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4-03-20秦慈枫
秦慈枫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安徽合肥,2311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文化的多渠道交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局面。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形势下,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教育部在2000年公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后应具备在一般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文流的能力。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转引自王凤,2000:31-33)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了解不同文化,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一、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学(或称“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兴起于美国,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一门在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 Edward,T. Hall)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贾玉新,1997)。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文化交流障碍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准确性,既涉及到语言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许国彬,2009:30)。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关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暂行规定》中将外语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5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符合教育部在2000年公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是社会发展、人才发展的需要[2]。
二、我国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实证调查与研究。邓莲妹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赵春漫等(2011)采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测试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两所高职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化所知甚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学生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孙杰、孙鹤(2009)、高永晨、付永钢等通过对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当然,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基础阶段(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模式造成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往往重视语言层面的教学,对于英语文化教学重视不够。其次,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如很多学校就没有足够的外教,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外教。这样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教交流学习。再次,中国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和影响,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信奉“沉默是金”,好“面子”等,在这样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就不敢主动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这也是很多外国老师抱怨中国课堂比较沉闷的原因之一。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高校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信心[3]。
三、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李映(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有四个层次:① 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② 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③ 能正确地评价中外的文化差异;④ 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四个层次由易到难,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不够理想,与社会需要差距很大的现状,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建设高素质的英语师资队伍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如果教师自己对于目的语文化都不甚了解,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更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刘学惠(2003:36)就曾强调:“教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首先,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各种进修学习,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学习,更要注重文化层面的学习。其次,教师本人要有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和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讲述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脱离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正如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博格所说的:“采用只知语言又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转引自何自然,1997)也就是说,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学习,忽视文化的学习,跨文化意识淡薄,学习者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用词歧义、话题犯忌等无数令人尴尬的现象,就更谈不上进行有效交际了[4]。
在语言测试中增加文化测试。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打破目前单一的以语言技能测试为主的测试手段,引入文化测试。孔德亮等(2012)认为,文化测试是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测试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关注意识,是正确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课外活动,如观赏英文电影、表演英语话剧、参加英语之角、和外教组织活动,等等。
充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多媒体语言教学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将文本、图形、色彩、声音、影响等信息紧密结合的特点,有助于营造多元文化的语言文化氛围,创造跨文化互动的真实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外语学习情景和语言使用环境,起到了学习语言技能与了解英语文化等融为一体的作用,达到了训练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培养面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甚至是挫折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很多学生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往往会有心理障碍,不愿主动去交流,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因此,学生可以去一些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或媒体单位实践实习,在充分的跨文化互动交流中锻炼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不可忽视中国本土文化。跨文化交流理应是双向的、平等的和互动的,不是单向地顺应某种文化。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极为有限的跨文化教育中,教师也多是重视目标语文化,轻本族语文化。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立足于本土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其本质而言是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需要在各方面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学习者自己要积极去进行跨文化实践。高永晨曾指出:“只有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做个多元文化人,才能有效地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减少文化摩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虽然我们强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学习,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否认我们本族语文化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1]邓莲妹.高职院校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9-111.
[2]付永钢,李天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80-285.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外语与翻译的其它文章
- 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注]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12BYY017)以及教育部社科项目和“词汇-构式语用学:语用翻译学的第一座桥”(12XJA740008)的前期成果。
——以Helen Chasin的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 - 翻译研究·学术期刊·学科建设[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功能翻译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W201434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文汉学文献中译研究”(项目编号:14YJC740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访李亚舒教授 - 回眸与展望: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综述
- 奥吉·马奇的芝加哥体验与都市空间塑造
- 《翻译与文学研究》述评
- 启开译学又一窗[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服务于翻译教学的误译研究”(GBC1213061)和2013年度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俄汉全译认知转化研究”(YJSCX2013-003HLJU)阶段性成果。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