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集团下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探索——以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2014-03-20陈励宁林彬曹珍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校企

陈励,宁林彬,曹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湖南省自2008年4月成立省内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至今已经发展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20余家。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形势下应运而生,是教育产业化的成果,是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本文将主要从职教集团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深度融合机制探索,以汲取经验,寻找出路,使校企深度合作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1]。

一、环保职教集团下的校企合作成效

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环保职教集团)成立于2009年,是湖南省首批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之一。环保职教集团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是目前我国环保职业教育领域中阵容最强大的产学研联合体,集合了全国约20所高等院校的相关院系,涵盖了包括中国环保领域的3家最高科研技术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内的30多家科研院所、30余家环保企业力量和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本集团以项目合作为基础,有效整合集团成员的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培养环境保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环保事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保障,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2]。

(一)实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共享

一是集团内成员单位互访频繁,仅2013年下半年职教集团牵头学校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就走访了华西生态集团、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成员单位,深入了解当前环保行业形势与人才需求。深圳市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也多次来学院考察调研。二是邀请企业现场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报告。先后邀请深圳市天得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凯天环保集团总裁等十几个集团成员单位的专家来学院与学生开展了环保专题交流。三是组建了环保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任教师和校友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结构优化、教材合作开发到顶岗实习全过程指导,形成了行业、企业、院校三位一体的课堂、基地、现场互动对接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3]。

(二)深化职教集团内部合作,提升服务能力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环境监测与分析中心、湖南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六个集教学与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加大与集团内成员单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集团的稳步发展。学院推行“技术服务融入教学,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的特色人才培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先后组织5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了“滇池面源污染社会调查”“全国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等4项国家级课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了 300多项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反响很好。2013学院创建了“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实现了湖南省零的突破,还依托“湖南省环保干部培训中心”等多个继续教育基地,为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培训员工近1万人次。2013年,学院获得湖南省第一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资质,成为湖南省环境监理工作的排头兵。先后承接各类技术服务项目1000多项、编制完成了300多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了100多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上市企业核查[4]。

(三)加强职教集团内部联合办学,拓宽培养渠道

通过援建、联合培训、开设订单班等方式,与内成员单位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跨区域联合高校开展“四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活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四校交流。将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二是积极与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山东环保学校、通州建筑职工中专学校等6所中职学校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三是跨领域与中小学联合开展环保普及教育。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省余庆县龙家小学联手创办全国第一所“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验学校”。与长沙市雨花区井圭路小学、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一中等中小学校签订环保支教框架合作协议,共建“环境教育实验学校”。四是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武汉天虹、永清环保集团、深圳天得一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班”,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了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现存问题

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代表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职教集团刚刚兴起,现实中的职教集团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制约了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

(一)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职教集团仅仅是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约束性不强,成员独立性很强,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不明晰,集团没有明确、常设的领导机构或执行机构,甚至直接以牵头学校的领导机构行使职教集团的领导职能;职教集团内部虽然实行理事会制管理,但理事会的决策机制、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理事与常务理事的推荐和任期等均无具体规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5]。

(二)职教集团内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

相当一部分申请加入职教集团的企业成员单位既没有出席职教集团成立大会,甚至在集团成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与职业院校有实质的合作项目,对集团化办学停留在“口号上的支持”,仅仅只是名义上加入了职教集团。另外,在当前职教集团背景下,绝大部分合作项目主要是依靠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主动联系而得以开展的,或是政府行为促成合作的进行等,有一部分合作项目的达成甚至是靠个人私交感情获得的,包括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创业成功后回报母校的原因进行,企业主动寻求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影响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深度合作的关键因素。

(三)职教集团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水平不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外发达国家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但目前,职教集团内国际成员数量少,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不多,对集团的贡献度较低。

三、职教集团下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一)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保障机制

积极推动校企深度整合,大力加强院校联系、校际合作,有效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必须借助特定的载体,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行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构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1. 职教集团身份的明确是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职教集团从理论上讲是社会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应具有社团的性质,但是这种性质在实践中没有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导致当前国内职教集团的结构关系普遍过于松散,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难以融合,这将不利于整个职教集团的发展。因此职教集团身份的缺失——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职教集团不能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职教集团身份应该通过作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推动者以及引导者的政府制订相关制度的方式来确立,赋予职教集团法人的资格,这才是职教集团良好运行的基础和关键。政府应该以已经出台的及相关的法律及政策为依据,对职教集团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行方式、涉及的业务范围等职教集团地位和身份的合法性及规范性方面做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允许职教集团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实行股份制,让各成员单位按比例出资,把职教集团建设成一个利益共享、责权分明的股份有限公司,取消理事会的名头,成立董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职教集团经理[6]。

