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角度看汉语“副词+的+X”结构的超常性

2014-03-20朱萍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谓词句法定语

朱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传统语法观认为,汉语副词只能充当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但随着语言发展的日趋精密化、个性化,一些汉语副词打破了原先的局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其他句法成分,如补语等,一些副词还出现了新的语法结构,如“副+名”等。副词在句中用作定语,形成“副词+的+X”结构[1],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用法,且有不断扩张之势。邢福义(1998)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语法单位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流传使用于社会交际中,一定是有其语用上的价值,否则就会被淘汰。因此,“副词+的+X”结构虽然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范,但却能被语言系统接受并广为使用,从语用角度分析,就是因为其有特殊的语用价值,而这种语用效果是别的语法结构实现不了的。

一、使语义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体到语法层面,“结构严密、表义精准”是很重要的一条发展规律。句法结构严密,就是要求用语简洁精练,涵义细致周密。限制性时间副词“永远”是在所有进入“副词+的+X”结构的副词当中受到人们关注最多的[2]。近年来,“永远+的+X”的用法非常流行,较之别的词语,人们感觉“永远”用作定语似乎更能展现出某种深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体会并比较下述表达:

(1)那目光,我永远的记忆——永久的记忆

(2)永远的慈祥----悼念韦革编老师——永恒的慈祥

例(1)中的“永远”将记忆的维度无限地拉长,脑海中的记忆似乎“活”了起来,如同影像时时出现在眼前。这种不合常理而且极尽夸张的表述,反而使人们的心理情感得到了无限的满足。用“永久”鲜活感就少了很多。

例(2)中的“永远”深刻地表现了“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慈祥的形象会一直存在下去,过去、现在这样,将来也是如此,不会有所改变”的涵义,字里行间深刻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思念、爱戴之情。“永恒”不如“永远”蕴涵丰富。

比较“永远”“永久”“永恒”三个词,“永远”是副词,“永久、永恒”是形容词,都有“时间长久”的含义,但侧重点不同。“永久、永恒”更多侧重时间“静态”的一面,而“永远”则体现出一种时间无始无终的“动态性”。张谊生(1998)指出,“永远”充当定语,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强调“(时间上)没有终止、没有尽头”。

综上所述,相较其他的形容词定语,“永远”更能传达出表达者真切的主观愿望,体现出一种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意蕴。“永远”在定语位置具有特别的语用意义及价值。

日常交际时,人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想表达一种情状或者意象,但又感觉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这时,“副词+的+X”结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

(3)……过了午夜的都市大街,行人己经很少,只有偶尔的流浪汉,酒鬼,还有就是在等红灯的时候……(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偶尔”属于限制性副词中的频率副词,此处作定语修饰语,用来描绘午夜街头一个两个流浪汉出现、游晃的画面,形象逼真,语用效果十分生动。如果换用近义的形容词“偶然”,那种间或、零星的感觉就无法准确地传递出来。

不仅限制性副词作定语具有使表义更加精确形象的作用,描摹性副词因为其词义相对具体,并带有描述性,它作定语时的这一语用效果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

(4)有时也确实担了一阵子的心,可不久又见他频繁的身影、源源的画作和文章,想必无恙。(杜建国《漫话詹同》)

(5)一阵猛烈的旋风般的噪音差不多要震聋了她的耳朵,脚下的土地似乎也在抖动,恐怖和骤然的寒风叫她不能呼吸。(高尔基《母亲》)

例句(4)的“源源”,意思是“继续不断的样子”,展现出作品一个紧接着一个、不断涌现的、多产的情状,给人以影像感。

例(5)中的“骤然”是“突然、忽然”的意思,不仅给人突如其来、被吓了一跳的形象感,似乎还兼具声响效果,急遽的、呼啸而过的狂风感觉就在耳边回荡。

简简单单的一个副词,用在定语的位置以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使得句义的表达更加精准形象。

总的看来,限制性副词的主要作用是使语义表达更加准确、到位,侧重相关行为外延的确切恰当;描摹性副词主要使表述更加鲜明、活泼,侧重相关行为内涵的形象生动。

二、使语形简洁又不失内涵丰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节奏快速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特点,社会的普遍追求是方便快捷、优质高效。这一价值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就是人们希望用最少的话语表达更丰富的语义。

