应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主要有学习引导教育、心理辅导教育、挫折教育、纪律观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集体观念和党员意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校风校史教育、生活与人格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3]。新生入学后,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尤其90后已作为如今大学新生的主体,结合90后新生的特点和高校适应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积极探索新生适应教育的新对策和路径,增强高校新生适应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引导大学生转型的重要工作,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是新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也是弥补应试教育缺陷的需要。

二、朋辈群体教育载体意义重大

新生适应教育的载体较为丰富,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等队伍载体,适应性教育课程载体,飞信、QQ、微博、主页等网络载体,军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专业教育载体等都可助力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而面对众多90后新生可能出现的适应障碍,充分利用朋辈群体这一重要载体加强适应教育刻不容缓。

群体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它带给人们安全感与归属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与行为模式具有塑造作用。朋辈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指年龄与社会地位相近者的结合体,包括了朋友与同辈两层意思,在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行为模式一致、社会地位相当、教育背景相同、价值观接近[4]。在高校中,新生的朋辈群体包括与学生年龄相仿的辅导员、班导师、学长学姐以及学生身边的优秀同学们。运用朋辈教育作为适应教育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符合新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新生处在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适应新环境有困难,会面临许多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在这一过渡阶段,朋辈教育往往能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朋辈群体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载体,大学生朋辈群体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重要的人际环境,具有易沟通、有同感 、有安全感和自我教育的特点[5],让新生更愿意接受周围朋友、同学的建议。朋辈群体年龄相仿、无长幼之分,易用平等的态度及语气进行谈论。我们更容易对一起上课的同学和一起交往的朋友产生亲密感,更乐于向他们求助。朋辈群体中的助人与求助是相互的,我们在助人与求助的这一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加牢固与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增强朋辈教育的效果。朋辈群体在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合新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旅途,90后新生需要携手朋辈群体一起探寻沿途美丽的风景,携手共进、互帮互助,走得更远。

第二,符合青年学生的求助需求。朋辈教育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朋辈教育是群体自我教育[6],即在一定的组织或集体内成员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教育形式。大学生朋辈教育符合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大学生试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在必须寻求外界帮助时,首先倾向于向朋辈或家人求助,只有当问题较为严重时,才会向辅导员、领导或专业机构咨询帮助。大学生选择向同伴寻求帮助,是因为辅导员、领导与自己有一定的距离感,不敢随意向他们寻求帮助。同时,害怕自己把困难暴露到辅导员和领导面前,个人能力会受到否定。而同伴之间关系平等,互相更为亲近,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和共同关注的事情,朋辈教育的主体更容易理解同学的想法,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帮助同学解决一般的问题。向朋辈群体寻求帮助会让同学拥有更少的顾虑,更少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往往更乐意于向身边的朋辈群体寻求帮助,把自己内心的烦扰告诉身边的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刚刚入大学的新生更是倾向于向身边的伙伴求助。

第三,弥补高校专业辅导力量的不足。在新生适应教育中,新生遇到最多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的问题往往最终会转化成心理问题。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人员相对缺乏,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都在1-3名左右,其他皆为兼职教师,辅导力量薄弱。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为被动,大部分情况是同学主动踏入心理健康咨询室寻求帮助。朋辈群体所处的时代相同、环境相似,对事物的理解与评价也比较一致,一般容易取得共识。同学之间彼此熟悉,通常会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会敞开心扉。可见,朋辈教育可以是相互的,这便大大增加了朋辈教育者的数量,同时朋辈之间互相了解,可以及时发现身边的伙伴是否存在心理困扰,增强了心理辅导的主动性。朋辈群体的特性也使同学更愿意主动敞开心扉,把自己的遇到的烦扰告诉自己的同伴,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高校专业辅导大多是显性教育,虽然直接明了,但很难让同学们马上接受并采取行动,处于青春期的新生对于直白的说教甚至会有逆反心理,而朋辈群体间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会对同伴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7]。

三、朋辈群体教育载体作用多样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新生,无论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还是人格特质上,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90后新生在融入大学生活的同时也在融入朋辈群体,融入朋辈群体是新生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朋辈群体具有易沟通、有同感、有安全感和自我教育的特点,有助于从多方面教育学生,帮助新生融入大学。

第一,朋辈群体影响新生群体的道德教育[8]。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要促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育就必须有受教者的积极参与,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的内化来实现。在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中,朋辈群体为个体间提供了更为轻松便利的交流条件,朋辈群体有共同的特质,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更加理解对方。在行为上,朋辈群体会相互模仿,相互比较,当看到他人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大方时,个体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影响而模仿、或超越他人。朋辈群体对新生的道德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朋辈群体的隐性教育,尤其是朋辈群体中榜样的隐性示范作用,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升了自我的道德品质。

第二,朋辈群体影响新生群体的政治观念[9]。大一是新生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新生心理和思想的转变期。学校应牢牢抓住大一这一关键时期,帮助新生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肩负起政治社会化的责任,为祖国培育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新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朋辈群体交往。朋辈群体间互相吸引,交流充分,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在朋辈群体与个人互动时,群体具有绝对的优势,能对个体形成绝对的压力和规制力,使个体内化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及价值规范。个体在与群体互动中容易受到影响,同时朋辈群体中也存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的政治理念也会互相影响。因此,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政治心理尚不稳定的新生,很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而发生政治观念的转化。