2. 建立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机制

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按1∶1配套,并积极帮助职教集团开辟和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设置职教集团项目专项经费,在经费投入方面对职教集团实行倾斜,为职教集团信息平台搭建、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等方面提供财政支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专项经费由牵头院校统筹规划,保证专款专用。

3. 建立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合作项目支持机制

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职教集团申报的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立项,鼓励和支持职教集团承担产业优化、技术升级研发项目;在牵头院校组织下,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从合作项目条件、项目立项、合同管理、绩效评估、资产与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价监测体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为环保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度化轨道提供了制度保障[7]。

4. 当地政府和行业高度重视

当地政府和行业将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纳入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把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指导、主动参与制定职教集团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和委托项目开发等多种方式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帮助解决职教集团发展中的各项困难。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的程度是行业型职教集团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职教集团发展的根本动力。职教集团内部主体众多,其利益需求也各不相同。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教集团的建立和运行主要由院校牵头组建并担任理事长单位的松散型结合体,以人脉关系为粘合剂,各成员单位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基础上为谋求共同发展而自愿组成、但无实质性法规和章程约束,缺乏实质性利益驱动。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职教集团局限于毕业生需求和技术开发需求等,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来源理解片面,容易从院校的利益出发,构建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职教集团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成员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融合度不高,在实际合作中不能形成集约效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调动校企双方参与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职教集团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探寻多方利益平衡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目标[8]。

第一,明确职教集团各主体的需求,确定各主体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激发主体间着眼于共同愿景下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教集团的主要成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三个主体,不同性质的成员单位有不同的内在需求:企事业单位参与职教集团主要利益驱动力在于获得优质人才与科技成果,增强劳动者的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参与职教集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以及获得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职业集团主要是为了推动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密切合作,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根据各主体的需求建立互利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一方面,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多种合理合法的形式直接参与合作办学,也能与学校合作开发科技成果,有优先获得成员学校提供的优质毕业生的权利;另一方面,职教集团内的院校有对本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的义务,同时享受优先向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输送合格毕业生、派遣实习生、获得经费支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权利;另外,职教集团内行业协会,要鼓励职教集团内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本行业就业,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与指导,也为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咨询与联系等。通过这种互利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有效运作,让职教集团各主体在集团内的实质性利益得以实现,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参与到职教集团中来[9]。

第三,充分挖掘职教集团内各主体优势,实现集团内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院校与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研究,或将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的现实生产力,企事业单位为集团内部的院校提供设备、场所、人员等完成实习实训工作,行业协会沟通集团与本行业的主管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与成员院校之间的合作。

(三)优化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1. 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职教集团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构建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组织职教集团内各企业、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在形成职教集团内职业院校之间专业布局合理、错位发展格局的同时,有效对接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专业群;职教集团内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由校企共同适时修订;牵头院校建成与行业(区域)相对应的主体专业1个以上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或省级特色专业,对职教集团内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 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由职教集团内企业现场专家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合作进行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职教集团内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各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及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开发等均由职教集团内校企合作完成;牵头学校主体专业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门以上。

3.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职教集团内企业与职业院校遵循“教、学、做合一”原则,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深度合作实施教学。职教集团内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总学时中至少有 50%以上是由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承担的。职教集团内部成员间积极开展“订单培养”,集团内“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须达30%以上。

4. 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制订与实施,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依托牵头学校和其他骨干学校建立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职业资格考试中心,使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达到职教集团内各学校的主体专业覆盖率的 90%以上;积极推行“双证书”毕业制度,职教集团内学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80%以上,其中牵头学校要达100%;牵头学校的主体专业学生参加全省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抽查的成绩均要达到优秀;职教集团内的学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在职教集团内企业的就业率要达 7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要达 60%以上,形成校企合作的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职教集团内部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每年对职教集团内用人单位人才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跟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同时及时反馈给学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满意度。

[1]姜大源.工程过程导向的高职课题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2008.

[2]黄尧.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周哲民,张孝理.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3(2)∶33-35.

[4]陈岭.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8):65-67.

[5]胡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89-90.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8]湖南省政府.《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