“副词+的+X”结构的语表形式简练,语义内容丰富,与人们交际表达的需求十分吻合。就像“永远的朋友”是说“朋友之间感情坚实真挚,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也不会淡化或中断相互之间的情谊”,两者的语义虽然相同,但表现形式一简一繁,立刻显示出了优劣差别。毫无疑问,在满足语义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更为简洁的表达形式[3]。再如:

(6)莫高窟不同于自然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事先没有相当的了解,很难看懂里面的内容,……(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7)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的:这让人回忆起曾经的那个“文字狱”的时代。(黄健翔《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例(6)“相当的了解”实际上隐含了一个谓词“充分”,表达的是“相当充分的了解”的语义;例(7)“曾经的那个‘文字狱’时代”也是“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文字狱’时代”的缩略,谓词“经历过”是潜在隐含的。虽然有没有谓词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但将谓词隐含后句子形式显然更为简洁。

汉语句法结构具有意合性、灵活性的特点,“副词+的+X”结构中,副词与 X之间存在某种语义上的联系和一致性。在特定的语境中,这种语义上的联系可以将副词后隐含的谓词激活并还原。因此,人们在理解这样的语法结构时,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表层结构“副词+的+X”,另一种是深层结构“副词+V+的+X”。后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当中,当阅读时就会有意识地将隐含的谓词还原,从而实现对句义的完整把握。两种结构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隐含了谓词的句式显然更加简洁含蓄,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为丰富的语义内容,语形精简又内涵丰富。

语用原则对于汉语语法结构的发展和使用,汉语遣词造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一般说来,意义相同的两种表达方式,更为简练的那种必然会是人们的首选。“副词+的+X”结构正是迎合了人们求简求快的心理特征,因而能够被人们选择并使用。

三、使言语表述新颖变化

人们的审美总是求变求新的,期望审美对象不断推陈出新,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心理特征投射到语言上,就是追求语言形式的新鲜奇异[4]。“副词+的+X”结构打破传统的句法排列和表现形式,给人以新奇之感,正好与人们避旧趋新的心理期待相吻合,因而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比较下面两种句法表述:

(8)坐在会场上的阜阳市委书记王怀中是个绝顶的聪明人,这一听,马上离开会场,……(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8)'……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9)对于谁将乘坐“神舟”六号进行太空飞行,胡世祥说,包括杨利伟在内,所有的航天员都将面临重新的考核选择。(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9)'……将重新面临考核选择。

例句(8)中的“绝顶”是限制性程度副词,本来应该作为状语修饰语,如例句(8)',但为了突出强调聪明的程度,将“绝顶”放在了定语位置,形成“副词+的+X”结构,显得新颖特别。例句(9)限制性频率副词“重新”的作用也是如此。为了表达的需要,将定状换位,使得原本应该作状语的词语,出现在定语位置上,这种做法在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虽然定状换位与否对语义不会产生影响,但换位后不同常规的表达手法和句法组合结构能够让人们感觉到突破传统和常规的新鲜奇异,满足了人们的求新欲,呈现出独特的语用效果。

从语体分布来看,“副词+的+X”结构的用法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文学领域对语言的运用通常表现得更积极活跃一些。文学家们更愿意对固有的语言规范进行打破重塑,以实现表达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具体到语法这一要素,就是对语法规范的有意识的破坏,在读者和句法形式之间造成一种陌生化和疏离感,并通过这种距离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副词+的+X”的表达脱离了人们惯常的方式,为了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放慢阅读速度,停下来思索,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表达的丰富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新鲜奇特的感受。

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规则是必须的,但语用等因素也会对语言规则产生制约和影响。“副词+的+X”结构不同于常规的表达形式具有更精确和传神的表达效果,更能满足说话人趋简求新的心理,是对语言规则的灵活运用和合理创造。

[1]张谊生.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16-17.

[2]于思湘.“永远”超常运用新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6-78.

[3]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4):65-67.

[4]邢福义.汉语句法形式的趋简性和人文性[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谓词句法定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谓词公式中子句集提取的实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