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丝文化”的发展反思

2014-03-20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偶像精神文化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湖南卫视在2005年推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使“粉丝”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表征。从一开始的电视传媒到近年来诸如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的出现与兴起,明星们借由各种传媒手段而获得社会的空前关注,由此推动着“粉丝”现象形成“粉丝文化”并飞速发展成为一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文化风景。“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当今过度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流行文化狂欢的产物。虽然传统的传播社会学理论认为,商业化趋势并不一定会延伸至流行文化方面,但纵观“粉丝文化”发展过程后可以发现,虽然偶像崇拜的开端只是单纯的精神行为,但当这种“追星”精神的涉及面渐广且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范畴时,其巨大的影响力便意味着其所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从而吸引了大批商家推波助澜,完成了从精神文化向商业化的转型——即由“粉丝文化”逐渐衍生出“粉丝”商业。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业化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粉丝文化”的结构性再生产,并在使如今的“粉丝文化”不断向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低俗化。在下文中,笔者将分别从文化的可复制性、主流文化规制及文化产业性三个层面试析“粉丝文化”今后的发展前景及发展反思。

一、文化的可复制性推动“粉丝文化”快速更新换代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不可避免地带有流行文化所具有的易变性、可复制性及短期的循环周期性特征。以曾创造收视神话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在被“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同样类型的新生代选秀类节目所取代后,选秀类节目的吸引“粉丝”能力似乎渐被发挥到极致且大有江郎才尽之势,其内在价值也已被无所不用其极的幕后商家们挖光耗尽。于是以“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为代表的新型真人秀类节目便横空出世,也顺利引发了新一轮的追捧狂潮。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粉丝”的偶像不仅是“粉丝”的精神支柱,在其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及模仿标杆后,便会呈现出“个性展示——传媒营销——跟风模仿”这样一种嬗变规律,从而催生出大众的审美疲劳。于是“制造”出的“成品”被要求变革,进而便是整个“制造模式”的变革,相应地“粉丝文化”也就随之更新换代了。“青年流行文化似乎没有质的规定性,透过这样的文化现象,也难以找到一种统一的方向和目标。”[1]“粉丝文化”的这种易变性与“更新”速度难以把握,从而使得对于“粉丝文化”发展方向的预测、引导及其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二、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规制促使“粉丝文化”去芜存菁

由于“粉丝文化”只是新近出现的流行文化的一种,既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其坚强后盾,又缺乏相关的历史渊源,因此仅属于最表层的通俗大众文化。区别于主流文化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关注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粉丝文化”所拥有的仅仅只是个体通过对偶像的追捧以及与同为“粉丝”的群体成员相互交流来使自我的某种特质得到虚拟放大与延伸,从而使“粉丝”个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不可否认,这种在追捧偶像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的行为意义无疑是积极的。但“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文化的感染、引导甚至同化,这是由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其一,近年来,社会精英愈来愈多地融入粉丝群体。该群体本来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开创者和承载者,所以其进驻使得“粉丝文化”无形中获得了文化的结构性调整与“质”的提升。其二,“粉丝文化”所追捧的偶像越来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美标准,无论是专业达人、“名利淡定哥”还是“江南Style”,其所倡导的都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超然世俗、开朗乐观等人格品味,而这恰恰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特质。其三,“粉丝文化”在经历了几年的迷惘甚至疯狂之后,激情逐渐被理性所取代,形式上的张扬与极端逐渐让位于内容上的丰富与从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交融、互补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粉丝文化”应适度向主流文化靠拢,以便能够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在避免丑恶低俗的“泛滥娱乐”侵蚀“粉丝”头脑的同时,也让“粉丝文化”真正成为对紧张充实的社会生活的舒缓调节与有益补充。

三、“粉丝文化”的产业性要求其注重民族精神特色的凸显

随着“粉丝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其所带来的商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容小觑。而当代“粉丝文化”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其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时代精神,更应注重对民族精神特质的凸显。当代中国的“粉丝文化”明显具有极强的“媚洋性”,“这种媚洋性认为‘洋’就是新与时髦的表现,洋节、洋衣、洋酒、洋狗等都会使其得意,而国内的东西无论多美多新,都属于‘余孽’,不能放出新奇的光芒。”[2]例如在刚过去的马年春晚中,韩国明星李敏镐表演的节目《情非得已》竟然力压成龙、刘欢、朗朗等国内“国宝级”明星的节目,夺取2014年整场春晚的收视率冠军!这种强烈的“媚洋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无论在任何时代,最能体现民族精神价值的都是其“个性”而不是“共性”,那些真正能够展示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本土历史、艺术以及文学的记录才是一个民族自身精神文化特质中真正的精髓。现在大批涌进中国的外来产业化偶像及时尚作品,与其说是一种外来流行文化,不如直言其为由带有“媚洋性”倾向的“粉丝文化”所催生出的外来利益撺掇品。因此,我们在对待追捧外国偶像的“粉丝”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媚洋性”倾向“粉丝文化”时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既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也不能一味地批判抵制。而对此应该明确的是,在今后的“粉丝文化”传播与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当更加坚定弘扬主旋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萃取提炼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各国“粉丝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当代与传统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特色的当代流行文化以及“粉丝文化”。

[1]汪慧.青年文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231-227.

[2]南方网[EB/OL].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children/education/200507060296.htm.2005-07-06/201 3-05-01.

[3]Hye-Kyung,Lee.Between fan culture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J].Media,Culture and Society,2009(6):1011-1022.

[4]Rebecca,W.Black.Adolescents and online fan fiction[M].New York:Peter Lang,2008:45-46.

猜你喜欢

偶像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偶像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