第三,朋辈群体影响新生群体的素质教育。区别于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即为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初入大学,新生难免不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在与朋辈群体的互动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优良学风建设,帮助其学习大学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与课堂上的知识教育形成时间、形式、内容的互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如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可以提高新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可以加强新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

第四,朋辈群体落实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如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受教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空间。朋辈教育群体来源于广大同学,在年龄、生活经历、成长条件等方面与广大同学比较接近,他们成长、成才的经验与教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更易于感染广大同学。因而,朋辈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也更加明显。朋辈群体与新生之间的相近性可以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距离,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朋辈教育更多地呈现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因此,发挥优秀大学生群体的朋辈教育功能,可以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形成。

四、适应教育朋辈群体平台构建

第一,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完善教育机制[10]。当前的大学新生呈现出相对独特的群体特点,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很少考虑“90后”新生的特质和具体需求。我们应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促使90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可能通过QQ群、人人网、新浪微博、BBS搭建更多的朋辈教育平台,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要保持朋辈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构建完善的相关机制。首先应完善朋辈教育者的选拔机制,朋辈教育者是新生的导航人,对于90后新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朋辈教育者必须心理素质强大,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其次,我们要建立针对朋辈教育者的培训机制,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教育知识,让他们能更好地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最后,我们要探寻朋辈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朋辈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朋辈教育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正确引导朋辈群体,树立朋辈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罗·阿谢姆曾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榜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鼓动力等对人们可以起到一种正向影响作用[11]。人们常把能起表率效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别人向他学习,从而树立社会正气。如雷锋等人,是被社会公认为好人好事学习的事例、榜样。但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具体榜样来引领。大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重视榜样力量,实施榜样教育,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又符合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我们要引导朋辈群体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最易被人所接受的。身边的同学、老师等都是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如果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道德榜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大学生感觉亲近可学的。学校应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大学生身边的榜样,相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生活经历,可以使他们相互影响,也使他们有学习的目标榜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讲座、宣传报、手机报、广播等方式向校园的学生传播主流思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为校园里的朋辈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同时利用榜样示范法,树立朋辈榜样,全面发挥其显性和隐性的榜样示范作用,为身边的同学传播正能量。

第三,增强朋辈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合力[6]。在高校中,新生的朋辈群体包括辅导员、班导师、学长学姐以及学生身边的优秀同学们。增强朋辈群体的凝聚力,将对朋辈教育的实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朋辈群体凝聚力增强,个体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也会随之增强,新生个体会更加乐意于接受辅导员、班导师的指导,新生个体与身边的同学们会更加彼此关心、互相尊重,也会更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成为自觉行为,会增强朋辈群体互助的效果。要增强朋辈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树立一个群体目标,拉近大家的距离,让大家拧成一根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然后要拥有一个令大家都信服的群体领导,这个领导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到优秀,令人信服,但最基本的是他的道德品质要高尚。此外,朋辈群体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大家要以诚待人,互帮互助,努力营造一个温暖的氛围。最后,要控制群体规模,MBA智库百科上显示群体规模以7人左右为宜,这样的小群体容易产生较强的凝聚力,而新生初入大学,其亲密的朋辈交际圈一般也不会超过此范围。

第四,构建自助互助模式,发扬助人精神[12]。大学生朋辈群体教育总体来说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作为在校大学生,需培养独立意识,努力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同时发扬助人为乐精神为他人消除烦扰。学校可以建立助人与互助机制,建立助人互助常规部门、社团组织等,采取适当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帮助他人。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海报、展板等宣传媒体,开展对榜样的多渠道正面宣传,宣传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朋辈群体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都生活在这一集体中。对于远离父母来到远方求学的学生来说,所处的朋辈群体就是家,大家应该可以很随意地向家人求助,因为他们是最亲近的人、最可靠的人;也应该很乐意向我们的家人提供帮助,因为他们是最爱的人,最亲的人。朋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助人或求助,而是助人求助的良性互动,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应懂得爱人,懂得付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如今,对90后新生开展适应教育工作有助于引导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准确把握学习规律、正确树立成才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完善教育机制;正确引导朋辈群体,树立朋辈榜样;增强朋辈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合力;构建自助互助模式,发扬助人精神都是提高90后新生适应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全面提高90后新生适应能力,需要学校强化这四位一体的手段,也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本着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在朋辈群体的帮助下提高认识、增强意志、提升能力,尽快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1]高文兵.聚焦 90后——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2-12-5(14).

[2]王勇,黄瑜.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6):67-69.

[3]王增国,张克,管红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2):120-122.

[4]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1-83.

[5]许燕平,郝程光.试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93-95.

[6]何新生,张涛.增强朋辈群体凝聚力提高朋辈教育实效性[J].德育园地,2012(33):21-23.

[7]林静.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和发展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58.

[8]刘洁.朋辈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2013(8):168-170.

[9]李若衡.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6):131-133.

[10]李维鹏.朋辈辅导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2(12):179-181.

[11]杨静,穆润宽.论当代大学生的榜样教育[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27-128.

[12]王蕊,孙小刚.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探析[J].青年论坛,2013(5):23-24.

猜你喜欢

朋辈榜样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